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初探

2018-11-20 11:56郝勇
新课程·中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研信息化信息技术

郝勇

21世纪的今天,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学校发展的主题。根据我近几年参加省市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各种培训班、研修班的学习内容,特别是一些专家的报告、领导的讲话、前沿单位的经验介绍让我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必须服务于各学段的课堂教学,现将我获得的有关信息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10年总的路线图,已经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战略,提出到2020年,教育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知道: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列为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力度。一是建成高质量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全覆盖,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建有电子备课室,各中小学幼儿园教室、功能部室全部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班通,装备水平走在了榆林市前列。二是高标准的府谷教育城域网和校园已投入使用,城域网网络环境为双万兆平台,总出口带宽为千兆,城乡中小学全部接入百兆光纤,实现了网络终端进教室。通过县、校两级教育网络的互联互通,基本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目前我县教师可以探索应用的教育信息化方式

1.微课

将教学的某一个知识点拍下来,供学生学、家长辅导。

2.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

如:个人网页、QQ空间(个人空间)、微信、微博,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都可共享。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新型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时空局限,促进了师生角色、师生关系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的教学效益。

3.翻转课堂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成为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理念的最佳途径之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转课堂”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教学视频短小精悍,二是教学信息清晰明确,三是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四是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4.自动录播教室

自动录播系统是一款功能齐全、简单易用的课堂录制和直播设备。建成的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全自动录播教室,无需传统的摄制人员现场录制,可以全自动录制教师现场授课,自动生成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完整地记录教师授课全过程,包括教师讲授过程、板书书写过程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中学生活动、师生互动、实物展台等一系列教学要素,以其便捷性、直观性、高效性等特点,可以大批量地录制课程资源。自动录播系统既能够加强教师对授课环节的自我修正,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又能实现网络听评课,增强教师间的互动,便于对精品课程相互分析、相互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能挖掘学校优质资源,促进校际间资源共建共享;还能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形式,丰富教育教学内涵。满足了这些中小学校实现数字化网络教学、远程教学、交互式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的需求。

5.各类资源平台的免费应用

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陕西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上可免费获得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教育资源。可在资源平台上开展同步课堂、推送资源、探究性学习、名师讲堂、名师导学、网校选课、网校辅学、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等多种应用活动。

三、建议教师参加的教育信息化活动

1.积极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每位教师都必须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陕西省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实名注册、晒课,至少上传一节优质课,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形成信息资源。

2.积极参加微课创作评优活动

中小学教师须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分学科和学段自选内容,精心备课,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录制微视频,并配套提供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辅助材料。幼儿园教师依据幼儿发展纲要等文件编写数字故事,把传统讲故事的艺术与信息技术工具结合在一起,整合文本、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或情境的数字化作品,适用于为幼儿和低年级学生创设游戏、学习和教育情境。微课获奖证书等同于获奖论文等用于评优评模、职称评聘之中。

3.全员信息技术提升培训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纳入教师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要求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4.积极参加教育信息化省市课题研究活动

省市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活动既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也可以提升教师的教研与施教水平,还可以用于校本研修、职称评聘等工作。

总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与素养必须得到有效提升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才能在提升自我教学能力与提高教育水平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未来没有教育信息化素养与教育信息化應用操作能力的教师必将被淘汰。

猜你喜欢
教研信息化信息技术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