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8-09-19 02:07熊凌杰洪玉娥
安徽医专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丁苯脑梗死实验组

熊凌杰 洪玉娥

急性脑梗死为某一支脑血管在短时间内阻塞,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损[1]。丁苯酞胶囊是国家Ⅰ类新药,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左旋芹菜甲素,可活血化瘀、促进大脑能量代谢、减轻脑水肿[2]。本研究对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胶囊口服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前瞻性 收集本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确诊的脑梗死患者368例。符合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第4届)修订的标准[2]。①纳入标准:急性脑梗死(CT或MRI确诊);入院离发病不超过48 h且大于1 h;年龄大于18岁且小于80岁;同意参与本研究。②排除标准:脏器功能不全;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畸形、脑出血既往史);既往脑梗死;合并其他长期慢性疾病;周围神经病变;合并出血性疾病或消化道溃疡;合并恶性肿瘤;药物过敏;转诊患者;研究期间失访、转院或放弃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4例。实验组女63例,男124例,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4.81±7.44)岁;对照组女75例,男111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54.33±6.78)岁。两组患者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酯固斑,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神经及改善循环等。②实验组:常规治疗+丁苯酞胶囊0.2 g,tid×14 d。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不良反应,随访时间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 《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轻度0~4分;中度5~20分;重度21~42分。《临床疗效评定》:基本治愈:减少91%~100%;显效:减少46%~90%;有效:减少19%~45%;无效:减少18%以下。总有效率=(有效+显效+基本治愈)人数/总人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和ADL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和ADL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NIHSS和ADL评分比较,分)

组别 NIHSS评分 AD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0.11±4.9912.30±4.3441.21±5.88 52.32±7.25实验组 20.56±5.348.01±1.56*40.21±6.3466.21±10.32*t 1.330 7.001 1.401 7.012 P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184),其中胃肠道不适2例,肝功能异常1例;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4/184),其中胃肠道不适3例,肝功能异常1例。胃肠道不适主要为恶心、呕吐等。肝功能异常主要为ALT和AST轻中度升高,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P>0.05)。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对症处理后消失,再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脑梗死可由多种因素诱发,病理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如未给予及时干预,可形成血栓从而阻塞血管,影响脑供血;血管内皮病变致凝血机制异常,血小板聚集减缓了血流速度;血管自身的病变,如脑部肿瘤压迫引起脑供血障碍或者血管畸形。根据本病的发病机制,早期治疗应尽早改善缺血区血供。超早期的溶栓治疗是改善脑供血最佳的治疗方法[3],但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错过最佳溶栓治疗时机,另外部分患者溶栓风险大、治疗效果差,治疗上主要为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清除自由基、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纠正水电解质、吸氧等对症支持,但其临床疗效均不显著。因此如何进行治疗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丁苯酞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谷氨酸的释放,降低花生四烯酸及钙浓度,以防微血栓形成,提高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水平,改善缺血区脑血流量;提高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Ⅳ活性进而改善呼吸链功能;提高磷酸肌酸、ATP水平,改善线粒体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提高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和自我修复能力,阻止启动细胞凋亡[4]。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NIHSS评分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高宏艳等[5]研究一致,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确切,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不除外个体差异的因素对研究结果造成干扰,如果样本量足够大、随访时间更长,得出的结果将会更有说服力。

猜你喜欢
丁苯脑梗死实验组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性探究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