多重视角浅析《春香传》的艺术特色

2018-09-19 08:21甘轲晗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0期

甘轲晗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72)

1 绪论

韩国文化在古代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包括典章制度,民俗风习,思想学术,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

《春香传》是民间口头传说的基础上,以说唱形式进行传播的,经由千百个民间说唱艺人和文人学士整理润饰、加工改造而成的,最终大约在十八世纪末成书定型。《春香传》作为韩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人物形象,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具备了不少中国元素,但是它反映出的却又是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并不是对中华文化的完全移植。

本文先以探讨《春香传》经久不衰的原因为出发点,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简要探讨其艺术特色。先立足于《春香传》的文本,从叙事学的视角分析其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人物形象,再从修辞学的视角分析其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然后再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其文化特征以及主题思想。尽量在文本分析上作出精确的研读和分析,随后再谈谈《春香传》的系列文化衍生品,主要会以电影为例,《春香传》作为韩国文学的经典,其对韩国电影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春香传》先后二十四次被改编成电影,春香电影也见证着朝鲜半岛电影工业的兴衰起落。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是否会成为延续其生命力的重要手段?这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因此在第四章会简要谈谈《春香传》影视化改编的历程,并且以2000年版的《春香传》为例子,分析其视听语言,制作特点等等,展示电影是如何将文学文本形象生动地再现在银幕上的。

本文因为从多个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是本文的创新点,虽然保证了视角的广度,但因为笔者学术阅历尚浅,知识储备还不丰厚,完成时间有点紧迫,在一些分析方面或多或少会有不足之处,在此还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2 叙事学的视角分析《春香传》的文本

2.1 六大基线分析其叙事框架

叙事作品内在地存在着一些什么样的成分,它们又是如何构筑起来,如何运作,从而形成叙事作品的整体框架的,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美国著名导演,编剧罗伯特·麦基曾提出“完整的叙事结构需要有六大基线”,即这是关于谁的故事?故事主体为什么对抗?谁在阻碍故事主体实现自己的目标?冲突是如何解决的?冲突的解决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叙事中的道德前提是什么?

下面,我就从这六大基线出发分析《春香传》的叙事框架,从这个角度分析其叙事的完整性,而叙事的完整性是一部小说作品成功的基础。

2.1.1 这是关于谁的故事

《春香传》讲述的是才子李梦龙和佳人春香之间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春香,时代背景是李氏朝鲜封建统治时期。

2.1.2 故事主体为什么对抗

人是因为需求才会对抗的。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例如:呼吸,食物,睡眠,水等),安全需求(例如:人身财产安全,道德保障等),归属需求(例如:友情,爱情,性亲密),尊重需求(例如:自我尊重,信心,被他人尊重等),自我实现需求(例如:创造力,自觉性等)。《春香传》中春香和梦龙之间的不离不弃,历经挫折而终成眷属可以看出主体之间是存在归属需求——也就是爱情;春香面对卞学道的欺压显示出的坚守贞操,不卑不亢是因为主体本身的尊重需求——即自我尊重,遵守“三纲五常”,“一妻不可事二夫”;梦龙不顾母亲的反对,打破身份阶层的界限,义无反顾地热爱春香,体现的也是梦龙的尊重需求——对他人(春香)尊重,不因为社会阶层不同而产生居高临下的心理。

2.1.3 谁在阻碍故事主体实现自己的目标

任何小说故事之所以能够紧张曲折,其发展动力来自于故事中各种因素间的冲突。没有矛盾就没有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情节。罗伯特·麦基将冲突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聚焦人物内心的冲突”,第二层是“聚焦于人际的冲突”,第三层是“更高更广,聚焦于与社会机构的冲突”。《春香传》中这三种冲突的形式全部具备,例如:春香在得知李梦龙要随父亲官位升迁而要离开她时,内心的痛苦是很复杂的,既是希望梦龙的仕途能够一帆风顺,但更多的又是担心梦龙从此会忘记她。这里展现的就是春香的内心冲突。然后春香和卞学道的对抗展现的就是人际冲突,其实深一层看春香和卞学道之间的对抗也体现了人民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更大的社会冲突。

