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沅《说文释例·释字例》探赜

2018-09-27 12:12吕金刚
学术交流 2018年8期
关键词:段玉裁本字俗字

曲 炟,吕金刚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有清一代,有两部名为《说文释例》的著作:一为江沅的《说文释例》(上、下卷),一为王筠的《说文释例》(二十卷)。江沅的《说文释例》成书要早于王筠的《说文释例》[1]。长期以来,王筠的《说文释例》备受关注,并享誉学界,而江沅的《说文释例》则闻者寥寥,少人问津。两者冷热悬殊。而作为清代《说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环节,江沅《说文释例》的价值和意义实不容小觑,值得我们珍视。

江沅的《说文释例》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释字例”,下卷为“释音例”。本文只讨论其“释字例”部分,“释音例”部分另文探讨。 清儒罗士琳在江沅《说文释例·序》中指出:“许书之例有本谊,有引申谊,无假借谊。今人习俗相承,类多通借,证之说文,往往不合。有一字两谊,今析而二之者;有两字一谊,今溷而一之者;有别造一字以当本谊,而本字反用之引申谊、假借谊者;有两字谊相近,今辗转冒托者;有两字谊绝不相近,今沿习互讹者。江君一一从通其本谊,使许书两千年来传习之讹、窜改之非,一旦涣然冰释,以还叔重书本指。此字例不可不释也。”我们认为罗士琳这一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道出了江沅写作《说文释例·释字例》的宗旨和目的,同时也揭示了这部著作的价值和意义。 许慎《说文解字》自东汉流传至清代,时间已跨越千年。由于语言文字自身的发展演变以及人类对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和历代传抄时不可避免的错误,《说文解字》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有一字分化为两字的情况,有两字合并为一字的情况,有另造一字代替了本字,而本字被用为引申字、假借字的情况,有两字相近而一字被另一字冒充代替的情况,有两字本义绝不相近而互相讹混的情况。针对以上种种情形,确乎有必要作一番正本清源的工作,江沅的《说文释例》显然是应运而生,旨在还许书之本旨,纠正《说文解字》两千年来的“传习之讹、窜改之非”。

江沅《说文释例》上卷《释字例》共辨析二百一十三字,其中单音字二百一十二例,复音字一例。“释字例”各例的辨析均以本字本义的辨析为基础,涉及内容丰富,大体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形:一、明辨本字本义类。二、明辨假借字类。三、辨析引申义类。四、辨析古今字类。五、辨析正俗字类。六、辨析异体字类。七、辨析形似字类。下试详述之。

一、明辨本字本义

江沅笃信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说文解字》所载的均是本字本义,在辨析时惯用“此许之某字”的套语。在江沅看来,只要将字的本字本义训释清楚,其他的假借字、引申义、古今字、正俗字、异体字、形似字就不辨自明。我们来看下面的一些例子:

(1)林攴,此許之散字,今皆用散。散者,襍肉也。

(3)亯,許云獻也,凡下獻於上,亯為本字,與饗義別。

(5)戍,守邉也,从人,持戈,今人戌戍不分。

二、明辨假借字

江沅《说文释例·释字例》在对《说文解字》所载作本字本义辨析的同时,又暗含以本字本义辨析为基础的假借字辨析,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9)悟,悟覺也,故見部,覺悟也。今本改作寤也,雖義略相近,而非許書本然。

许慎《说文解字》:“悟,觉也,从心,吾声。”[2]219玉裁《说文解字注》:“悟,觉也。见部觉下曰悟也。是为转注。按古书多用寤为之。从心吾声。”[3]506段玉裁训“悟”亦为悟觉也,用“寤”代“悟”,假借也。江沅训“悟”为悟觉,与许慎、段玉裁训释同。以“寤”代“悟”,假借也,非许书之本。

