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态揣测义副词“别是”“别不是”研究

2018-10-18 08:38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情态句法副词

杨 露

(上海师范大学 语言研究所,上海 200234)

“别”是现代汉语常用词。根据已有的研究,“别”主要有两种意义、三种用法,前两种用法的“别”均表否定,记作“别1”,一种是用于祈使句的否定,一种是独用的否定。后一种用法表揣测,记作“别2”:可单用表揣测,也常和“是”“不是”组合表示揣测。现代汉语存在两个“别是”。“别是1”是偏正短语,“是”为判断动词,“别是2”是情态揣测副词。本文拟从主观化和情态化的角度对“别是2”“别不是”进行研究。

本文例句大部分来自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少量来自百度网、人民网等,均注明来源。

一、句法功能

(一)“别 2”的位置

“别”除了表揣测,还有否定性意义,后常和述宾结构构成祈使句,因此在表揣测时,句法分布上有很大限制。例如:

(1)——别去了吧!(百度网)

(2)别又弄错了吧。(《现代汉语八百词》)

例(1)是否定义“别 1”,例(2)是揣测“别 2”。(1)(2)都有句末语气词“吧”,但例(2)的“吧”帮助句子表揣测意义,评注性副词“又”修饰“弄错了”,表示言者可能性的猜想,两者的出现辅助“别2”的揣测语义。评注性副词“别”“又”共现及各自的语义特征使得“别2”前置。(1)“吧”的出现却没有达到这样的作用。因此,揣测意义的表达需要达到语义相宜,在一定情况下还需词汇的辅助。因而,“别2”一般不能直接放在述语前。

(3)——别死了。

例(3)之所以没有造成歧义,与“别V了”的构式有关,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死”是不可控动词[1]。“别1”本身就带有他人干涉的意义,与不可控动词组合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的否定效果。

“别2”因语义使得句法分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了使“别2”的揣测意义充分显现,须对述谓部分加以变化。

(二)“别是”的位置

揣测“别是2”是对命题或述题的揣测,一般需要配合一定的语境才能完成对命题的揣测。例如:

(4)别是为了骗婚蒙我吧?(福建日报《寻找周恩来》1992)

(5)一身破衣烂衫、贼头贼脑状,别是也想来分一杯羹的吧?!(席绢《逢魔时刻》)

(6)“冷大哥,你说话呀!别是你也昏了头认为小妹嫁那些人渣适合。大嫂,你怎么不说话?”(席绢《交错时光的爱恋》)

(7)别是你小子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做梦给自己寻开心吧?(冯苓植《雪驹》)

例(4)—(7)的“别是2”位于句首,可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中。(6)和(7)出现了句子主语,“别是2”跟在句子主语的后面。如果我们将句子主语补出或将主语调置句前,句子也将成立。以上,我们可知,“别是2”既可以跟在句子主语的前面,也可以跟在句子主语的后面,语义上并无多大差别,句子仍然成立。

(8)“那别是你的——”春如用眼角瞄着她,嘴角向下一撇,咽住了下面的话。(罗兰《西风·古道·斜阳》)

从例(8)可以看出“别是2”后的命题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省略的[2],听话人可以根据语境了解言者的具体意义。

(三)“别不是”的位置

“别不是”与“别是2”在句法分布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都与命题相关。“别不是”与“别是2”相较“别2”,位置更加自由:

(9)他想:“什么急事要我马上离开,这样晚的时光,到哪里去,别不是她听错了!这个女乡下佬!”(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10)严奇一看,不由地暗暗吃惊道:“好大身量!我别不是他的个儿罢。”(《七侠五义》(上))

(11)这么积极,别不是,这里有什么交易吧?(《编辑部的故事》)

(12)暖暖担心地说:别不是又为那些除草剂的事来找你麻烦?(周大新《湖光山色》)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别不是”既可以跟在句子主语前面,也可以跟在句子主语后面,既可以以插入语的形式插在句子中表示揣测义,也可以放在省略句子主语的句子中。

除了“别不是”的句中位置相对自由,我们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到,“别不是”也可以在疑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句型中。

