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扶三转”:就业扶贫的黔东南探索

2018-11-18 03:53钱仁举
当代贵州 2018年29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黔东南

文_钱仁举

黔东南州抓住脱贫攻坚扶志、扶智“牛鼻子”,紧盯勤、能、富三项目标,探索形成就业扶贫“三扶三转”(扶志转勤、扶勤转能、扶能转富)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扶贫工作新模式。

黔东南州是贵州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截至目前,贫困发生率为13.6%,仍有55.6万贫困人口、1510个贫困村。如何通过扶志、扶智,有效激活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成为摆在黔东南州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关键课题。

就业扶贫是整个扶贫战略的重要一环,是扶志、扶智的具体体现,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的主要路径,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黔东南州积极探索方法路子,抓住脱贫攻坚扶志、扶智“牛鼻子”,紧盯勤、能、富三项目标,创造性形成了就业扶贫“三扶三转”模式(扶志转勤、扶勤转能、扶能转富)。有效解决了当前就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部分贫困劳动力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等瓶颈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黔东南特色的就业扶贫工作新模式。

“扶志转勤”激发动力

扶贫先扶志,必须把贫困群众的心焐热、脑更新、劲鼓足,才能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从而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

宣传教育引导。建立由全员培训机构老师、村支书、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为主的扶志教育宣讲队伍,将扶志教育纳入“农民夜校”“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以及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的首训内容,采取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集中宣讲,形成州、县、乡、村四级联动扶志教育宣讲体系。

活动感召立志。组织贫困群众开展升国旗、集体宣誓、写决心书、签名立志、现身说法等活动,利用黔东南独有的芦笙节、姊妹节、谷雨节、斗牛、龙灯会等“百节”民俗活动,开展向贫困宣战,引导广大贫困群众在摘掉贫困帽中不做旁观者,不做过路客,不做局外人,形成你追我赶、争先脱贫的生动局面。

村规民约约束。组织修订《村规民约》,通过签订承诺书等方式,纳入村规民约自主管理内容,将相关惠民政策与之捆绑,形成鼓励先进、惩罚后进,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良好氛围,有效根治“养懒汉”现象。

典型示范带动。邀请乡村致富带头人谈致富经、讲创业路,开展“转思想”示范户创建活动,激发脱贫对象想脱贫、争脱贫、比脱贫的热情。同时,成立专项基金,对“转思想”示范户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营造你能我奖、你转我赞的良性循环。

“扶勤转能”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增加“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开展“订单型”培训。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扶持行业,围绕本地产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重点企业需求工种,为相关企业和工业园区提供符合岗位需求的劳动力,有效开展“订单型”培训,让“企业派单我买单”,既促进了农村劳动者向二产转移就业,又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问题。2017年以来,黔东南州已开展订单培训2533人。

开展“定向型”培训。利用农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时机,鼓励培训机构“走下去”,采取“田间课堂”等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新型职业农民、种植养殖等“定向型”培训,促进劳动者就地就业。2017年以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农村合作社工作推进,全州完成培训47525人。

开展“输出型”培训。根据省内外用工市场需求,建立岗位信息数据库,注重劳力促进输入地用工需求与输出地劳动者就业意愿相结合、本地培训资源整合与外地培训资源优势互补,由输出地或输入地进行岗前“输出型”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输出就业竞争力。截至目前,黔东南州通过开展家政、护工、月嫂、建筑技术等培训输出1417人。

开展“扶志型”培训。把院校技能扶贫与开展中长期培训结合起来,组织雷公山、月亮山贫困连片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到黔东南技工学校、贵州铁路技师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三替家政学院等州内外优质的技工院校接受教育,专门开办“技能扶贫班”等方式进行“扶贫型”培训。

“扶能转富”确保增收

黔东南州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就业举措,重点解决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问题,确保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就业。

依托产业就近就业。发挥龙头企业和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效应,通过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党支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等模式,逐步形成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累计帮助和带动贫困劳动力32332人就地就近就业。

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出台《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通过“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或加盟农村电商等形式,扶持2610名能人和37655个“十户一体”创办农村电商、农家乐、家庭农场、乡村旅游、民族工艺、居家养老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1228家,带动225944名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以来,累计发放就业创业担保贷款44542.75万元。

深化服务转移就业。在全省率先在对口帮扶城市建立较为系统的劳务协作工作服务站,对驻杭州的17个站实行“六统一”(统一标准、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职责、统一任务、统一考核)管理。加强与劳务协作城市对接,积极推动劳务协作由无序变为有序、由无保障变为有保障、由不可持续变为可持续,力争3年内劳务协作达8万人以上,努力构建黔东南贫困劳动力“要打工、到杭州”和杭州市企业“要用工、到黔东南招工”的劳务协作新格局,有效破解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就业不稳定等问题。

落实政策稳定就业。落实就业优惠政策稳定就业岗位,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按照规定给予发放各类补贴30786.21万元。加强跟踪服务维护合法权益,定期联系已就业贫困劳动力,深入到144家企业了解贫困劳动力工作情况,开展走访座谈144次595人。发挥劳务联络工作站作用,积极为在外黔东南籍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生活居住、医疗卫生、权益维护、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服务,介入并成功为黔东南籍务工人员解决维权诉求6起,帮助在外务工人员稳定就业。积极引导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为贫困劳动力及其家属开展关爱活动,帮助其适应就业岗位和城市生活,促进稳定就业。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黔东南
遇见黔东南
扶贫·扶志·扶智
诗书画苑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