2.1.4 冲突是如何解决的

解决冲突的方式无非有两种:自身能力的增强和外界的帮助。春香在面对和梦龙的分别,自己的内心饱受煎熬时靠的就是自己的意志和品性来一定程度上化解自己内心的痛苦,坚信梦龙最终会回来接她。在春香即将被卞学道处死时,这时已经成为御史的李梦龙及时出现,救出了春香,化解了冲突和危险,这里就是典型的依靠外界帮助来解决冲突。

2.1.5 冲突的解决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这里改变最明显的就是结局的时候,李梦龙救出春香,解决了人际冲突和社会冲突,带来的改变就是梦龙和春香终成眷属,幸福地过完了一生。

2.1.6 叙事中的“道德前提”是什么

“道德前提”跟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点类似,它是指叙事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动作以及最后一幕高潮的审美情绪,所表达出来的终极意义。《春香传》中因为其主题的多元性,所以其道德前提也是多元的。例如:春香面对卞学道的凌辱顽强不屈,体现的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道德前提(这里对三纲五常是中性评判);春香和梦龙历经挫折终于在一起体现的道德前提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卞学道等贪官被惩罚体现的是“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的道德前提。当然《春香传》之所以能够被朝鲜人民一直追捧,是因为它还有一个比较隐层的“道德前提”——统治者要关心民生,要为人民发生,是对人人平等的呼吁。

综上可以看出,《春香传》对这六条叙事基线的把握十分准确,使得其叙事框架十分完整,这构成了其情节的曲折动人,人物形象的丰满立体,主题思想多元丰富的基础。

2.2 《春香传》中的叙事话语分析

叙事话语是指用来讲故事的一套手法,包括视角(谁在看)、声音(表面上是指谁在说,实际上是指说话者的价值倾向)、频率(一次讲述还是重复讲述)和速度(一段叙事涵盖了多少故事时间)。

2.2.1 叙事视角

朝鲜古典小说的叙事者一般是以全知叙述者的身份出现的,在《春香传》里也有全知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但《春香传》的叙述者还展现了比其他作品叙事者更积极更逆动的面貌。叙述者的视角会突然转换成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或对话,而从人物的对话中又可以看出叙述者的介入。叙述者有意图的人物对话既反映叙事者和听者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内在对话,又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人物在小说中的机能。

2.2.2 叙事声音

叙事声音是“说话者的风格、语气和价值的综合”。《春香传》中,春香的话语充分显示了她自身的性格特点,展现了她自身所体现的价值观。例如:春香闻言,对册房会计冷笑道:

“自古以来,忠孝烈女,难道还不乏其人吗?即便在艺妓之中,也是数不胜数。你若不信,听我禀来:我国海西艺妓弄仙,死于洞仙岭;有一名宣川童妓,年纪虽小,却深知七恶之理;晋州义妓论介,尽忠报国,流芳千古;清州艺妓花月,登进三层阁;平壤艺妓月仙,进了忠烈祠;安东艺妓一枝红,不但建了忠烈祠, 还受封一品夫人?你啊, 千万不要小觑这些贱妓之辈的忠孝贞节吧!”

这一段叙事声音,春香引经据典来据理力争,生动地体现了她学识丰富,不畏强暴,忠贞不屈的人物特征。

2.2.3 叙事频率

叙事频率主要有单一型、重复型和概括型三种。单一型就是讲述了一次发生了一次的事件,重复型就是讲述几次发生了一次的事件,概括型就是讲述了一次发生几次的事件。《春香传》中的叙事频率主要是单一型,但是在有些情节叙事频率有所变换,例如在春香受到杖刑的时候,每打一杖春香都会哭诉一次,这里就是重复型的叙事频率,受到杖刑的事件只发生了一次,但被叙述者多次描述。

2.2.4 叙事节奏

节奏指涉的是小说故事的叙述速度。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详写和略写的搭配,可以体现在时间上,也可以体现在空间上等等。《春香传》中的叙事节奏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在春香和梦龙两人初尝爱情的甜蜜时,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这里的时间有了明显的变慢。然后在梦龙和春香分别后过了几个月之后,朝廷又派了新任南原府使。此人名叫卞学道,家住汉阳紫霞洞,属于豪门出身的。他很有文彩,但德行不好。他为人刻薄尖酸,刁钻乖僻,是个爱拈花惹草之辈,无德无行的小人。他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常常断些糊涂冤案。人们都对他这些早就有所耳闻。

