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教育 美好生活
——访谈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局长许新海

2018-12-08 06:16叶水涛,许新海,连君
未来教育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朱永新新海海门

访谈时间:2018年8月7日

访谈地点:海门市教育局会议室

访 谈 者:叶水涛,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访谈对象:许新海,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访谈记录:连君

采访手记

许新海,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局长,兼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提起“新教育”,不得不提朱永新,这一位中国教育学界的传奇人物——作为一位教育的理想主义者,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召唤并聚集起数以万计的志愿者,他们共同为中国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发展探路。

许新海是其中最为虔诚、执著的追随者,也是最有造诣与建树的开创者。作为朱永新的博士,他是现任的教育局局长,将新教育理论和海门县域的教育改革结合起来,这是必然的选择,理性的选择,也是一种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海门教育改革的成功实践,既是对新教育理论的验证,也为更多县区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这里也包含着许新海个人的智慧和勇气,将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这是他一以贯之的风格。

平民家庭出身、师范学校毕业,因聪明、勤奋、能干,由教师而校长,由校长而局长,许新海在海门东洲小学任上崭露头角。这所由他创办的学校,迄今不过20年,居然培养了十多位特级教师,两度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育成果奖。一切都事在人为,又因人而异。新教育实验带给海门县域教育生态根本性的蜕变,这是许新海人生之途新的辉煌。新教育实验缘何在海门展开,奇迹又是如何创造的,它是否包含更多的故事与哲理?在众多问题的驱使下,有了这一次与许新海的访谈与对话。

叶水涛:你写了好多书,真实地纪录了新教育实验的发展过程,也满怀深情地述说了你的虔诚投入与研究、你的行走守望与坚持,以及你的不断反思与创造。最近新出的这本《变革的力量》是让我很感动的一本,它多视角地展示了新教育实验的理论风采与实践魅力,也显示了你的思想深度与创新性的智慧。

许新海:《新教育的行者》《守望新教育》《教育行者的坚持》这几本书是我前几年写的,是担任局领导后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于基础教育的不同领域所做的探索。

《变革的力量》这本书于2018年7月出版,是我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要求写成的,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我担任海门市教育局局长以来,借力新教育实验,推动海门区域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做法。出版社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反复讨论推敲,前后写了大概一年多时间。这本书后来成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丛书中的一本。另有朱永新老师亲自写的一本,谈新教育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还有曾任上海师大校长、上海教委副主任的张民选先生的一本,从区域改革的视角讲上海的教育改变。

叶水涛:这本书是我看到的新教育叙事中最好的一本。正因为带来了一个县域根本性的生态蜕变,新教育实验是真正地站住、站稳了。事实胜于雄辩。迄今为止,我们教育改革的成功典型,少有县域层面的,更多的是一些学校。某些县域也有一些改革的经验与成果,但它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表述和系统设计的架构。《变革的力量》是从现实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它既是叙事的也是理论的。它的叙事非常真实,是可以供人借鉴的——它是真实发生的蜕变,新教育理论指导了这个蜕变的整个过程,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改革的各个层面。这种真实发生的背景和可能的土壤全国到处都存在,这意味着新教育实验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它的模式是可借鉴、可复制的,但其他地方没有能够像海门这样执著而务实地去做。

《变革的力量》很有分量,于新教育而言,这是本标志性的著作。它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新教育理论的意义与价值,而且具体介绍了新教育实验的实施,即如何在县域范围内,由学校、教师、校园、社区构成一个完整的改革共同体,怎样把行政、社会、学术三方面的关系理顺,资源整合,怎样把教师的改革热情和创新智慧激发起来、发挥出来。《变革的力量》一书作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精要而深入的论述,海门的教育改革取得卓越的成效,成为新教育实验的样本,这有逻辑的必然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

许新海:我的风格跟朱永新老师还是比较接近的,开展的行动研究和理论探索更切合新教育的相关理念和实验项目,一些老师看了以后发短消息给我,感觉特别实用。

叶水涛:我认为你的这本书,我们的教师都应该有一本,我们的校长都应该有一本。现在是书太多,文章太多,报告太多,专家太多,但切用的太少。你的书既给人以改革的信念和信心,又指点着改革的路径与策略,它能深入浅出地从理论上回答许多问题。这样的书是基层的学校和教师最为需要的,它本身就是变革的力量。

新教育实验与新基础教育研究及新课程改革,这三家都在基础教育领域有影响,且都冠以“新“,三者之间可以做一些比较。新基础教育研究由华师大叶澜老师领衔,这是典型的学院派,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浓厚的理论色彩。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让儿童得以解放,让生命得以舒展,让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它侧重于思想理论的验证性研究,是叶澜老师借助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来探索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规律以及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叶澜老师关注的焦点在课堂,实验学校严谨认真地按她的思路做,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照着说”。

