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郑州地区为例

2018-09-19 08:21贾佳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认同度社会工作者价值体系

贾佳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6)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新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美好生活需要”正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相一致。那么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际遇。

通过参考和借鉴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学者及专家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在很多文献中都谈到了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低,甚至有许多学者将社会认同度低看做是阻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社会工作服务难以推行以及人才流失等众多现实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在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试开展以来,到目前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漫长路程。截止目前,有292所高校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社会服务也遍地开花。所以,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都有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研究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同时,对研究结果的分析能科学地指导我们实践,具有实践性的意义。

古今中外对“认同”的研究有很多,其中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于“认同”概念的理解,在弗洛伊德的早期思想中,通过对癔症等临床现象的研究得出其主要观点是:认同是一种思维模式,后来,他又用“认同”来指一种普遍的心理发育过程,是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这种解释偏向于心理学层面。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社会认同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认同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本文对社会认同的理解趋向于后者。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文选取郑州市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研究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本次调查中,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不包括学生群体,同时考虑到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关注到了调查对象的异质性,即个体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征上的差异程度。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借助现代化网络平台进行网络问卷调查。

2.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对郑州市社会群体有没有听说过社会工作,了解程度,对社会工作性质、价值观以及前景、看法进行调查,从而综合分析现阶段郑州市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现状。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通过不记名的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共收回问卷272份。实际样本的分布如表1,在本次样本中,女性有188人,占比69.12%,男性有84人,占比30.88%。在各年龄段中,31-40岁的总人数最多为101人,占比为37.13%。

表1 样本中文化程度与职业构成情况

在文化程度和职业构成中,文化程度是本科、大专居多,有144人,占比52.94%;在职业分类上,本文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我国职业的划分,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共分为以上八个大类。其中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最多,占总人数的34.93%,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有64人,占比23.9%,除了军人这个职业类别没有调查到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最少占比3.68%,见表1。

3.1 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整体认同及影响因素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针对“是否听说过与社会工作(简称:社工)有关的任何概念,包括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等”这一问题,有189人占比69.49%的被调查者给予了肯定回答,剩余83占比30.51%的被调查者给出了否定回答。

在上述问题回答“是”的189名被调查者中,关于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程度上,表示不太了解的人数居多有132人,占比69.84%;有34人,占比17.99%的表示了解;有16人,占比8.47%的表示很了解;有7人,占比3.7%的表示完全不了解。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郑州市的社会群体对于社会工作的整体认同情况是比较好的,一半以上的社会群体都曾接触过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概念。这一表现得益于社工机构由原来的在沿海发展,逐步过渡到内地发展,社会工作在社区内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但是大部分被调查者对于社会工作认识的自我感知方面处于不太了解的状态,完全不了解的占比最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社会工作日益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虽然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但是社会群体对于社会工作的概念、工作范畴、专业特长等并不能够清楚表达,处于似是而非的朦胧认知阶段。

3.2 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认同及影响因素

在本次调查中,对社会工作专业性质的认识这一问题上,被调查者的回答参差不齐,其中,占比最多的是81人占42.86%的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属于义工、志愿者,其次有48人占25.4%的人认为是专业助人活动。

调查中显示,社会群体对于社会工作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和职业,大都持欣赏或比较欣赏的积极态度,由此可见,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还是能够得到大部分社会群体的认可。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实际上,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专业价值观,它的基础是社会主流价值。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在内地的起步较晚,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工作职业人员在推行服务的过程中,对自身界定不清,专业性不强,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等等,都会使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产生模糊的印象。

3.3 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需求认同及影响因素

在对被调查者的调查中,针对“如果将来遇到家庭、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时是否会寻求社工的帮助”这一问题上,有123人占比65.08%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考虑,选择了中立观望的态度;认为会寻求社工帮助的有55人占比29.1%;认为不会的有11人占比5.82%。

在社会工作专业对将来中国的帮助程度这一问题上,50.79%的人认为很有帮助,43.99%的认为有帮助,只有5.82%的认为帮助不大。

综上所述,大多数社会群体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会给新时代的中国带来帮助,并且大部分人愿意将问题交给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去解决,不过整体态度仍然比较保守,可见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仍持有一定的疑虑,这与民众对于社会工作认识程度不深有关有关,所以缺少对社会工作的信心。

3.4 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前景认同及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愿意从事或者让孩子从事该职业”的问题上,出人意料的结果是,有152人,给予了肯定回答,占比80.42%,其余回答了否。另外,在对社会工作发展前景的预见问题上,有76人占比40.21%的给予了乐观的评价,62人占比32.8%的认为比较乐观,有26.46%的50人认为发展前景一般,仅有一人认为不乐观。

在社会工作如何更好发展这一问题上,其中,占比最多的有164人认为应该主要依靠政府关注和支持,其次也有123人认为专业人员服务水平的提高很关键,选择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和改善学校专业教育的人数基本持平,如表2。

调查中发现,当下社会群体对于从事社会工作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感,但是相矛盾的是,在现实中,社会工作机构却面临着大量的职位空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问题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事社会工作这一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薪资待遇低,在郑州从事一线社工的薪资待遇为3000元左右,工资涨幅低,工资水平相比较大部分行业偏低,福利待遇比较差,这使得许多想要从事该行业的,在了解到薪资待遇等问题后,会转而投向其他行业。其次,社会工作的职业认同感不强。在郑州市,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也参差不齐,社会工作出入门的门槛都不高,职业晋升空间狭窄,导致从事社会工作行业的人员的流动性强,有调查显示,大多数社工人员从事时长较短,即为1年左右,并且有不少社工人员把社会工作行业作为暂时栖身,作为跳板,而想要永久从事这项行业的人寥寥无几。最后,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对政府的依赖太大。目前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购买服务,根据埃默森的网络交换理论,如果政府处于权利优势地位,那么政府就会寻求权力使用,即利用社会工作机构对他的依赖获取额外的资源或减少获取资源的成本,这就造成了社工机构人员的工作量、工作压力与工资不成比例的现象。