(10)丯,此許之艸芥字。

许慎《说文解字》:“丯,艹蔡也。象艹生之散乱也。”[2]9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丯,艹蔡也。艹部曰。蔡、艹丯也。叠韵互训。按凡言艹芥皆丯之假借也。芥行而丯废矣。象艹生之散乱也。”[3]183段玉裁训“丯”为草丯,假借“芥”为“丯”,今“芥”形而“丯”废也。草刚出生的散乱之状谓之“丯”。江沅“丯”之训释同于许慎、段玉裁,但非“艹生之根散乱”,而为“艹生之散乱”。凡言“艹芥”皆“丯”之假借也。

(11)龔,此許之供字,龔給也,供設也。一曰供給。

(12)凭,依几也。凡憑依式憑,皆此義之引申。作馮,作憑者,皆假借也。說文無憑。

许慎《说文解字》:“凭,依几也。从几、从任。”[2]299“冯,行疾也。从马、仌声。”“凭”与“冯”之字义有别,“凭”作“冯”,“凭”乃假借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凭,依几也。依者、倚也。凭几亦作冯几。叚借字。今尚书作凭。卫包所改俗字也。古叚借只作冯。凡冯依皆用之。”[3]715“凭”乃倚靠义,会意。江沅训“凭”作“冯”,认定:作“凭”者,皆假借也。

三、辨析引申义

江沅《说文释例·释字例》在对《说文解字》作本字本义辨析的同时,也作字的引申义辨析。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3)涼,此許涼薄字。

许慎《说文解字》:“凉,薄也。从水、京声。”[2]23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凉,许云薄也。葢薄下夺一酒字。以水和酒。故为薄酒。此用大郑说也。引伸之为凡薄之称。广韵、玉篇皆云。凉俗凉字。至集韵乃特出凉字。注云。薄寒曰凉。”[3]562段玉裁训“凉”为薄酒之薄,引伸为凡薄之称,至《集韵》乃特出凉字。江沅之辨析与段玉裁同。

(14)樸,此許樸素字也,俗作朴,則非是。朴,見上。

许慎《说文解字》:“樸,木素也。从木、菐声。”[2]118“樸”本义即木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樸,木素也。素犹质也。以木为质。”[3]249因未曾加工雕饰,所以引伸为不奢之偁,故称之为俭朴。因以敦朴为天下先,假朴为朴,故江沅称“樸”为朴素字,俗用作朴素。许慎《说文解字》:“朴,木皮也。从木、卜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朴,木皮也。”此“朴”并非朴素字,当为木皮义,凡朴素字当作“朴”。

(15)臿,此本許春夢字,亦借以為鍫疀字,故铦、鈂、金危、鐅下皆曰臿也,或譌作鍤,則為郭衣箴。

许慎《说文解字》:“臿,舂去麦皮也。从臼、干所以臿之。”[2]14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伸为凡刺入之偁。如农器刺地者曰锹臿。”[3]334“臿”本义即用干舂臼,去麦皮义。江沅训“臿”为舂麦字,甚是。江沅又辨其引申义,凡刺入之偁皆称“臿”,亦借以为锹疀字,故铦、鈂、金危、鐅下皆曰臿也,或讹作“锸”。

(16)麤,此許麤壯字,謂細微之反也,倉胡切,以上二篆義別而俗同之,槩用粗字,粗行麤廢矣。

许慎《说文解字》:“麤,行超远也。从三鹿。”[2]203许慎训“麤”为行走很远之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麤,行超远也。鹿善惊跃。故从三鹿。引伸之为卤莽之偁。篇、韵云。不精也、大也、疏也。皆今义也。俗作麁。今人槩用粗。粗行而麤废矣。”[3]472段玉裁训“麤”本义为行超远,引申为卤莽之义,不精也、大也、疏也皆今义,今义字用“粗”而不用“麤”。江沅训“麤”为麤壮字,此乃“麤”之引申义,“粗”与“麤”义在“不精也、大也、疏也”通用,本意则不通用。

