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应正本清源

2018-12-07 05:35王庆祝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9期
关键词:诵读语感立德树人

王庆祝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认为部分教师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取向出现偏颇,与课程标准的初衷相违背。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做好两点:一是重视诵读,培养语感;二是文道合一,立德树人。

【关键词】诵读;语感;文言合一;立德树人

在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 文言文占有较大比重——必修1至5都设有1个文言文单元,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古代散文系列”和“先秦诸子选读”均属于这一范畴。所占比重之大,凸显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地位,而扎实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扎实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才能扫清文言文的阅读障碍,才能从优秀的古代文言篇章中汲取养料,才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古代文化。

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课程标准》是这样说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一说明道出语文的第一特性——工具性,本无可厚非,毕竟语文的一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时至今日,很多教师囿于课程标准的规定,对于任何一篇文言文,在教学时,千篇一律,重言轻文,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跳不出语言的藩篱。笔者认为,这种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不出具有扎实文言文阅读功底的学生,它已不是“必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所以,是时候为文言文教学正本清源了。

一、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诵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在文言文中,要落实诵读,首先就要弄清句读。“句读之不知”,就会“不解惑”。所以,诵读的第一要义是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明确句读,句读读准了,对文章的内容也就把握住了。

其次,要读准字音。文言文有通假现象,又间有多音字,有时不同的音所代表的词性是不同的,如“为”,作动词时,读第二声;作介词时,读第四声。此外,还有破读等。因此,要读好字音,就需要学生结合语境,好好推敲字词的含义,进而读出正确的读音。

再次,最重要的是要读出语气和情感。文言文有很多语气词,像“也”“乎”“矣”“邪”“焉”等,以及“嗟乎”“呜呼”之类的。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或祈使,读的时候一定要在理解文言虚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和准确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注意語气的轻重缓急,读出节奏,读出抑扬的气势,从而最终读出情感。当学生能准确读出作品的情感时,说明他们已融入教材,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了亲切的对话,这不就是我们平时一直提倡的吗?

叶圣陶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当学生真正达到了叶先生所说的这种境界时,这就说明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通过不断地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注重文言合一,立德树人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个基本特征,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又要时时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发挥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优势。

言,按照新课标规定的,就是上文所说的,指常见的文言现象。只有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能在阅读中举一反三,学生才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应该说,要求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充分体现了文言文的工具性。

然而,上文我也谈过,很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都是一味地“为言而言”。只要是文言文,便机械式地帮助或要求学生梳理词语句式,对语境不闻不问,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有学习的兴致,学习的效率又从何而来?

语境与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所以在学习文言文中,对词语句式的理解,对文意的揣摩都离不开语境。换句话说,也只有结合语境来理解文意和情感,学生对文本中重要语句的推究才能越磨越有味道。而这种推究是无法全都靠教师来说教的,有些东西是需要靠学生自己去意会的。所以,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多年的今天,对于“言”的教学,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在尊重语境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和个性阅读,以充分领悟言的巨大魅力。

在掌握言后,还应该以“言”为载体,充分发挥“文”在学生人格塑造和个体生命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特性。”选入教材的均是一些名篇,蕴含着非常丰富和优秀的古代文化,其作者大都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学生长期与这些名作和名人接触,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重塑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毋庸置疑,学生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就必须了解并掌握好必要的文言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还应学习作品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以此来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从而真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而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针对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地讲授,挖掘出文本中蕴藏的价值,引导学生很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之中。唯有如此,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文以载道”的重任,才能真正焕发出文本的活力,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诵读语感立德树人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