这里“过了几个月之后”就是典型的概述部分,表明情节已经发展到了下一个阶段,叙事节奏得以加快。

通过对《春香传》的叙事话语分析可以看出,其具有叙事视角多变,叙事声音体现人物特征,叙事频率和节奏并不单一等特点,使得作品本身的叙事张力得以凸显。

3 修辞学的视角分析《春香传》的语言

关于修辞的定义可谓是“百家争鸣”,但无论是哪一家的定义和说法,大体上都有一个这样的共识:修辞就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方法。因为是对《春香传》分本的分析,所以将修辞学的视角缩小到词语,句法修辞和辞格的运用方面。

3.1 词语修辞上富有音韵美

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春香传》早期是以说唱形式保留下来的,作为说唱文学的代表作,《春香传》在词语修辞上具有典型的音韵特征,富有声韵美。

3.1.1 音节匀称

用词造句讲究音节的匀称,能给人节奏明快之感。

例如:那位仙女, 身着霓裳, 头戴凤冠, 浑身珠翠, 环佩叮当, 香气四溢, 手执仙桂一枝, 在仙乐声中, 降至仙坛之上, 向月梅稽首叩拜说。

这段外貌描写中,“霓裳”“凤冠”“珠翠”“叮当”都是双音节词,使得音节匀称,句子整齐一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

3.1.2 平仄有致

例如:南山花放,北山染红,千丝万缕杨柳条,黄鹂婉啭弄春晓。

这里句末的双音节词分别是平仄,仄平,仄平,平仄,注意到了词语的平仄交错,读起来,听起来都一种抑扬之美。

3.1.3 韵脚和谐

主要体现在文本中人物的说唱对话部分。

例如:你有情,我有情,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送君南浦不胜情,无人不见别离情,闺房清净(情),新娘娘家情,朋友交往情,我俩千年情,世上万物造化定(情),提心吊胆难为情,打官司冤情,送人人情,饮食留情,轻佻薄郎情,你我相见欢,脉脉有深情,我一腔热情,你满怀柔情,我心里元亨利情,你心里一片真情,讼庭情,官庭情,内庭情,外庭情,三台六卿百官朝廷情,爱松亭(情),寒松(情),穿杨(情),月明星稀潇湘洞庭情,汉高祖喜雨亭(情),杨贵妃沉香亭(情),娥皇女英潇湘亭(情),百花齐放好春亭(情),麒麟吐月白云亭(情),这样多情,万一情破了;终成腹痛绝绝,真情冤情,这情那情,不算情;真正的情,只有你我无限恩情。

这是梦龙对春香说的“情调”,一大段下来,基本押了韵,形成了语音上的回环往复,富有节奏感。

3.2 句式修辞上骈散结合

《春香传》中语言句式灵活多变,有大量韵文出现,也有不少骈散结合的句子。

例如描绘广寒楼风景的一段:

盘曲古松形态孤傲,千章大树枝叶蔽野,春风吹来,摇曳多姿,瀑布如素绢悬挂于崖际,潺潺的溪边,鲜花怒放,争妍斗艳。仰看长松,高耸入云,郁郁葱葱;俯视草地,绿色茸茸,这草地上点缀着些许小花,宛如一块偌大的印花布铺在大地之上。

骈句和散句的交替使用,使得句子富有变化,显示出一种错综之美,也将广寒楼周围的风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作品中的语言是个性化的语言,一看人物对话就比较容易理解其性格特征。如《春香传》中春香的语言采取了散韵相间的形式,有的高亢激越,有的低沉婉转,反映出她的高尚品德和丰富的内心情感;李梦龙的语言则多用韵文,显示出他的教养与贵族公子的身份;卞学道的语言则用散文,突出了他的矫揉造作、粗暴武断的性格。

3.3 辞格运用上华丽多样

辞格,又叫辞式,语格,修辞格,修辞方式。它是使得句子有动人表达效果的语言优化模式。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用典,反语,双关,排比,顶真等等。《春香传》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鲜明的语言风格,与其大量使用多种修辞格密不可分。