(17)索,此許探索字,故曰人家探也。索,本訓繩索。

辨析引申义,利于疏通文字字义的发展脉络。“形”“音”“义”乃汉字不可缺少的部分,江沅辨析引申义不仅对“说文学”有诸多借鉴,同时对现代词汇学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江沅“释字例”中以本字本义辨析为基础的引申义的辨析还有“禀”“絜”“竭”“绥”“偶”等字例。

四、辨析古今字

江沅《说文释例·释字例》对以本字本义辨析为基础的古今字也作辨析。一般而言,古今字是相对而言的,古字产生的时间要比今字产生的时间早很多,同时古字的部分意义转移到今字,由今字来承担,例如“禽”与“擒”。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8)朿,此許木刺字,今刺行而朿廢矣。

(21)从,相聽也,許君凡某之屬皆从某,本用此字,今但用從。

(22)絫,此許之積累字,故曰增也。古書作積累字,多如此。俗字作累,不可從,又絫與纍各義,俗或譌為一。

许慎《说文解字》:“絫,增也。从厽从纟。絫,十黍之重也。”[2]307许慎训“絫”为增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絫,增也。增者,益也。凡增益谓之积絫。絫之隶变作累。累行而絫废。古书时见絫字,乃不识为今之累字。”[3]737段玉裁训“絫”为增益、积絫,絫隶变作累,今累行而絫废。江沅训“絫”为积累字,“絫”“累”古今字。

(23)莫,此許之暮字,俗作暮。

五、辨析正俗字

江沅《说文释例·释字例》对以本字本义辨析为基础的正俗字也加以辨析,书中“本用某字而俗用作某字”即为此类。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24)侸,人部曰侸立也,故立部曰立,侸也。“此人侸立”之“侸”與“豎、尌”二字義小異,今改立下為住也,則與“侸下立也,何以相應”為轉注乎。許書無住字,惟馬部有駐,辵部有逗,與侸義亦少異。人立為侸,馬立為駐。

许慎《说文解字》:“侸,立也。从人,豆声。读若树。”[2]16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立,侸也。与此为互训。今本立下改为住也。则不可通矣。侸读若树。与尌竖音义同。不当作住。今俗用住字,乃驻逗二字之俗。非侸字之俗也。”[3]373段玉裁认为“侸”“尌”“竖”三字音义相同,“侸”字不当做住,俗用为之。江沅对“侸”字的解释同于此:“侸,人部曰侸,立也,故立部曰立,侸也。‘此人侸立’之‘侸’与‘竖、尌’二字义小异,今改立下为住也,则与‘侸下立也,何以相应’为转注乎?许书无住字,惟马部有驻,辵部有逗,与侸义亦少异。人立为侸,马立为驻。”江沅认为“侸”与“尌”“竖”二字在意义上略有差别,但都是站立之意,仅在立的施事有别。

(25)筭,数也,古书作筭是也。今本乃多作算。

(26)道服,此許書之禫服也。三云讀作三年,道服之道,知許不用禫字,今有禫篆。後人所增道服者,導之即吉也。

许慎《说文解字》:“禫,除服祭也。”[2]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玉裁按:说文一书,三言读若三年导服之导。考士虞礼注曰:古文禫或为导。丧大记注曰:禫或皆作道。许君葢从古文。不录今文禫字。”[3]9江沅训释同段玉裁。“禫”是一种祭祀名,“禫服”与祭祀有关。“道服”为“禫服”。古文“禫”或皆作“道”“导”,许慎从古文,故录“道”字。

(27)袌,此許抱字也,故擁下曰袌也。今本作抱,非。

许慎《说文解字》:“袌,褱也。从衣包声。”[2]171许慎训“袌”为褱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袌,褱也。《论语》: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马融释以怀抱,卽褱袌也。今字抱行而袌废矣。”[3]392段玉裁训“袌”为褱袌。江沅训释同段玉裁:“褱袌”为正字,“怀抱”为俗字,今正字废而俗字行。