对于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前景的态度上,大部分站在了积极的立场上。在“怎么发展”的问题上,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认为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是其发展的关键。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舶来品”在国外的发展路径是自下而上的,因为社会有了需要才产生了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而在我国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性工作模式。不可否认,我国政治体制效率高的特点在任何问题上都能给予最强有力的支持。

4 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对策研究

4.1 践行新时代价值理念,完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

调查发现,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整体认同度较高,专业价值的认同从根本上影响社会认同。所以,完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和基础,贯穿于社会工作的所有要素中。专业价值是针对个人价值而言的,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是指一整套指导社会工作的专业行为以及认知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基本原则。一个价值观失准的社工对专业知识、技巧的运用可能无效,更可能违背社会工作的专业精神。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要想在实践中践行其专业价值理念,就要不断地完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应从专业服务领域拓展到价值观层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加强“内生”和“外生”价值观的有机融合。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古希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古罗马公平公正的法制精神和基督教平等互助的博爱精神。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其价值观必然根植于西方社会价值观。要想做社会认同度高的中国社会工作,一方面,必须要坚持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生性原则,不能单纯地强调接纳、借鉴外来价值体系,还要将这些因素经过本土化,即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思考,提炼出真正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要连接好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关系,在架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情况下空谈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无法得到社会认同的,要根据中华民族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价值规律做出适合的选择,才能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终极目标和工具目标。所以,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与外来价值体系和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4.2 顺应新时代社会需求,清晰界定专业核心概念

无论是对社会工作的认识程度还是对社会工作性质的认识,郑州市社会群体都表现出认识的模糊感,这导致人们不知道如何辨别社会工作者和义工、志愿者之间的区别,不知道如何表达社会工作具体是在做什么工作,不知道社会工作可以带来什么,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

表2 社会工作如何更好发展调查表

在新时代,社会工作首先必须能够回应好“社会工作是什么、做什么、如何做”的本质性问题,在专业服务推进的过程中,不断精准基本概念、厘清专业界限,树立专业形象。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工作能否做好还是依赖于专业服务水平的建设,社会工作永远不需要“自证清白”地解释自身的专业性为何,也不需要“苦心积虑”地提升自身专业的社会认同度,而是要强调实务基础上的实证研究,夯实社会工作服务基础,纵向深扎根提升专业服务质量,横向广撒网拓宽新领域。以纵向发展为主,“万能式”的发展注定是无法长久的,社会工作必须要具有专业的领域。新时代,社会工作可以将服务重点聚焦于精准扶贫攻坚、贫困人群、流浪乞讨人群、残疾贫困人群等特殊人群的帮扶上来。以此作为服务重点,经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待条件成熟可以以模式化、标准化等方式推广应用。以横向发展为辅,适当拓宽服务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的推进也不能一成不变,尝试新领域才能发现更多的机会。当前“不同领域+社会工作”的简单叠加式发展模式,要转变为“不同领域+社会工作+量化评估”。即在尝试新领域的过程中,运用量化指标,对服务结果进行高质量的量化分析。不同服务领域的需求程度不同,应做好分级处理,例如:及时将需求量大的领域纳入一级需要重点关注,对于需要量适中的放入二级区域密切观察,对于需求量少的,或者难以服务到的领域放入三级区域,留待处理。集中力量服务于需求量大的领域,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推广的效率,同时还要实施动态监测。总而言之,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发展既要有定力,也要有动力。

4.3 把握新时代发展脉络,创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职业发展的动力,近几年来,社会工作人才的缺失问题严重,尽管社会各界日益强调高校社工人才的培养,全国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数量也在增加,甚至在北京已经提出了“一校一社工”的口号。但是在郑州,开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还是少数。另外,其师资力量也没有跟上步伐。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巧,还需要遵循严格的专业伦理和价值,尤其是这些伦理和价值观是需要时间的积淀才能获得。再者,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面临择业时,绝大部分也没有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供需矛盾长期存在。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创新。

在政府层面。社工机构短时间内仍然无法脱离政府的扶持,政府也要发挥好宏观主导的作用,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在具体的社会事务中放权,让社工机构有更多的自主权;社会工作的服务不能流于表面,也不应该在应付政府的考察中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政府创新监督机制;考虑将高级社工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编制,对社会工作人员的升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在社会层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例如,通过各种新媒体宣传社会工作者的事迹,传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扩大社会工作的知晓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度,吸引专业人才。另外,还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经济力量,比如基金组织、慈善机构等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企业、私人等,拓宽筹款渠道和信息渠道,逐渐降低对单一的政府购买的依赖程度,以合作的模式让社会各界参与进来,这些都可以起到吸纳人才的作用。

在机构层面。机构应该运用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手段,制定统一的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评价激励体系。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工资待遇,及时给予社会工作者在五险一金、食宿、交通、过节费、假期等福利,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幸福感;其次,要打通社会工作晋升通道,制定激励晋升制度,让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有信心有期待。

在学校层面。教学过程中,要将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嵌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来。另外,设计科学的专业教学课程,要改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要注重学生社会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总之,社会工作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同,从上层建筑层面来看,需要完善的符合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保驾护航;从根本上,离不开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水平的提高;从长远来看,需要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社会工作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探索历经磨难才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社会工作在不久的将来有也必将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道路。相信在时间的检验下,社会工作必将迎来发展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认同度社会工作者价值体系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马戏团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浅析提升航海类专业认同度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大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以广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