例子1:春香自高空俯瞰楼房、树木、游人等,都变得低、矮、小。秋千向前腾飞,好似一只小燕,口衔桃花, 向上飞去。突然, 又像一只弱不禁风的彩蝶,被狂风吹得惊魂落魄,失伴丢侣,惊恐万状地向下飞来。

这段是春香荡秋千的情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秋千比作“小”“彩蝶”,生动地展现出荡秋千过程的轻盈,也体现了春香身姿的优美。这一段跟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子2:“曾同范蠡驾着扁舟游五湖的西施,也不可能来这儿了;曾在垓下泣听着西楚霸王项羽唱的垓下歌,与项羽生离别死的虞姬,也不可能来这儿了;辞别汉阙,走向茫茫草原,行至白龙堆,独留青塚向黄昏的王昭君,也不可能来这儿了;曾在长信宫中泣吟白头吟的班婕妤,也不可能来这儿了;曾在昭阳殿里得到汉成帝宠信,身轻能作掌上舞的赵飞燕,也不可能来这儿了。自然,更别提洛水宓妃巫山神女了?”

这一段是李梦龙看到春香后一见钟情的语言描写,用了排比和用典的修辞方法,一气呵成地展现了春香对梦龙内心的震撼。典故的大量运用也体现了梦龙的才华。这里其实也有对比的手法,即将春香和西施等人有个隐形的对比,凸显了春香的美丽动人。

综上三个方面:词语,句式,辞格,《春香传》都运用得十分到位。词语上平仄有致,注意押韵,富有音韵美和抑扬感,句式上骈散结合富有节奏感,辞格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的感染力进一步增强。这些小因素的准确使用最终形成了《春香传》独特的语言特色。

4 历史学的视角分析《春香传》的文化特征和主题

4.1 《春香传》中的中国因子

中国对韩国的影响颇为深刻,在文化上,中国思想,学术的渗透极为明显。《春香传》作为朝鲜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的中国元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4.1.1 大量中国古诗和典故的运用

《春香传》还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引用,二是融化吸收。其中直接引用中国古典诗歌二十余首中的五十多句,将近十篇散文中的语句,二十多个典故,还有八十多个历史人物的名字;融化吸收的有十多处。例如直接引用的诗句有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王勃的“征客关山路几重”等;直接引用的典故有许由、伯夷、叔齐、娥皇、女英、大禹治水等;融化吸收的例子有“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这句诗是化用李白《行路难》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还有很多地名都是中国的……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春香传》中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体现了中朝两国颇深的文化渊源。

4.1.2 明清小说才子佳人式的叙事模式

才子佳人小说起源于先秦,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都是对才子佳人的美丽爱情的描绘。但才子佳人的小说兴盛却在明末清初,这跟小说这个文体在这个时代逐渐兴起有着较大的联系。而才子佳人的小说叙事模式也是比较固定,基本上男子是有颜有才,并且身份地位要高于女子,这也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而女子虽然卑微,但也是集美貌与才华还有高尚人品于一身的绝代佳人。这是才子佳人小说的人物形象模式。至于情节叙事上,基本上遵循“合——分——合”这样的模式,尤其是“分”这一部分往往会是情节最曲折动人之处,困难和冲突越多,人物形象越发丰满,对读者的吸引力会越大。

《春香传》就属于才子佳人小说模式,春香和梦龙相恋——梦龙离开春香——梦龙及时回来救春香,两人幸福团圆。

韩国汉文小说的创作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因为在韩民族的早期时代没有产生自己的语言,而一直使用的是汉字,一些志士文人感怀时事,为抒发内心情感他们便用汉字来记录。所以,久而久之,许多朝鲜文学作品中都具有较浓的中国元素,《春香传》也不例外。

4.2 《春香传》中的历史主题

分析探讨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首先应该了解这部作品写作时的社会环境与背景。《春香传》创作成型大致应该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处于李氏朝鲜时期,这一时期李朝的经济开始复苏,随着商业的发展,自然经济的根基的动摇,社会阶层的分化过程也开始加速。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里,这样造成了两极分化,贫苦农民所受的盘剥愈发严重,整个社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这一时期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此外,这个时期也是封建社会达到顶峰的时期,封建思想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所以,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春香传》的历史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4.2.1 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

