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休闲旅游演变历程及趋势分析

2018-12-06 02:13胡世伟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闲暇传统节日旅游

胡世伟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7)

引言

休闲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除却生产劳动,休息或者休憩是人类个体维持生存的要件。游戏、嬉戏、竞赛抑或放空冥想,都是人类个体生存与再生产的内在要求。旅游,作为一种人类度过闲暇时间的方式,是一种高层次的、具有享受与发展二重属性的消费模式。与不发生空间位移的在地休闲不同,时空特性是旅游属性的本质物理属性,当休闲与旅游结合形成休闲旅游,我们可以总结出休闲旅游的如下特征:其一,休闲旅游具有异地消费体验的属性;其二,休闲旅游的目的是放松身心、获得愉悦,是闲暇时间的一种安排。

一、当前中国国内休闲旅游现状

在闲暇时间的安排上,中国人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同时也是最艰难的时期。首先,由于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当今中国国民的财富积累已经达到一个令人羡慕的程度,同时,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中国人的闲暇时间,从量的维度衡量,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其次,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四十年后,中国人对闲暇时间的安排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面对闲暇时间量的增多,中国人的闲暇时间安排面临挑战,尤其是高质量、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闲暇时间安排仍然需要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休闲旅游天然地与消费结构、层次优化的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相耦合。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呈现出对消费的层次优化、消费结果对身心是否有益重视的倾向,在休闲旅等方面的支出也不断增加。休闲旅游,这种改善生活质量的高层次消费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中国国内休闲旅游行为演变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无忧的人们便设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再满足一成不变的生活,也厌倦了周围熟悉的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集中的休闲假日,于是,旅游这种休闲形式便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的首选。“旅游”与“休闲”这两个概念不能画等号,它们既有本质的区别,亦有紧密的联系。人们常说,有钱有闲才能旅游。这形象地说明了旅游的前提客观条件:闲暇时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保证和提高,同时,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分配,保证了人们出游的物质条件。同样的,休闲也是在有支付能力条件下对闲暇时间做出的安排,上述同样为休闲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旅游需要有动机,休闲无须动机。二者的相同处在于:休闲与旅游都是人类生存、生活的方式;二者的外延亦有交叉,按旅游目的划分,旅游可划分为商务、度假、探亲访友、修学、探险以及自我提升等等,而休闲,按照其方式而言,可划分为旅游、文化娱乐、游戏嬉戏、饮宴、交际等等。

旅游作为一种典型的休闲经济,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发生了转变,即从旅游观光为主转向旅游休闲为主。旅游的初级形式是观光旅游,人们往往注重观光的数量,而休闲旅游则更注重获得的体验和旅游者的自我实现。旅游观光的典型例子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旅游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台湾旅游者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大陆旅游者。在这种旅游形式中,人们追求在一次旅行中参观尽可能多的景点(“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导游一招小旗子下车,大家马上排队照相,照完相小旗子一招上车。而旅游休闲的典型就是大部分的欧洲旅游,一本书、一张往返机票。在地中海海边,吹吹风、看看海、读读书。休闲旅游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结果。随着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不断优化、假期尤其是带薪假期制度的完善,以及旅游者自身的成熟度得到提高,中国国内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要求不断提升,旅游目的也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使身心得到休息放松、陶冶生活情趣融合休闲等转变。在令人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休闲旅游,体验与自我实现并重,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特征。因此,以休闲为主要目的旅游成为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国内休闲旅游的趋势分析

经济技术化、技术生活化、生活休闲化成为现时代的重要特征,休闲深入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在各类旅游方式中,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休闲化趋势,休闲性旅游在整个旅游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休闲旅游活动包括文化、获得满足、定点度假、被动或低注意力集中性、主动或高注意力集中性与团体等活动。

1.倡导积极的休闲方式。从休闲自身的发展历程看,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存在方式,反映的是个体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境界,对时间、地点和方式并不要求有一定之规分。然而,现代人的休闲认知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一说休闲就是睡懒觉、喝大酒、打麻将,虽然那也算是休闲,但要逐步地转变,休闲是要让自己身心愉悦,健康;二是认为休闲是某种奢侈品,对很多人来说,休闲表明有能力出入咖啡厅、高档酒吧、健身房、美容院、高级餐厅,至于高档住宅、名牌轿车,或是消费高昂的高尔夫球等贵族运动,或是去做军事体能训练、攀岩、自驾车旅游等更是休闲的标配,错误地认为所谓休闲生活就是寻找乐趣与刺激。其实,文化性的休闲可以说是最积极的休闲方式。个人可以通过一些文化类休闲活动完善自我,放松心情,增广见闻。

2.回归传统节日休闲,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实施的传统节日的休假制,传统节日休闲文化得以被人们重新认识,并凸显其对中国人传统复兴的重大意义。存在于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休闲文化,即使不能完全代表和体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融合的特征,但其通过形制的固化,内容的实体化与丰富化,历经数千年传承与延续,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形式和情感寄托。传统节日休闲重新回归民间,提升了中国人对传统中华文化内在的认知和民族自豪感,民族的整体认同感也得到了加强,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传统节日民间休闲文化当中,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走动的亲情,邻居同事之间相互沟通的友情,无疑是现代社会和谐相处的助推剂。

3.培育社会休闲认知。休闲是闲暇时间与自我存在的有机融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内涵而言,休闲并无高低等级之分,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休闲的需求种类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中国国内早期的大众休闲方式几乎千篇一律,处于注重物质的实用阶段。鉴于此,在目前的中国,我们提倡和谐休闲,是社会和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日趋紧张,出现了许多不同以往的社会问题,人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休闲,使自身的身心得以放松。从政府层面而言,应注重于更多鼓励性政策和措施以服务于大众休闲旅游的需要,实现通过休闲人们得以自我实现的目的。

4.形成休闲文化的自觉。休闲文化的自觉就是把外来的休闲文化和中国的休闲文化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新型的休闲文化。对个人而言,休闲没有好坏,只要结合自己的现有条件,根据自身的能力、条件和意趣选择自己喜好、符合自身个性的休闲方式,我们认为其就找到了最佳的休闲方式。

结语

总之,我国的旅游发展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晚,从我国居民休闲旅游活动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世界旅游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游憩据点所散发出来的吸引力,是推动休闲旅游的最佳动力来源,游憩地区具更吸引力又能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给予游客更良好的印象,进而产生正向的休闲旅游意图。

参考文献:

[1]杨丽春.养生保健导向的东北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7,(2):214-215.

[2]闻涛.资源与环境经济高视角下的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6,(9):45-47.

[3]虞虎,李亚娟,陆林,等.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发展研究综述[J].自然资源学报,2016,(3):526-542.

猜你喜欢
闲暇传统节日旅游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人在何时最清醒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旅游
闲暇时间干点啥?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我国闲暇教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