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
——访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副区长王颖

2018-11-07 08:03本刊通讯员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区政府学校发展

■本刊通讯员 耿 盈

瀍河回族区是洛阳市中心城区之一,地处洛阳市区东部,东与洛龙区接壤,西与老城区毗邻,北依邙山,南濒洛河,素有洛阳“东大门”之称。

近年来,瀍河区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全区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描绘出区域教育整体提升的宏伟蓝图。为此,笔者专程采访了瀍河区副区长王颖,请她介绍瀍河区是如何走出教育快速发展之路的。

快上台阶 坚定发展信心

耿盈:区域教育的整体提升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思想引领和政策支持,在这方面,瀍河区是怎么做的?

王颖:为加快教育发展,我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全区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教育发展目标,把教育兴区定为振兴瀍河的战略目标,始终保证优先发展。一年打基础,就是用一年的时间,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迅速打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建立有利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两年见成效,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班子队伍建设明显加强、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五年上台阶,就是全面振兴瀍河教育,改变全市教育“西高东低”局面,实现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总体水平居全市前列。

为了时刻关注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点,区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汇报内容必须围绕目标、改革的思路、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和难题,直接为辖区教育事业突破发展瓶颈。发展教育的根本,就是为学校把脉导航,瀍河区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四大班子领导挂钩联系学校制度、区直各部门支援学校工作制度。

我们要求四大班子领导和区直各部门定期走访联系学校,为各学校发展解决实际困难。这些举措在全区形成了领导有力、各部门齐抓共管服务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区人大、政协主动过问教育事业发展中人、财、物落实到位的情况,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福民实事、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安全工作等开展视察与调研,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区人大曾召开教育专题咨询工作会议,及时为突破教育发展瓶颈提出人大议案,足见我区坚持发展教育的决心。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督导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以及教育规划、教育法规的落实,近三年来,共解决涉及教育方面的人大建议、政协提案40余件。

优化配置 项目助力发展

耿盈:大力发展教育,需要优化教育资源,激发学校活力。如何在短期内激活学校的发展内核?

王颖:在区委的领导下,区政府展开深入调研,走访各个学校,摸清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编写调研报告,邀请专家把脉,最终编制了《瀍河回族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规划引领。区政府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财政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使得辖区小学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社团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得到全面提升。

区政府坚持名校引领、相对就近、优势互补、分步推进、共同提高的原则,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拓宽教育发展平台。建立洛阳市实验小学恒大分校就是在瀍河区引进洛阳市名校品牌,以委托管理的模式,享受教育理念、校园文化、招生、培训、教科研等内容提升的一大举措。这一举措开创了洛阳市跨区域引校的先河,实现了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区政府还探索“一校两区”管理模式,突出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让优秀校长同时监管两所学校,通过优质学校带动后进学校形成发展共同体,利用优质学校品牌、管理、师资等各方优势带动后进学校整体实力全面提升;同时探索学区制管理模式,按照集团化办学理念,尝试建立学区管理,实现学校捆绑发展,加快学区之间学术交流、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工作联动发展步伐,最终实现教育理念相互融合、学校发展互惠共赢、师资力量共同管理、学生成长共同进步的办学目标。

为了助力学校快速发展,区政府还积极引进《中国教师报》“新生态学校”项目、北师大“美丽园丁”项目、洛阳市小学研究会北京变革项目、北外“快乐英链”项目等,强化专家引领,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拓展视野,激发教师教育激情,提高教学水平。对于项目的资金和实施时间、项目的内容、项目的专家,区政府严格把关,并监控项目的实施效果。

优胜劣汰 激发团队活力

耿盈:发挥人的作用在教育事业发展中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打造出自上而下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处使的优秀教育团队呢?

王颖:瀍河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区政府在做好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向区委汇报,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教育系统改革方案,得到区委的大力支持。

要激发整个教育系统的团队活力,重要任务是强化各级班子建设。为进一步明确校长的职责定位,强化“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这个中心,我们积极探索校长职级制管理。区政府分别出台了《瀍河回族区校长聘任管理办法》《瀍河回族区关于副校级及中层干部管理工作意见》《瀍河回族区教育系统推荐校级干部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学校校长、领导班子年度考评和学校办学评估制度,健全工作末位淘汰制、引咎辞职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进一步激发学校班子干事创业的活力。

区政府同样重视教育局班子建设,选齐配强局领导班子和局属二级机构领导班子,选派懂教育、爱教育的骨干任职,提升全区教育系统领导能力。

针对多年来教师队伍没有新录入的情况,我们采取直招、遴选、公开选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师招录,直招211等师范大学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面向社会公开选调名师、骨干教师、学科技术带头人,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区政府还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积极引进全国知名的名师工作室入驻我区,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加强我区教师和名师名家近距离交流探讨,推动我区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弯道超车 以创新为突破

耿盈:除了理论引领和政策扶持,学校是怎样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点的?

王颖: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学校的发展。为了让辖区学校突出特色,以特色项目引领整体提升,区政府对学校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要求学校通过发展校园社团、校园文化建设,调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增强校园美感度。在校园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师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思路,彰显了孩子们的个性,同时也激发出教师个人价值感、存在感和幸福感。教师的教育热情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课程改革中能沉得下去、钻得进去,课程改革效果稳步提升,逐步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氛围。

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同时,瀍河教育人也深刻认识到,小学教育的宗旨就是孩子们的习惯养成,一定要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安全习惯、兴趣习惯、礼仪习惯等。好的习惯成就好的未来,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成长中养成各种好习惯,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上下联通、各部门联动的生态教育理念引领下,全区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在这种良好教育生态下,我们积极引进“新教育”理念,以“新教育”与生态教育理念相结合,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育激情和学生的学习乐趣,破除在“教”“学”过程中的压力和阻力,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利用现代化教育工具,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将线下的教育管理、校园活动、教师学生风采、特色课程、优质课、取得的成绩等在网络上通过“大数据”进行展示,让全社会都能及时了解校园动态,在网上进行互动,促进家校共建,实现校园、学生、家庭三方共同提高的良性互动。

区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加强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健全各类奖励机制,我区今年共设立奖励资金900余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特色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科研项目、社团发展、养成教育以及“区长杯”校园足球比赛等方面进行评先评优,成绩突出的学校予以奖励。

近年来,瀍河教育人同心协力、砥砺奋进,各项工作有力推进,瀍河教育事业发展脚步逐步加快,2016、2017年连续两年教育工作在全市城市区组政府中排名第一。

猜你喜欢
区政府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基于“三公消费”视角的地方行政成本控制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区长“不开心”
学校推介
西咸新区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建设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