许新海赴学校检查工作

新教育是平民化、草根化的研究。朱永新是导师,但他所做的是启发与引导的工作,启发基层教师的觉悟,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生成各种创新性的智慧。朱永新所给予他们的是教育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实验的基本框架、前进的目标与可能的路径。他寄希望于教育回归生活,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以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为侧重点。新教育实验汇集了一批教育改革的志愿者,他们是追梦者,也是践行者与创造者。新教育实验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他们专业成长的摇篮,这里有改革的同伴,有对话的平台,有实验的土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新教育实验的显著特色,也是新教育理论不竭的源泉与动力。新教育理论是群众性经验基础上的总结、提炼与升华,是理论性的思考、创造与系统化的表述,这大概可以称之为广大学校与教师的“自己说”。

新课程改革是政府推动的一项改革,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的团队为主进行了理论论证与设计。这项改革声势之大,波及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在力度上远胜于历史上的多次课程改革。这是寄予太多希望的一次改革,也的确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一次改革,事实上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影响深远。然而,这也是与当初的设想有很大距离的改革,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并没有如当初的预期——取得划时代的成就。叶澜老师评价说,这次课程改革改变了校长与教师的话语方式。语言是思想的家,话语方式的改变大概也意味着认识水平的提高,然而与“话语”改变相应的“行为”似乎更需要有根本性的改变。“路漫漫其修远兮”,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它需要“接着说”。

许新海赴学校检查工作

新基础教育研究、新课程改革、新教育实验,三者摆在一起比较一下,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推动的主体不同,选择的路径不同,参与者的主动性、自觉性与热情程度不同,那么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也不同。新教育实验是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一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自觉参与、积极投入的教育实验,它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基层教育行政的认可与支持。新教育实验积极自觉纳入国家的新课程改革的渠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与作用。新教育实验获得2018 年度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是国家层面对新教育实验的肯定与表彰,也是教育学界的权威学者对新教育实验的肯定与赞扬。

教育并不追求奇迹,但教育确实创造着奇迹。奇迹是人创造的,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能创造什么样的奇迹。新教育实验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奇迹,犹如从小学教师队伍中走出来的人民教育家李吉林,一位小学老师能有这么高的学术水准,这么高尚的师德修养,开创了一个与世界教育学界对话的中国教育学派,这是前无古人的,后之来者也很难超越。新教育实验和朱永新老师、情境教育理论与李吉林老师都将载入中国教育的发展史册。

许新海:我们海门的学校在开展新教育实验过程中,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最近我们就在思考,对国家的认同感是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应该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共识,得到应有的重视,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办法加以落实。

叶水涛:教育必须使学生有归属感,有群体归属感,有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是个根,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源泉,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切入。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与宽容情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意识,在朱永新老师和新教育同仁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民族传统文化诚然有其不足,有许多与时代发展不适应的东西,今天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与弘扬。

现在我们继续围绕新教育这个话题来谈。你对新教育思想,它的理论和实践,走过的路和未来要走的路,都了然在胸,你在局长的位置上,又是朱永新老师的学生,肯定有比较多的想法。能不能谈谈你与朱永新老师的相识、对新教育的理解,以及你在追随朱永新老师、践行新教育实验过程中的一些体悟,尤其是新教育实验如何革新与优化了海门县域的教育生态。

2003年底,我被公派去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整整一年,朱永新老师一直关注着我。我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开了一个栏目做版主,每天写一个日志讲述澳洲的课程故事,非常具体地介绍他们的小组学习主题、实体课程等。朱永新老师当时觉得非常好。2004年下半年,这个澳洲课程故事被《中国教育报.发现了,在报纸上每期一篇,连载了近一个季度。回国后,我把60万字的书稿给朱永新老师看,他把这本书稿放到新教育丛书里面,作为新教育的六大行动之一——师生共写随笔的一个典范案例。新教育的这套丛书当时一下子就为我出了两本,一本是跨文化比较研究,一本是澳洲课程故事。然后,他让我考他的博士,就在那一年我调到教育局来做副局长。这就是我与朱永新老师相识的缘分。

我担任副局长与读朱永新老师的博士是同步的。担任副局长以后,我面对的不再是一所学校,而是整个义务教育学段的学校,这是一个很大挑战。我当时分管义务教育学段,怎么样去改革?用什么东西撬动它?我觉得新教育最合适。因为新教育的六大行动,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做。在副局长任上整整七年,我根据新教育的六大行动指导老师们做项目,成立了六个项目组,把城区学校最能干的教师聚集在一起。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区域的改变有很多关键词,这个变革的力量到底来自哪里?担任局长以后,我迅速回到了核心的问题上面来。我觉得变革的力量,最核心的就是教育的精神。我做副局长,是用项目的方式来推动整个区域层面上的变革,学校的改变悄然发生了。当我做了一把手来统领一个区域变革,首先得解决如何把这个区域教育所有的人的思想,或者整体核心价值,聚焦到一个共同点上,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值得去探讨。