另外,“别2”“别是2”“别不是”在句法结构中不可避免的与其他副词或语气词组合搭配使用,但极其有限。张谊生称语气副词为评注性副词,在句法上可充当高层谓语,句中位序较灵活,主要是对相关命题或述题进行主观评注[3]。这三者作为评注性副词,拥有评注性副词的共性,也有着独有的个性。

二、表达功用

(一)揣测情态与委婉表达

“别2”的位置相较不自由,“别是2”“别不是”的位置相对自由。(以“别是2”为例):

(13)别是你来蒙骗我姑娘吧?(公孙千羽《孤剑万里》)

(14)“别是我们弄错了,唐太斯得胜了吧?”(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15)刘妈一把揪住他的袖子道:“又来了!你别是又做了什么亏心事?......”(张爱玲《茉莉香片》)

(16)他霍地从被摞上挺起身,卑视地说:“这小子别是到理查德那儿去吹牛吧?”(柳溪《战争启示录》)

例(13)(16)中句子主语是受话者,例(14)的句子主语是包含式的“我们”,(16)的句子主语是不在场却共知的第三人,这些句子主语都是已知信息。在语序上,“别是2”和句子主语互换并不影响大体句义,差别在强调的重心上。若将(13)-(16)统一为“别是2”在前,句子主语在后,那么“是”则可以看做一个焦点标记。我们还可以用疑问词“谁”对(13)—(16)提问,如:

(14’)“别是谁弄错了?”

“别是2”在前,句子主语在后这一模式下的句子主语被焦点化了。

汉语中主语与话题有着特殊的关系,它可以被看作无标记的话题[4]。在(13)-(16)中由于“别是2”的揣测语气,且句子主语是已知信息,揣测重心都在于后续的假设陈述,重点并非句子主语,因而我们可以暂且将“别是2”的句子称为非典型的话题句[4]。停顿是话题句的隐性标记,我们可以试着在主语后稍停顿:

*(13’)别是你,来蒙骗我姑娘吧?

*(14”)“别是我们,弄错了,唐太斯得胜了吧?”

(15’)刘妈一把揪住他的袖子道:“又来了!你,别是又做了什么亏心事?鬼鬼祟祟地躲着人趁早去罢,打个照面就完事了。不去,又是一场气!”

(16’)他霍地从被摞上挺起身,卑视地说:“这小子,别是到理查德那儿去吹牛吧?”

例(13’)(14”)不成立说明“别是 2”在表揣测时,也通过其语用提示的作用强化了话语重心,即焦点。例(13)言者借揣测语气委婉表示自己对受话者可能要蒙骗他姑娘的强烈反对,焦点在谓语部分,例(14)的语义焦点也在于“弄错了”,而不在于“我们”。以上,“别是2”句可以根据句子主语位置分为焦点句和话题句。话题句中,“别是2”充当了话题标记。焦点句和话题句虽然不相容,但在表达上却强化了命题表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委婉表达。又如(15)句子主语“你”是无标记的话题,谓语“又做了什么亏心事”是语句重点,“别是2”强化了述谓部分,言者虽然认为听话者做了亏心事,但是他在表达疑惑时,借揣测发疑,降低了对方的不适感,也可以看出言者的委婉情态。

我们也可以看“别不是”的例句:

(17)看来这个人是上赶着找你了?这么积极,别不是,这里有什么交易吧?(《编辑部的故事》)

“别不是”与““别是2”有很大相似性。“别不是”在语用上也有凸显强调的作用。如例(17),焦点在“有什么交易”,“别不是”以插入语的方式出现,但不出现“别不是”,以疑问方式也可表轻度揣测,“别不是”以本身的揣测意义,在语境中强调了命题中心,即陈述部分。另外,“别不是”后跟着的是不好的事,揣测意味使话语在表达上更委婉,减少了生硬感。

(二)主观性和情态性

表情态揣测“别2”“别是2”“别不是”不可避免主观化表达。表揣测的“别2”“别是2”“别不是”大多出现在小说作品、网络文章中,主要出现在对话中。

1.言者的视角

视角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5]。例如:

(18)我说四嫂,教四爷可留点神,别喝了两盅,到处乱说去。(老舍《龙须沟》)

