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裂霉素C用于翼状胬肉切除结合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术后复发率及眼表修复的影响*

2018-11-30 11:47吴雪梅杨淑焕韩志华吴沂旎张建荣
陕西医学杂志 2018年12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结膜

吴雪梅,杨淑焕,韩志华,吴沂旎,冀 璐,张建荣

1.陕西省中医医院眼科(西安710003),2.陕西省友谊医院(西安710068)

主题词 翼状胬肉/外科学 丝裂霉素类/治疗应用 干细胞移植 复发 @眼表修复

目前,治疗翼状胬肉方法有激光、药物、超声波等,但是均无取得满意效果。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最常用的方法,但手术治疗常存在术后复发率高、眼角修复困难等缺点[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法发展,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为临床中治疗翼状胬肉提供了新思路,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复发[2]。丝裂霉素C(MMC)是一种临床中广泛应用的抗代谢、抗增殖药物,可有效抑制多种细胞生长[3]。有研究指出,使用MMC对翼状胬肉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但其对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眼表修复的影响鲜有报道[4]。分析翼状胬肉切除结合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使用MMC对患者术后复发率及眼表修复情况。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140例,将所有患者依照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观察组中70例患者,76只患眼,男性33例,女性37例,年龄36~76岁,平均(56.5±7.8)岁;其中原发性翼状胬肉55只眼,复发性翼状胬肉21只眼;观察组中70例患者,81只患眼,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龄35~79岁,平均(59.4±8.4)岁;其中原发性翼状胬肉57只眼,复发性翼状胬肉24只眼,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与本组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符合如下标准:①患者凝血、免疫功能正常;②患者无精神疾病史且可配合治疗;③患者无糖尿病史;④患者对本组研究所使用药物无不良反应。

2 手术方法[5]术前均使用抗生素及激素滴眼液干预,消除局部刺激及充血。手术在显微镜下进行,使用爱尔凯因滴眼液对患者术眼进行表面麻醉,使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手术过程中自胬肉头部开始切除,深度至角膜前弹力层,分离胬肉并切除,暴露巩膜面,形成植床;若患者为复发性胬肉则将巩膜面患者瘢痕组织切除。观察组则使用含0.02% MMC棉片将角膜缘及巩膜裸露区覆盖4 min,后取出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对照组患者则不进行药物干预。后取同眼上方结膜角膜缘处含1mm宽透明角膜上皮的上皮细胞,仔细分离结膜与纤维组织,将上皮面上置于巩膜植床上,后将植床角膜缘与植片角膜缘相吻合,使用10-0尼龙线缝合,保持植片可有效平展并贴附。

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在术后持续监测患者眼压,并均使用妥布霉素眼膏涂抹于结膜囊处,并加压包扎术眼2~3d,待患者角膜创面愈合后,使用典必舒滴眼液干预,4次/d,后逐渐减少患者用药次数,至患者炎性症状消失,术后10d拆线。

4 观察指标 术前3d及术后3个月时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 I(Sit)及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对患者进行检查,并记录患者术后复发情况。①BUT检查: 将10%的荧光素钠滴入被检者的结膜囊内,后嘱咐患者连续眨眼3次,从最后一次睁眼开支至角膜内出现第一个黑斑时间即为BUT,若BUT小于10s则为异常。② Sit:将泪液检测滤纸条在标记线处反折0.5 cm,后将其轻轻置于结膜囊中外1/3交界处,300s后取出滤纸,测量滤纸湿润长度,若低于1cm则计为异常。③ 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患者术眼进行表面麻醉,后使用醋酸纤维膜置于患者颞侧球结膜上,后使用棉签压迫15s并将滤纸片揭下,使用96%乙醇固定标本并行过碘酸-希夫染色。染色完成后使用光学显微镜(40×10)观察并记录杯状细胞,任一样本均取10个区域并分别计数,取均值。

结 果

1 两组患者BUT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BUT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BUT检测结果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BUT检测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 两组患者Sit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Sit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Sit检测结果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Sit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两组患者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BUT检测结果(s)

表2 两组患者Sit检测结果(mm)

表3 两组患者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

4 患者复发情况 观察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及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及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调查结果[例(%)]

讨 论

翼状胬肉是睑裂区的球结膜及其膜下组织的异常增生肥厚,并向角膜浸润性生长的纤维血管组织的一种疾病,呈三角形。翼状胬肉浸润角膜后可能引起眼球转动障碍、角膜散光及视力下降[6]。风尘、紫外线、干燥、烟雾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翼状胬肉发生,其是我国临床的多发病及常见病[7]。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中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但患者术后复发率常居高不下,因而其也是目前学者研究的热点[8]。虽然现代显微技术的发展使得羊膜移植及结膜移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但其结果仍不尽人意[9]。

近年来有学者指出,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缺陷或障碍与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10]。角膜缘干细胞存在于角膜缘基质层内,它是角膜上皮再生的来源,它具有阻止结膜上皮、血管向角膜生长的栅栏作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采取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为病变区的角膜缘提供了健康的干细胞,移植于创面的角膜缘干细胞通过分裂增生和向心性移行完成角膜上皮的修复,同时又形成一道屏障,阻止结膜上皮迁移及新生血管长入,从而组织了胬肉的发展。翼状胬肉受到破坏可能引起结膜下纤维组织异常增生并长入角膜,受损干细胞还可能释放大量生长因子,导致翼状胬肉加速形成[11]。因而有学者指出在采用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同时可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患者进行干预,可充分弥补翼状胬肉病灶区的干细胞数量及功能,通过移植的自体干细胞的分化及向心性运动,可有效恢复眼表完整性[12]。此外,通过增强角膜缘栅栏作用,可起到机械屏障作用,抑制新生血管及结膜上皮侵入角膜,显著降低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13]。丝裂霉素C属于抗代谢药物.可通过破坏DNA 结 构,对成纤维细胞增生起到抑制作用,也能阻止结膜区成纤维细胞形成胶原物质,以达到降低术 后复发率作。用MMC可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降低胶原及瘢痕形成[14]。在眼科中常使用具有较强抗增殖能力的抗代谢类药物MMC,临床还用于预防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可能出现的滤泡粘连,且具有十分理想的临床效果[15]。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及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及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但对照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结果提示使用MMC对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且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术后预防效果显著高于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BUT检测结果、Sit检测结果及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结果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各项检查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分析认为,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受损病灶区的功能。有研究表明.虽然丝裂霉素C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但是因其毒性较强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角膜穿孔、溃疡、眼内感染及角膜水肿等[16]。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无明显差异。MMC用于翼状胬肉切除结合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眼表环境恢复。此外,利用MMC对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功能异常细胞过度增殖,有显著改善患者自体细胞异常,提高眼表修复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MMC用于翼状胬肉切除结合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显著提高眼表修复效果,并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本组研究临床样本数较少,还有待于后续扩大临床样本数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结膜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原发性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差异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糖尿病结膜松弛症的影响
结膜松弛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