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文创制60年

2018-09-28 09:44丽江市古城区文化馆木诚
今日民族 2018年8期
关键词:祭文纳西族纳西

□ 文 / 丽江市古城区文化馆 木诚

宝贵的文化遗产

外界知道最多的是纳西“东巴文”。东巴文有1400多个符号,创制年代大约在12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上半叶之间,流传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面貌,被誉为至今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

今年的5月22日至25日,云南省教育厅和省民语委办公室组织考察组到四川凉山,考察彝族双语教育和彝文教材编译工作。

考察的缘起是云南省教育厅和省民语委办公室计划编一套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省级统编教材,为此组织了编写组,计划分批完成云南14个少数民族的18种教材。列入第一批的有4种,其中包括纳西文。

作为一名从事过纳西文的传承、教育工作的基层文化馆工作者,我有幸被列入编写组,并具体参与纳西文课本的编写,所以,也有幸到四川参观学习。

我在这里也回顾一下我们纳西文的历史,总结一下丽江市古城区使用纳西文进行民族文化工作的情况。

东巴文和其他几种纳西文字

纳西族人口有30余万,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丽江市、迪庆州等地区。人口数量上,纳西族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排11位,民族文字方面,纳西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字,而且文字符号系统还比较复杂。

外界知道最多的是纳西“东巴文”。东巴文有1400多个符号,创制年代大约在12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上半叶之间,流传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面貌,被誉为至今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

2014年11月,古城区开南街道漾西社区举办纳西文培训班

东巴文的使用范围有限,使用者主要是“东巴”。东巴,是纳西族民间信仰的主持者,他们从事祭祀活动,用东巴文记录宗教思想,也记录纳西族的社会、历史、风俗文化。所以,东巴文的文献,堪称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除了东巴文,纳西族还有其他文字。比如,哥巴文、玛丽玛萨文、阮可文等。这三种文字,相比东巴文影响更小,流传范围更窄。哥巴文是音节文字,流传范围只限于丽江坝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南山、鲁甸乡、塔城乡和迪庆州维西县的部分地区。目前,用哥巴文写的经书只有几百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黑龙潭歌会”纳西族民歌“谷气”交流会 李金星 摄

玛丽玛萨文是东巴文的一种变体文字。这种文字只在迪庆州维西县塔城乡自称玛丽玛萨的纳西族居民中使用。它们是从东巴文中选出一百多个字符,用来记录口语,及记事、记账和通信之用。

同玛丽玛萨文一样,阮可文属于东巴文的另一种变体文字。这种文字流行于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乡的纳西族支系阮可人中。

上述文字,无论是东巴文,还是其他几种文字字形都较为原始,使用面更是有限,都不具备发展成全民族共同书面交际工具的条件。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有效地适应新时期纳西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要和要求,国家为纳西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也就是我们编写统编教材使用的纳西拼音文,简称纳西文。

纳西文字国家创制的60年

纳西文创制于1957年3月,并在同年召开的云南省第一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上世纪80年代初,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修订。

纳西语分西部和东部两种方言。说西部方言的人口约有20万,占纳西族绝大多数。纳西文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古城大研镇的语音(西部方言中的“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

纳西文的创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视,是民族工作60年来的成就之一。不过,问题来了,这样的文字创制以后,有没有真的被使用?有没有对纳西族的社会、文化的进步产生实际的影响?答案是肯定的。就我了解,纳西拼音文字在1983年修订后,在一些纳西族聚居的地方,进行了推广,为此还开办了一些“扫盲班”。

扫盲效果,据说也很不错。有一些典型例子。比如,原丽江县塔城乡,有一个不识汉字的年轻人掌握了纳西文后,开饭馆时用来记账,分毫不差,惊得食客和四邻对他刮目相看。

还有一个故事,比较传奇。说是一女孩被人贩子拐卖到外地,用纳西文写信回来才得以解救。起初公安人员也看不懂信的内容,以为是一种外国文字,请来大学教授翻译也不知所谓。后来,几经波折请了丽江的纳西语专家破译才明白是纳西文。

总的来说,纳西文在塔城、鲁甸一带推介效果明显,掌握程度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汉语文的普及,这种新文字使用越来越少,所以至今在纳西族生活的地区也未能广泛普及。

虽然,实际使用不多,但就目前纳西族文化发展而言,这种新文字依旧有很大的传播、推广空间。

比如,纳西语的MV,在丽江纳西族家庭几乎每家都有。由于纳西文普及不到位,很多MV的字幕,用的是并不准确的汉字谐音。显然,这样的文化产品,需要更精准的纳西文翻译。此外,在纳西民歌、纳西族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纳西文更是有用武之地。我在文化馆系统工作,对这点深有体会。

学习纳西文的经历

纳西文在丽江当下的学习和使用状况,可以通过我的经历来做说明。

我最早认识纳西文纯属偶然。2003年春节,我听说丽江纳西文化传习中心要在古城四方街举办一期纳西文培训班,就跟领导请假,报名去参加。培训班为期一周,上课的老师是丽江大名鼎鼎的和学光教授。起初不了解,我还抱着应付两天就回家的念头,但一接触和老师,我就改变了最初的想法,认认真真完成了一周的培训。也由此,开始了我对这种文字的学习和使用。

2005年起,我开始尝试用纳西文创作文学作品。先后完成的作品有纳西语小品《妇女之家里的故事》《城市美容师》《选举风波》,纳西语快板《春游黑龙潭》《学习十八大精神》还被收录进纳西语曲艺作品集《为人一辈子》(与人合著,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另外,我还先后出版了纳西语文艺作品CD专辑《美丽古城幸福家园》《不忘初心跟党走》等。