叶水涛:人与人确实会有某种缘分,这是一种必然性。但所有的必然,都是通过偶然来开辟道路。你与朱永新老师的相遇和相识,看似很偶然。但你们精神相契、意气相投,这就保证了你们的相遇不会是擦肩而过,这也决定着你们不会相忘于江湖,而是相濡与沫。你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你们的相识是心灵的相遇,是彼此的欣赏,是互相的成就。这包含着必然。至于在哪个时间点、在哪个场合相遇,那是一种偶然。朱永新老师是你的学业之师,也是你的精神导师。一个人成长的速度和所达到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于生命之途碰到什么样的导师,有什么样的朋友。朱永新老师所给予你的首先是精神的启蒙与价值的引领,然后才是学术的指导与学问的点拨。或许正因为如此,你担任教育局长,进行教育改革,首先想到的是需要有精神的力量,校长教师要有精神的追求与境界,需要形成共识,有投身改革的自觉。你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具体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呢?

许新海:人总得有点精神,一群人朝着某个目标前行,总得有种精神动力。我们投身于教育改革一定要有精神价值的追求,并以此凝聚为集体的共识。我一直在思考,海门教育到底有什么精神财富呢?从海门先贤张謇开始,留给了我们什么?海门最值得大家共同信奉的力量是什么?或者创造幸福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什么?我觉得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朱永新老师给我更多的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包括他在海门提出来的新教育的四大精神——追寻理想的执著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

那海门教育精神到底什么?这需要回溯到张謇那里去找,我找到了四个字——强毅力行。张謇是清末的最后一个状元,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奠基人,同时又是现代教育制度、尤其是师范教育的开创者。张謇的一生历尽艰辛而百折不回,“强毅力行”是他所提倡的,也是他终身信奉与践行的。“强毅力行”顺应了海门精神,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又具有地方特色。“强毅力行”也合乎新教育的理念,是践行朱永新老师所提出来的追寻理想,超越自我的教育主张。“强毅力行”这四个字也跟我自己的经历有关,因为东洲小学的学校精神就是提升品质,追求卓越。

我觉得,在整个县域教育中,得找到一个灵魂性的东西,让一个区域变革的环境有精神的源头,既有当地文化的特色,又有新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我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让这两种精神聚集在一起,这就是我所期望的一种精神。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优化实践锻炼。主要是因为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是难以顺利、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的,必须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为今后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能够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在应用工学结合这一模式之后,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当中,尽早地了解社会,懂得怎样与员工和谐相处,也能够为其办事能力、性格品质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其成长计划的制订提供有力参考;最后,有助于学生制定更完善适合的职业目标。在实践中,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来了解自己未来从事的行业,然后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制订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计划,为自身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有力支持[1]。

叶水涛: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弘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的本质,就是继承和发扬民族的精神。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要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因此,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要赋予时代的色彩,服务于当下的社会,就教育而言就是要服务于未来一代的精神成长,这就意味着首先是要让我们的教师能传承这种文化,具有这种精神。如此,传道授业解惑才有现实的可能。新教育理念的着眼点是教师,新教育实验的主体也是教师。新教育实验,寄希望于教师有情怀,有理想,能对现有的物质世界有所超越。新教育之“新”,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有一种理想性和超越性。这也就使新教育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能与海门的地方文化、海门精神有机地融合起来。你把这种文化精神提炼为“强毅力行”,既是继承,也是创造。但“强毅力行”之“行”是关键,所有的理想都要化为具体的行为,所有的理想都要从行动中表现出来,教育行政所倡导的一种精神,必须化为广大教师自觉教育改革的行动,这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新教育有一句名言: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但这种行动又不是盲动,它有清晰的纲要和行走的路径。这方面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呢?

