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8-11-20 11:56孙歌元
新课程·中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意义

孙歌元

摘 要:有句名言道:“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富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对于当今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众所周知,初中正是培养中国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而语文更具有语言传播和思想传达的作用。作为当代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新课程的改革之中,应当责无旁贷地挑起培养当今中学生创造能力的重任,为当今新中国培养全面性新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意义

一、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群体,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成才的起点。”好的兴趣的开发,是学生热爱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作为当今新时代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做铺垫,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

当然,这种良好的意识不能仅仅地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述来启发,每个学生对不同的事物所表达的兴趣不同,但在初中繁忙的学习中,音乐既可以为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述《沁园春雪》时,引出当时作者的写作背景,并用音乐播放的形式播放课文朗诵,通过铿锵有力的朗讀以及令人振奋人心的背景音乐,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这就要看老师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潜力。如在讲述语文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背后的深层含义来选择合适的音乐插入其中,这样既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又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为学生能够愉悦地探索课本知识、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引入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当今教学中,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往往会引入PPT教学,可是有些老师单纯地将课文机械地移入PPT,这样照搬照念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也并不会因为有了PPT的教学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为学生提供音频和视频教学,由此来引入新的教学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能力。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一节课时,引用PPT为学生引入关于愚公移山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引入相关的影视资料,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的环境,这样不仅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供很好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可以节约教师的授课时间,为老师课堂提问、课堂作业的讲解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在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展,如,在学习《愚公移山》的课文时,可以提问学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否有像愚公一样精神的人,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行有效辩论,并对比进行总结。这样一来,不仅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间接地能让学生慢慢去体味语文蕴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语文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地去猜想,善于解决问题。如果学生遇到难题,就应该去鼓励学生思考,去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这样学生不仅能通过此问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可以很好地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格列佛游记》时,先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文章的内容,引出作者敢于大胆想象、敢于思考的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发出挑战,敢于质疑,并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这样让学生打破常规,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注意课外实践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课外实践操作能力的舞台,进而进一步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对一些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真体会课文中的人物特点,然后通过让学生上台表演节目,既锻炼了学生的上台表演的能力,也能从排练之中很好地体会到每个角色的特点,进而能很好地对语文课本内容进行理解,而且还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新,为节目效果增加美感。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表演中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相互帮助、促进的能力,为创新的能力的培养锦上添花。

综上所述,在当今语文的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论,并且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为祖国的富强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靳童.语文教学能力实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王荣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创新能力意义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