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文化传承

2018-11-28 06:34冯林林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纪录片受众

冯林林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中国纪录片起步于1958年,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以其纪实本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日渐贏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心,也透露出了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利益的权衡,纪录片在传统影院、电视平台的生存形势越来越严峻,纪录片如何突破在传统媒体中的发展困境,完成其特殊的文化传承任务,是相关从业人员在新媒体时代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纪录片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发展状况

(一)院线纪录片

纪录片早期的传播形式是院线纪录片,但是,纪录片在我国电影院线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能够进入院线的数量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观看人次也是少之又少。电影院作为盈利机构,受市场利益的驱动,纪录片在院线的放映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忽略。而有幸进入影院的为数不多的电影纪录片,也由于缺乏前期宣传和商业营销,导致票房不佳。据统计2009年至2012年间,纪录片电影在总票房中所占比重呈大幅下降趋势,反映出纪录片在我国电影院的生存窘境。

(二)电视纪录片

自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播出我国第一个电视纪录片《到农村去》以来,纪录片在我国电视史上已经存在60年了,但这60年的发展并不顺利。我国早期的纪录片因为题材面窄、形式单一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我国纪录片在艺术观念和技巧方法上全面革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纪录片,在收视率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着手创建纪录片频道,但总体来看,纪实频道与其它专业频道相比,收视率偏低,纪录片的传播效果依旧不是很好。

二、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7年6月为止,我国网民用户达到7.51亿,占全世界网民总数的20%。新媒体具有传播及时、海量、开放、交互等多重优势,为打破传统影院、电视的传播局限提供了可能性。2012年11月23日,爱奇艺推出了纪录片专属APP一一爱奇艺纪录片,支持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用户下载使用。由此,热衷于收看纪录片的受众可以通过安装APP,在上班或旅行的途中,随时随地观看自己想看的纪录片。截至2014年1月微信公众平合中,纪录片相关用户有37个,其中纪录片专业制作机构的微信用户量占一半,为13个。(见表1)

表1 纪录片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情况

三、纪录片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进行文化传承

(一)受众反馈、双向互动

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以往在电视以及影院中信息单向传播造成的受众反馈信息不对等的情形。在新媒体背景下,媒体与受众呈现着多向信息交流的现象。受众在选择观看影片时的主动性明显提升。双向互动和信息反馈机制能够使制作机构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建立宣传和交流平台。

(二)创新纪录片形式

新媒体双向互动的传播特点使得参与式文化得以建构。在新媒体语境中,人人都是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受众自己可以创作纪录片,即观众可以参与到纪录片的制作中,纪录片的制作主体由原来的电视台、纪录片民营制作公司、视频网站自制方,拓展到网络UGC,即网络原造用户。纪录片开始由官方记录向全民记录转变,题材形式更加多样化,这对于纪录片的长期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挖掘中华文化瑰宝,传承中华文化内涵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深刻影响。纪录片,不仅要能够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价值观念,还要对中华文化进行必要的传承。这种传承表现的不仅仅是介绍和解释何为文明或文化,重要的是从复杂的文化环境与人文背景中,探讨从古至今的文明,展示给人们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时代感和社会性。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纪录片受众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