2012年,我还因为纳西文方面的工作,被邀请参加《木府风云》纳西语版翻译和配音。由于纳西文具有读音准确,易于速记,书写方便的特点,他们把我翻译的纳西文剧本拿到录音棚配音,大大提高了配音工作效率。当然,这部翻译为纳西语的电视剧,没有将字幕做成纳西文,这个遗憾或许也反映了纳西文传播的现状。

纳西文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播、传承方面,我也有一些经历。2011年,村子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去世。因为是喜丧,老人的家人,希望能够在出殡当天为老人唱诵一段纳西祭文。

在葬礼上唱诵祭文这一习俗,过去是很平常的事,几乎是村子传统的“追悼会”上一个必需的环节。所以,小时候我经常听到村子一个叫和耀诚的先生唱诵。但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唱诵祭文的仪式就没有了。而今,他们提出要唱诵祭文,并且因为我在文化馆工作,说希望由我来撰写和唱诵。我责无旁贷,所以欣然接受。但跟很多同龄人一样,受现代教育,我对村子的纳西族文化传统,尤其是葬礼等比较厚重的方面,所知有限。比如,祭文格式怎么写,怎样与逝者生前事迹相结合,我都一片茫然。为此,我专门到和耀诚家拜师,学习纳西祭文撰写。

纳西祭文内容主要是肯定死者在世时的所作所为,表扬死者家属如何孝顺,鼓励死者家属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勤奋工作、照顾好老人和小孩,奉劝死者的亲戚朋友和邻居要关心和帮助死者家属等等。

在和耀诚老师的指导下,我用纳西文撰写的纳西祭文,在那位94岁老人的葬礼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唤醒了很多人的儿时记忆。也由此延续了一个中断的传统。这以后,凡是村里老人去世,都要请我去唱诵纳西祭文。今年春节前夕,64岁的和耀诚老师也因病去世,在他的葬礼上,我唱诵他教会我的纳西祭文时,不禁百感交集。

和耀诚的纳西祭文是跟老一辈的和丕显学来,而他去世前,又传给更年轻一辈的我。由此,村里这一主张家庭和睦、社区团结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也终于没有断绝。

2018年5月,赴四川凉山州彝文教材编译室调研双语教材编辑

2018年5月,赴四川凉山州调研高校双语教育

丽江古城区的纳西文与民族文化传承

最近五六年来,我的纳西文的学习和实践,还涉及到一些教育、培训活动。2013年,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会在古城区黄山完小和玉龙县白马完小利用每星期两节民族文化课的时间,开办纳西文化学习培训班。我很荣幸地被聘为纳西文老师。

授课时,我结合孩子兴趣爱好,用纳西文把幽默风趣的纳西儿歌、谜语,以及充满生活哲理的谚语等内容,书写在黑板上,经过反复念诵熟练之后,再配上唱腔演唱,小孩子们兴趣很浓,很快就能掌握。

另外,自2013年后,我还在丽江黑龙潭古戏台(属于古城区文化馆)开办纳西文、纳西经典民歌培训班。这项工作,得益于国家对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政策。为响应这一政策,古城区文化馆、区非遗中心组织了这一持续性文化活动。除我之外,文化馆还聘请了“非遗”传承人和学先、和冬月、和继军在这里授课,时间是每周四下午2点至4点。

每次上课,老师都用纳西文把歌词写在黑板上,学员在学习纳西民歌的同时也能掌握纳西文。截至2018年上半年,累计开办培训班210期,参加培训的学员已达4600人次。

另外,我们还深入到古城区大东乡、七河镇、金安镇、开南、大研、七河和金山等街道办事处的文化广电服务中心等地,举办不定期的纳西文培训班。

在纳西民歌的传承方面,我们还编撰出版了纳西文的《纳西民歌诵唱本》。这本书由古城区文体广电局筹资,丽江著名民族音乐艺术家和民达老师主编,古城区非遗中心主任张桂华和我担任副主编。我主要负责纳西文录入和校对工作。

全书共收录了和民达老师数十年收集整理并翻译的纳西族经典民歌诵唱词102首,内容涵盖了千百年来纳西族民众口耳相传的经典叙事长诗,以及短歌、小调等,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为丰富、风格和品种最全的“纳西族传统民歌诵唱调集成”。

鉴于这个唱本的重要,在古城区非遗中心的努力下,2016年,30位纳西族文化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用近一年时间完成了该书102首诵唱词的编录工作,并制作生产出4盒7张精装《纳西民歌诵唱本》CD光盘,为纳西民歌和纳西文的学习与传播,准备了鲜活的教材。

回到纳西文字与双语教育工作的话题上。随着纳西族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纳西文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当代价值。作为一种只有60余年历史的新文字,纳西文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融入纳西族的生活,融入纳西族文化建设事业。

而现在由省教育厅和省民语委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云南民族语文课本中的纳西语文课本,顺应了这个潮流,它将来在中小学校的推广,必定会对纳西文和纳西文化的传承、传播产生巨大的持续性影响。

上世纪50年代,新的民族文字的创制,惠及包括纳西族在内数十个中国少数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为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民族文字,这项工作凝聚了无数民族语文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的心血,其理想之伟大,成就之显著,早已载入史册。在新时代,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民族文化工作者,我们唯有认真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用好我们的民族文字,才能不负历史的重托,才能承接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图片由木诚提供)

猜你喜欢
祭文纳西族纳西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安纳西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古代祭文初窥
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比较研究
纳西鲁丁的微笑
从羌族与纳西族宗教舞蹈看巫舞的起源与演变
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康熙帝谕葬靖海侯施琅将军祭文再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