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静脉注射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与思考

2018-09-19 02:07汪正婷许高峰
安徽医专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静脉信息化护理

汪正婷 周 瑾 许高峰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与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1]。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静脉注射是临床工作中应用广泛的治疗手段,是护生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技能。本文以“静脉注射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1 教学设计

1.1 教材分析 课程内容参照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学院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研室项目化教学设计,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基础护理技术》和行业岗位实训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综合实训》作为理论支撑,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本节课静脉注射法共2学时80分钟,介绍静脉穿刺步骤和技巧。

1.2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解了解剖生理学知识,对皮肤和静脉分布,血液循环原理比较熟悉,学会了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法,掌握了注射法的基本知识。学生对实训课程兴趣浓厚,热衷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是学习自觉性差,缺乏耐心,遇到困难容易放弃,注意力不集中。

1.3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岗位要求,我们制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是掌握正确的静脉注射方法,动作连贯有序,过程完整。能力目标为掌握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和持针手法,能够一针见血。掌握注射原则,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关爱患者的道德素质。

1.4 重难点 重点是静脉穿刺的持针手法和进针角度。难点为进针点的选择和穿刺角度的把握。

1.5 信息载体 选择多媒体教室,虚拟静脉穿刺训练室,搭建云平台,结合弹幕软件,直播平台和一体机投屏器,为教学提供生动直观的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6 教学策略 我们将课程内容重新整合,颠覆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在云平台上建立网络课程和操作视频,利用投屏器和弹幕软件,放大细节,增加互动。针对学生临床接触空白,用直播平台将临床真实场景带到学生面前,实现实时观摩。要求学生在课前制作思维导图,课中使用虚拟仿真软件,课后拍摄微视频提交作业来检测学习效果。

2 教学过程

2.1 课前 教师将静脉穿刺理论和情景模拟视频,操作微课视频发布在云平台,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可根据学习需求重复、分段、暂停、倒退、快进来自行调节进度,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思维导图,总结操作流程,提交测试题检测学习效果。

2.2 课中 ①问题导入:教师以“病人拒绝实习生、新护士扎针,穿刺失败原因”作为微课创设的情景问题直接导入课堂教学,然后教师点评学生上传的思维导图,展示正确的操作流程。②平台演练:教师使用静脉穿刺虚拟防真系统,学生分组轮流穿刺,教师通过教师机实时监控,观察学生操作步骤,及时纠正错误,最终系统可以生成学生的操作成绩,实现理论到实操过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持针手法和进针角度,而且可以设置不同的血管类型供学生操作练习。③角色扮演:教师挑选操作优秀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模拟手臂上进行静脉注射,完成与患者沟通和操作整个环节,利用一体机投屏器放大学生的操作细节,让其他学生在大屏幕观摩。④课堂讨论:在演示过程中,学生通过弹幕软件对其他同学的演练进行实时互动和评价。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构建场景思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⑤演练加强:教师对学生在演练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教师指导后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连线临床护理带教老师,为学生实时直播静脉穿刺真实场景,展示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护患沟通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临床操作。直播结束后,让学生再次练习,使用一体机倒计时,限时操作练习,老师巡回指导,手把手纠正错误动作,强调动作要领,给予正确示范,对学生出现的常见问题,反复强化练习。⑥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要求学生用手机拍摄各自的操作过程视频作为课程作业,上交至云平台。学生作业以学生互评、课程教师评价和临床带教老师评价方式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

2.3 课后 按照教师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在实验室进行模拟训练,然后将小组操练视频上传至云平台。同时要求学生之间对操练的视频进行互评,指出对方的优缺点和改进措施。

3 教学成效

课程结束后,教师在云平台发放本次课程满意度调查表,让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共发放调查问卷96份,回收问卷96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学生的沟通和临床角色适应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学生提交的视频作业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技能操作能力较传统教学明显提高。因此,静脉注射法信息化课堂教学不仅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得到有效的发挥,而且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表1 96名学生对本次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 例(%)

4 教学反思

4.1 优点与不足 本次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化课堂教学明显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有效地吸取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2]。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不足,如因学生较多,理实一体化设备较少,导致无法查看每位学生的操作步骤和实践效果等[3]。

4.2 应对策略 随着移动互联网、VR等新兴科学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建设护理信息化教学研究队伍,针对学校学生特点及专业特征,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搭建信息化校园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将课上课下、课前课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有机结合,以岗位技能为核心,完善实训室建设,全面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学中做,做中学,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评价和反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4]。同时作为护理专业的教师要经常到临床一线与医护人员交流和进行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和技巧,从而有利于更好进行教学信息化改革,真正实现课堂有序实施、知识有效传送、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和目的。

猜你喜欢
静脉信息化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