(29)戉,此許斧鉞字,俗作鉞。

六、辨析异体字

江沅《说文释例·释字例》对以本字本义辨析为基础的异体字也作辨析。所谓异体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音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31)證,此許證驗字。言部曰:證,告也。証,諫也,分別甚明。証之訓諫,見於古書多矣。今人用証為證,乃大誤。

许慎《说文解字》:“證,告也。从言、登声。”[2]5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證,告也。从言、登声。”[3]93许慎、段玉裁均释“證”为“告”,即證告,證谏之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证,谏也。今俗以证为證验字。”江沅认为今人用“证”为“證”实乃大误。

(32)攴,此許之攴字。攴,小擊也,從又卜聲。隸變作扑,從手猶從又也,又者,手也。凡鞭扑作此,見於經典多矣。扑本小擊之偁,因以為器物之偁,執扑、搢扑是也。

七、辨析形似字

江沅《说文释例·释字例》对以本字本义辨析为基础的形似字也作训释。所谓形似字,即形状相似而音义不同之字,形似字颇易相混而产生混用之讹。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34)“居”与“凥”

凥,此许居处字也。几部曰:凥者,处也;处者,止也。故处义用凥字,如宀部:家凥也,宋凥也,宭羣凥也,寠无礼凥也之类。今将说解内凥字尽改为居,而不知居之本义训蹲也。

居,此许蹲踞字。尸部曰:居,蹲也。故足部曰蹲居也。居俗字作踞,今人用踞,而以居为居处字矣。

许慎《说文解字》:“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踞俗居,从足。”[2]17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居,足部曰蹲居也。二字为转注。今足部改居为踞,说文有凥有居。凥,处也,从尸得几而止。凡今人居处字古只作凥处。居,蹲也。凡今人蹲踞字古只作居。”“各本作古者居从古,乖于全书之例。浅人因下云俗居从足而窜改讹谬耳。今正。”[3]339段玉裁区分“居”“凥”二字。段玉裁认为“居”就是蹲踞之“居”,而浅人用“踞”代替了“居”,用“居”代替了“凥”,而最初凥处字之“凥”已经废弃不用了。江沅训释“居”俗字作踞,今人用“踞”,而以“居”为居处字,实为“凥”。“居”“凥”为形似字。

(35)“銮”与“鸾”

銮,此许咊鸾字,今经典作鸾,非其也。

辨析形似字已有文献可鉴,如清代《康熙字典 》卷首列有“辨似”一栏,又如龙启瑞的《字学举隅》列“辨似”一篇。江沅辨析形似字的方法与此二者不同:他主要是从《说文解字》的释义出发比较形似字字义的不同,从而说明在某义下该用某形,例如江沅把“閤、“閣”二字罗列在一处意在辨析字形,先释每个字的本义,指出:“閨閤字,門旁石也。閣,許雲所以止扉也”,可见他辨析形似字是以义为根本的。其他如“戊”、“戌”、“戍”等字例的辨析,均为形似字的辨析。

八、江沅《说文释例·释字例》辨字之误

由于江沅和许慎均未见过甲骨文等早期文字资料,而江沅又笃信许慎《说文解字》,以致其辨析本字时难免会因袭许著之误判。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36)鬥,此許戰鬥字,故曰“兩士相對,兵仗扛後,象鬥之行也。

(37)爲,此许母猴字,俗用为作为字,而本义废矣。惟檀弓公叔禺人即《左传》之公爲,可证本义。禺,亦训母猴也。

当然,江沅辨字过程中存在的些许失误丝毫不影响其《说文释例》的学术价值。其《说文释例》要早于王筠之《说文释例》,开创性价值毋庸置疑,对有清一代“说文学”的繁荣也极具推波助澜之作用。

猜你喜欢
段玉裁本字俗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通假字
文人知县段玉裁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