(19)“看样子,二位别是中了蛊吧!要是中了蛊那可不是玩的……”(萧逸《七禽掌》)

例(18)(19)都是言者主语的视角,说话人对句子主语及其可能产生的行为揣测,句子主语和言者主语是不一致的,句子主语是行为的创造者,但是这种行为未必是必然发生的,而言者以他肉眼所看到去判断评价,使得听话人快速获得说话人想要传递的信息。而且在视角表现的同时,以揣测的方式实现了言谈功能。

2.言者的情感

语言可以体现了言者主语的内心情感。“别2”“别是2”“别不是”在命题揣测时,往往借自身实现“自我”表达的需求,即元语言表达[6],这是主观化表现。揣测虽然是对客观事实的揣测,但是客观事实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跨越到主观情态的表达。

“别2“”别是2”“别不是”主要出现在对话中,有一定的篇章连接作用,因而我们可以说这三者是话语标记,并且辅助了元语意识的表达:

(20)久居此地的朋友便说:“别不是两个司机又聊上了吧?”(新华社2004年4月份新闻报道)

例(20)删去“别不是”或“吧”,揣测情态还是有的,但“别不是”凸显了命题,从言者主语的角度,加强了言者内心的揣测语气,放大了语境效果,有一种想对自身猜想获取肯定性回答的态度,即预期的一致性与否。从主客观意义的角度,完成了句子从客观意义到主观意义的转变,且“别是2”“别不是”作为情态提示成分,帮助句子实现了从“语法句”到“语用句”的转变,加深了主观意识[7]。

3.言者的认识

高增霞(2003)认为“别2”兼有“认识情态”标记和“担心—认识情态”标记[8],邱闯仙(2010)认为“别是 2”已发展为“认识情态”,“别不是”是“担心—认识情态”标记[9]。笔者认同这个观点,从非认识情态到认识情态,是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上文例(3)“别2”在表认识意义时,还表担心意味。但在有些语境中,担心意味消失,仅表示认识意义,也如上文例(2),脱离语境,“别2”不构成担心语义,但在一定的语境下,就很难说了。从以客观事实为基准表示出一定的担心与认识的意义到仅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出发,主观性进一步增强。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揣测副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起到加强揣测语气与委婉表达的作用,且往往有较强的交错糅合。

三、主观化的历程与机制

(一)形成与演变

吕叔湘(1985)和江蓝生(1991)认为禁止“别”由“不要”合音演变而成。高增霞(2003)总结了“别”的语法化过程:禁止劝阻、警告警戒——担心—认识情态——认识情态。王银(2008)从认知角度说明了表揣测的“别2”来源于表示禁止性否定的“别”。笔者认同这种说法。例如:

(21)四嫂,你可别太大意了,这条沟可有毛病,常常淹死孩子……(老舍《龙须沟》)

(22)四龙啊,行船要隐蔽,千万别让任何人看见,啊!(《沙家浜》京剧)

例(21)是表示劝阻或禁止的“别1”,(22)是表示提醒的“别1”,限制性副词“可”“千万”修饰“别1”强调了话者态度并加强了语气。“别1”带有否定性,我们可以将它们替换为“不要”,语义没有太大变化:

“别1”到“别2”经历了从“担心—认识情态”到“认识情态”的转变[8]:

(23)别又生病了。(《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24)你别在骗我吧?(高增霞2003例)

例(23)“别2”是对听话人是否生病的一种猜测,言者说出这种揣测带着担心语气的,符合常理。例(24)言者揣测听话人在骗他,是不含担心意义的,只是以一种揣测方式希望得知结果,但事实上结果是在言者的预期之内的。言者通过揣测提问方式强调命题,加强自己不愿受骗的心理。

关于“别2”的形成,笔者认为否定意义起了很大的作用。语义不可能凭空产生,在表示揣测过程中,往往有两个结果导向,其一是符合言者的猜想预期,其二是不符合,那么揣测的结果非否即是。如例(23),该句若代入一个语境,即言者仅希望听话人不要再次生病,这里“别”可理解为“别1”。我们也可以看出,此处的“别”是掺杂认识与祈使的状态的,借沈家煊三域的观点,这里的“别”是知域和言域的杂糅。也即“别1”到“别2”的发展经历了从知域到言域的过渡[10]。