主要通过春香这个人物反映出来,春香虽然“聪颖过人,学优同窗,知书达礼,行端品正;侍奉双亲,十分孝敬,邻里夸奖,阖邑称颂,有如传说中的麒麟,受人爱戴,令人钦羡”,但是因为其母亲身份低微,即使是参判的女儿,在父亲死后,母女二人在地位上很受人歧视。在李朝时期,身份等级分明,实行“一贱即贱”的原则,即如果父母中任何一个是贱民,那子女也是贱民。但是春香在面对“上层”的强暴面前,毫不畏惧,据理力争。例如面对卞学道的欺压,她一再表明“我与李秀才有白首之盟,一心一意,苦志守节。即便有孟贲之勇,夺不去我的心,即便有苏秦、张仪之辩,说不动我的心,即便有孔明先生之志智,能借东风,也移不动我的一片丹心。”面对酷刑,她也是高唱《十杖歌》以示反抗和对爱情的坚贞。面对李梦龙的追求,春香最初显得十分冷静,在房子去唤春香时,春香义正言辞道:“休要强词夺理,今日乃端午佳节,多少他家处子,都来此处戏荡秋千,岂止我一个!我既非时仕,你对闺阁女子,呼来叱去,实在有失体统!”但她真正被李梦龙打动后,对他的爱和忠贞矢志不渝,当李梦龙乔装乞丐来大牢探望时,她盼望李梦龙来搭救她的愿望破灭,但是她更加体贴、疼爱他,让母亲把自己的衣衫卖掉为其购置衣服和食物。春香的爱情又一次经受住了考验,她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跟李梦龙结婚的,她的爱情强烈地冲击了封建道德所谓的夫贵妻荣、位高爵显等功利意义。

总之,春香敢爱敢恨,她的守节不是传统封建意义上的守节,而是真正为了自己的爱情在坚持与奋斗。她身上体现的对爱情自由的追求也是《春香传》的历史进步意义所在。

4.2.2 对封建统治压迫的反抗与揭露

主要体现在春香与卞学道的斗争之间。卞学道的形象是社会黑暗统治的象征,他的初出场被描述为“他为人刻薄尖酸,刁钻乖僻,是个爱拈花惹草之辈,无德无行的小人。他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常常断些糊涂冤案。人们都对他这些早就有所耳闻”,可以说直接告诉了读者接下来春香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春香对其的控诉,尤其是《十杖歌》直接反映出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压迫,深化了反封建反暴政的主题。

其实,除了春香和卞学道之间的冲突外,李梦龙和卞学道之间的对比冲突也体现了反抗封建压迫的主题。李梦龙在卞学道开的宴会上提的诗——“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用它直接揭露了以卞学道为代表的腐朽的两班官僚寡廉鲜耻、荒淫无度的罪行,刻画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群体面貌,令百姓深恶痛绝。

综上,在《春香传》中主要反映的历史主题都与封建社会有关,对封建思想的反抗,对封建黑暗统治的反抗,体现了《春香传》进步的历史意义。

5 《春香传》的影视化改编

被誉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凭借其视听结合的表现优势,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异军突起。《春香传》凭借其开放的叙事特征,给予其影视化改编多种可能。

5.1 《春香传》影视化改编的历程

纵观韩国一百多年的电影史,《春香传》的电影改编就有24次,算下来差不多每4-5年就有一部新版《春香传》的问世。韩国第一部默片是1923年日本人早川孤舟拍摄的《春香传》,韩国的第一部有声片是1935年李弼雨拍摄的《春香传》,李圭焕于1955年拍摄的《春香传》唤起了韩国电影的复兴,1961年洪性麒、申相玉两部争先上映的《春香传》拉开了新艺综合体电影的大幕。1971年李星究拍摄的《春香传》成为韩国首部使用70mm胶片拍摄的电影。2000年林权泽拍摄的《春香传》成为韩国首部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电影。

足见,《春香传》的影视化改编在韩国电影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2 《春香传》影视化改编的分析

