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8-11-30 20:52赵慧荣
教师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理念生命

赵慧荣

(德安县第一小学,江西九江 3304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升的教育,使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这种人文性的教育与“工具化教育”不同,生命不再是工具、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它充分尊重生命的主体性与完整性,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为宗旨,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阶段。一方面,这一阶段学生的感受能力增强,对生命、社会和各种人际交往都充满了好奇,生命之花初步绽放;另一方面,他们逐步开始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逐渐从盲目服从、模仿到表现出自主性,同时也开始对社会生活开始观察和思考。生命教育即是充分尊重生命主体的教育,在充分注意到生命主体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注重从情感、理性直至入灵无痕。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情感体验丰富且理性能力逐渐开始形成的阶段,如果这个时期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不只是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命的完整性,则能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和健全人格。

如今,因升学压力等因素,基于知识学习的考试分数依然是小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原本应该关注生命主体完整成长的教育完全让位于知识教育,其造成的结果势必是教育内容完全为知识传授所占据,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仅仅表现为知识增长,而情感、意志与行为容易被忽略。生命教育就是要关注生命与生活的全部内容,追求生命的完整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人文性本质上强调的就是对生命主体的全方位关怀。语文和生命教育的人文性高度契合,决定了语文是渗透生命教育的重镇。语文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之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对应的是道德生命,智对应的是知性生命,体对应的是生理生命,美对应的是情感生命。因此,只有在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语文课程的多层次教学目标才能真正统一,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二、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方法

1.改变语文教育模式

在很长的时间里,语文教育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热心于学生对语文教育内容的数量化和标准化接受。这样的追求与尊重生命差异性的生命教育理念是相背离的,本质上不利于学生生命主体意识的培育,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中的学习材料大多是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这些语文材料应该产生共鸣,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通常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而且,从研究人类理解活动的解释学来看,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存在唯一的绝对正确的内涵。面对同一个阅读材料,不同的阅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完全正常自然的现象。这一现象应该成为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给予充分重视的基本事实。因此,在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育就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化理解,才能因材施教地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理解水平。

2.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需要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滋养生命,用生命去引领生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需要教师充分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明确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足。因此,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学习进修或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校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就至关重要。一个具备生命教育理念和技能的教师不仅能够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而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引导。例如,具备生命教育理念的教师不会粗暴地说“j、q、x小淘气,见到ǖ(常读成“鱼”)眼就挖去”,而是会有意识地引导说“小ǖ有礼貌,见到 j、q、x就摘小帽”。

3.生命教育方法渗透

生命教育强调触摸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生命教育从一开始就要求真正贯彻个性化教学、体验性教学、启发性教学、生命融通式教学和知行合一式教学理念。这样,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可以也应当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首先,以关怀学生生命主体的温情与敬意加强“备学生”的环节。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所以,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备课的环节除了要准备好相关知识点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与熟悉程度,注意对每个学生具体的个体化需求和思想状况,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要。对“备学生”环节的重视程度和语文教育活动的效果直接相关。

其次,引领学生从自我生命的感受经验来触发并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连接课本内容,会让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与感悟更加深刻真挚。鼓励学生自己讲,自己思考,互相分享。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人生,让学生们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在互相启发中获得进步。大力采用图片、录音、录像、多媒体手段,努力创设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情景和语境,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情感融通的过程中体悟人生哲理,获得生命升华。

最后,在学习评价过程当中,避免以分数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知道,评价并不是学习与教育的目的,而只是检查学习效果的阶段性手段,是为改进与提高今后的学习与教育活动服务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与教育成长路径对个体生命的具体成长非常重要。

教师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生活实践中感悟生命,知行合一,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言之有物,写出真情实感。真正让写作成为生命主体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理念生命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