关于“别不是”,笔者认为其可能来源于“别是2”。“不”的存在使“别不是”有了羡余性,“别不是”看似“别是”的否定,但若真对“别是”进行否定,却无法得到“别不是”。笔者认为“别不是”通过和谐机制从“别是2”中形成[11]。“别2”“不”“是”三者共现,帮助“别不是”表揣测,而此三者也逐渐失去本身意义,渐渐凝固在一起。尤其是由于“别是2”可能源于“不要是”[2],“别不是”吸收了“别”“不”的否定意味,加上“是”的断言意味使语义上更具肯定意味。因而,在演变中,“别是2”和“别不是”在语义及语用上也产生了差别。

(二)不同性质的“别是”

现代汉语中有两个不同性质的表揣测的“别是”:

(25)......甚至怀疑这个词是否属于什么语言,怀疑这别是一个专有名词,或是完全生造出来的词。(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26)我们等着等着,我倒犯了疑了:约翰逊别是不来了吧。(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例(25)(26)“别是”都表揣测,但二者内部结构不同。(25)“别是”后跟“一个专有名词”是体词性成分,“是”与其应该是紧密结合的,“别是”是“别+是”的构成,但从音律协调的角度考虑,应为:“别是/一个专有名词”,可以这么理解:“别是+是一个专有名词”,在形成的过程中,判断词“是”脱落。(25)的“别”已经走向语素的成分,“别是”已渐渐词汇化。例(26)“别是”后跟谓词性成分,“别是”修饰“不来了”,符合副词特征,划分为“别是/不来了吧”。此时“别是”已经词汇化。例(26)“别是”结合更加紧密。

关于“别是2”的来源,笔者认同王银的说法,即“别是”可能来自“不要是”。在例(25)(26)中“别是”替换成“莫不是”等带有否定意的词语似乎也能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排除“别是2”来自“别是1”的说法。“别是2”的来源,我们可以从“F是”的构词得到一些启发。刘惠慧(2012)认为“别是2”受“F 是”模式影响而产生[12]。“是”的发展经历了指示代词→判断动词、判断动词→焦点标记两个主要语法化阶段[13]。因而,短语“别是”到词汇“别是”,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伴随重心转移现象。以上分析可知“是”参与构词,随着共现和谐,“别是”逐渐走向凝固,内部分界也逐渐消失[11]。不管是“是”还是“别”,在这一过程都产生了虚化。

总之,随着句法转化为词法,揣测“别是”的内部结构更加凝固,语义凝固也更强。“别是2”的形成也符合副词虚化机制中的融合,实现了跨层结构的词汇化[14]。

目前的流行语中,有这么一句:

(27)这小偷别是个傻子吧?(凤凰网视频标题2017/10/08)

它可以是陈述、疑问、感叹,但却是肯定,可以理解为,你就是十足的傻子。以疑问句形式表达一种肯定态度。这里“别是”并非一个词,而是类似(25)句“别是”的构成。“别是”在语句的融合中渐渐走向一种构式,表达的意义也不是词义的简单相加。

四、“别”“别是”“别不是”的差别

(一)句法位置及分布差异

语气副词是句子的高层语用,即高层谓语[7]。“别2”“别是2”“别不是”无论它们位于句子主语前面还是后面抑或省略,都指向言者。且由于高层谓语的特性,它们在句中不充当句中句内句法成分,只能映射全句的状语。

张谊生(2014)指出副词和音节数以及评注幅度有关,“凡是单音节的F一般都只能位于句中”,可以解释“别2”主要是放在主语后述语前,且由于“别”语义多样,为避免歧义,句法位置受到极大局限。“别是2”“别不是”由于意义相对明确,极大程度上符合语气副词自由性特征,句法位置较“别2”自由得多。从在不同句类中出现的频率来看,“别是2”主要出现在疑问句中,其次是陈述句,少数情况可出现在感叹句中[12]。至于“别不是”,由于语料库检索到的“别不是”用例较少,我们随机选取带有“别不是”一词的50例语料,对其在各句类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