这里以2000年林权泽导演的《春香传》为例。

作为朝鲜半岛上第23部春香电影,完全“忠实”地再现原著中的情节已经不合时宜。因此,本片大量删减了原著中的情节以及过往春香电影中使用过的情节。如本片中根本没有设置春香、李梦龙二人见面的情境,却直接进入广寒楼上李梦龙看春香打秋千的场景。再如本片还删除了春香狱中交代的情节以及奉事算命的情节等。

视听语言方面,林权泽版《春香传》与以往的电影改编作品不同,它的剧本由名唱赵相贤演唱的盘索里《春香歌》唱本改编而来,而非直接源自古典小说《春香传》。本片采取“片中片”的形式对赵相贤的盘索里《春香歌》进行了重新演绎。在镜头运用上,并没有采用很复杂的运动方式,更多的是推拉和摇移,并没有使用很复杂的蒙太奇,节奏上比较平稳。在拍摄春香遭受杖刑一场时,三镜头法得到了完美使用,且人物的台词与盘索里歌辞完全一致,有效地烘托了气氛。在音乐表现上,本片时长136分钟,其中音乐部分大约占据76分钟。本片没有使用西方的管弦乐进行音乐伴奏,取而代之的是使用玄琴、牙筝、大笒演奏的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具有鲜明的朝鲜文化特色,也和《春香传》中体现的独特的民族特色相吻合。本片中,赵相贤演唱的盘索里《春香歌》引领着外部叙事的进行。内部叙事与外部叙事的跳入跳出共出现了四次,这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本片在对原著的影视化改编上更侧重于朝鲜传统艺术的再现,对商业价值的凸显并不明显,所以在叙事节奏和饱满度上对观众的吸引力显得不是那么巨大,并且并没有打破某些认为《春香传》是讲述陈腐老套爱情故事的先入为主的看法,所以从商业价值上看,本片不算成功。但其对盘索里的节奏与灵魂巧妙地融入电影之中,使得盘索里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得以极大的弘扬和展现,将《春香传》的文本艺术和盘索里的声音艺术巧妙地穿插结合,使得这部电影有着较大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5.3 浅谈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现象

在如今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沉下心来阅读文字已经成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人们已经逐渐习惯浏览图片新闻,短视频这样的“消遣”性质的文化产品。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兴起给传统的纸质媒介带来更严峻的挑战,“文学边缘化”甚至文学将走向消亡的说法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2001年,解构主义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死亡论”之论断,这在此后的文学界中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文学的发展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影视化改编不同于单纯的原创电影剧本创作,它是创作主体根据电影的创作规律,在对原著文本符号进行解码的基础上,使用视听符号进行重新编码的三度创作行为。

根据一些数据显示: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影片有85%是改编的。电视台每周播放的电视影片,45%是改编的,而获得艾美奖的电视影片有70%选自这些影片。83%的电视系列剧是改编的,而获得艾美奖的电视系列剧有95%选自这些作品。在任何一年里,最受注意的电影都是改编的。在韩国,有近70部古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其中由古典小说改编而成电影作品有42部,占总数的60%。在韩国电影振兴公社选定的《韩国电影70年——代表作200选》中,1970年至1980年88部电影中有63部改编自原著;截止到2000年,共发行了15部的《韩国剧本选集》中,收录在其中1/4的电影是文学作品电影化的。

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文学作品和电影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展现了很好的“互文性”。文学作品为电影剧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来源,而电影凭借其独特的视听形式,符合当今人们接收信息的需求,将会给予文学作品新的生命力。

6 结语

本文从叙事学,修辞学,历史学多个学科视角出发,分析探讨《春香传》的艺术特色。通过六大叙事基线分析其完整的叙事框架,通过叙事话语的分析查看出其叙事有张力的原因;运用修辞学的视角是本文的一个亮点,通过对文本的词语,句式和辞格的修辞学分析,可以看出《春香传》语言具有特色的原因;第三章主要从历史学的视角讨论《春香传》的主题和文化特征。最后一章,以2000年版《春香传》的影视化改编,扩展到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这个现象,认为文学和电影之间存在很好的“互文性”,而在如今这个消费文化时代,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是延续经典文学作品生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相信随着时间的洗礼,《春香传》这颗朝鲜文学的明珠会继续散发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