“别不是”句类分布统计表

在句类分布上,“别不是”与“别是2”有极大相似性。且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别不是”经常与“吧”共现。“别2”在疑问句和陈述句,感叹句出现极少,在表示揣测义时,大多与“吧”共现帮助显化揣测义。

(二)语义特征差异

朱丽(2005)分析了“揣测”的核心语义特征:[- 确定]、[+结论真],而且还将“别2”“别2是”归入不定性揣测语气副词[15],以“别是2”为例:(28)她妈妈说她每天都是很早出去,很晚回来,不知道都在外面干什么,“千万别是让哪个坏小子勾了魂去。”(王朔《痴人》)

例(28)“别是 2”前加限制性副词“千万”,委婉表达担心,“千万”加深了揣测的程度,而“别是2”可以委婉表达言者内心所想,将生硬的言语柔软化。婉转情态,表示说话人对相关命题的主观估测和含蓄的婉转态度[3]。(28)还表明“别是2”在揣测中,对命题的真值是不定的,言者内心的倾向是得到否定回答,即重在对命题真实与否的确认。

另外,“千万”“可”等极少配合“别2”“别不是”,一方面如“千万别”容易使语义向否定上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音律搭配需要,“别不是”在组配上受到了很大限制。

而“别不是”,其揣测的命题与言者的期待值有关,往往是与言者的内心期待相反的:

(29)“......别不是奶水出了什么问题吧?”(六六《双面胶》)

例(29)言者内心是不希望奶水出问题的,“别不是”明确表明言者这一点。

“别不是”吸收了“别”“不”的否定意味,双重否定下使语义更具肯定意味。羡余否定只是形式上的否定,但它的语用作用帮助“别不是”使命题进入真实的言谈环境,取得了情态上的现实意义。也即“别不是”充当了语用提示,将句子从语法句到语用句的转变显性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加深主观意识[7]。

从句子主语到言者主语转变过程来看,“别2”“别2是”“别不是”更像是言语行为中的断言,加深了言者的确信度。言者并不是真的想寻求一种答案,而是借这种半信半疑、模棱两可的言语方式表达心中的疑惑与肯定,且肯定是大于疑惑的。断言的程度高低排列为“别不是”、“别是2”、“别2”。笔者认为,这一差异主要是“是”的属性在起作用。

(三)情感差异

“别2”“别是2”“别不是”体现了细微的情感差异。“别是”修饰的命题可以消极、中性和积极[9]。同样,“别2”在命题句中,既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中性的,但是由于“别2”上一链条是否定意义的“别”,因而“别2”揣测的往往是不希望发生的。而“别不是”后面跟着的往往是不如意的事情,因而“别不是”所修饰的命题往往是消极的:(31)“别不是憋着要跳河吧?(张贤亮《河的子孙》)

综上,“别是2”与“别不是”区别之一在于,虽然两者都是在已知事实上作出的揣测判断,但是“别不是”在作出揣测之前,已经有明显的主观倾向,言者内心往往有一定的意愿。

而在发出揣测的难易程度上,“别是2”很容易通过前文或已知事实作出意料范围内的揣测[2],而“别不是”的揣测是言者不曾预料的,因而不合期待有言外之意,且揣测内容的发出需要更多的语境辅助。即揣测难易程度上,“别不是”难于“别是2”。在后续的答句上,言者对于“别是2”句的揣测答案清晰于“别不是”句。主要原因是“别不是”的“不”带来的羡余否定帮助强调了主观意识,言者的潜意识里对命题带有本能的否定倾向。因而,“别不是”在情感表达上丰富于“别是2”。

五、结语与余论

综上,“别2”“别是2”“别不是”主要充当状语揣测命题,表揣测情态并委婉表达,帮助增强了主观性和情态性。三者主要是语用上的差异。它们在虚化的过程中,从非认识情态到认识情态,句子主语到言者主语,命题功能到言谈功能的转变,是主观性与情态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猜你喜欢
情态句法副词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副词和副词词组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