许新海在环太湖自行车赛上

许新海:整个县域教育的改革要推进,你要有让大家明灯高挂的能力,只有精神的力量是不够的,往哪里去?在哪里承担?这必须要有非常清晰的愿景来支撑,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愿景就是把新教育作为照明灯高高挂起,新教育完全可以作为中国基础教育阶段让大家高高挂起的一盏明灯。所谓月映千川,新教育就像一轮明月,映照山河大地。但是当这盏明灯高高挂起的时候,当我们所有人抬头仰望的时候,就会发现新教育提出的项目和目标是可以努力去做并实现的。因为新教育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朱永新老师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是个现实主义者,他能把理想和现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听过很多大学教授的报告,但我们回来以后什么都不好做。朱永新老师不同,他不仅给思想,更重要的是还提供改革路径。这就是明灯的力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程。灯是光明的象征,能够感召大家汇聚到一起,朝着明亮的那方前行。因此,海门这么多老师、校长自觉汇聚到新教育旗下。精神的力量和明灯的力量组合在一起,就可能推动我们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入。

路在哪里?我在推动教育改革过程中,新教育的项目就是路。其实新教育、朱永新老师最伟大的地方,不仅给了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样一个核心价值,更重要的是给了具体的路径。早期提出的六大行动就是六条路,现在完善了的十大行动就是十条路,这是教育行动可以借鉴和践行的路径。我认为变革的力量就是项目的力量,项目是非常重要的,新教育的变革是革命性的,因为通过项目可以撬动很多要素,可以把人融合进来,把重要的资源融合进来,包括大学的资源,社会的资源。比如新教育阅读,我们通过萤火虫读书会这个项目把大量的家长志愿者卷进来。这个读书会全国一共有500多个萤火虫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都有分站,有的线上线下达到5万多人,这些人全是家长,全是社会精英,他们为了孩子的成长自愿参与。大家聚在一起读书,呈现出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样态。

叶水涛:你说得非常好,思想必须转化为行动,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目标以后还需要找到可行的路径。毛泽东说:“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过河就是空话。”新教育实验的六大大行动或十大行动,都是朝着改革目标前行的路径,而这些路径又在具体的实践中演化为一个个的项目,这些项目起到了整合资源与凝聚人心的作用,也起到了指导前进方向与提示操作要领的作用。

许新海:新教育给我另一个很大的启发,就是开发项目的同时开展平台建设。项目开发和推进需要有一个团队,而平台是聚集人才的最好抓手。新教育给了我们一个成功的范例是成立新教育研究院,并下设分支机构,现在有科学教育研究所、生命教育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院等,不管叫研究院也好,研究所也好,都是新教育研究院派生出来,现在一共有八个不同的机构部门,均已做成品牌。平台带给我们的好处很多,可以提供给每个人卷入研究的一种机会,他会获得很多的角色。所以,我在海门设置名师工作室、名品工作室、学科工作室。海门现在有28位特级老师,和其他骨干教师一起组建了24个名师工作室。此外如果某个项目特别优秀,我也帮你成立一个名品项目工作室。比如东洲小学张小杰老师有才干,肯钻研,计算机超级厉害,带着学生得了很多世界冠军,现在是“机器人”名品工作室领衔人,我为他每年配备5万元工作经费。这样的工作室我们目前有37个,这就把海门最精英的教师全部卷进来了。但是,每个特级教师都有他的思想,跟新教育之间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就把新教育的项目委托给他们做,达到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作用。这样就把工作室的平台和新教育项目的平台打通了,关系也理顺了。

我们要求每一个工作室里面,必须1/3是农村骨干教师,1/3是城市骨干教师,还有1/3是领衔人本学校的,这样的组合把海门学校全覆盖到了。现在国家也好,海门市也好,都搞创新创业平台,平台打造好以后,教授、院士都会吸引过来。平台把学校的壁垒打破以后,校际之间的关系变得融合了。所以,平台是聚集精英的地方,通过精英来带动海门教育。在县域的层面上,我找到了撬动区域变革的力量,操纵撬动它的支点,就自然而然地形成整个海门优质、高效、和谐的教育生态。

当然也有人曾经追问过我,你这样做下来,是不是把海门作为一所学校了?我说不是。新教育是和而不同,我希望新教育将来是遍地开花的。名师、名品、学科工作室的使命是要帮助每一所学校成为他自己,帮助每一个老师成为他自己。特级教师每个人都是有鲜明个性的,这样也就丰富了新教育的内涵,也拓展了新教育的外延。

朱永新老师也接受我的这个理念,那就是要让全国所有的实验区各具特点,一百几十个县区就是一百几十个不同的新教育,而不是一个新教育。但它们又都是从新教育理念的根子上生长出来的,有一个总体的思想,有观念、价值追求的基本路径。大家都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但在实施具体项目时每个学校就不一样,小学初中高中不一样,农村和城市不一样。

叶水涛: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这是传统的做法,也是成功的经验。教育社会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榜样起到示范的作用,这样才能在学习仿效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特级教师就其性质而言,一方面有义务从专业上指导一般的教师,另一方面他们也以自身的师德修养、学习态度和科研精神,来示范和引领广大教师的成长。设特级教师工作室是比较普遍的做法,海门的创新性举措在于把特级教师工作室与新教育实验的项目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平台,这样既丰富了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内涵,也让新教育实验有了学术的带头人和项目的负责人。此外,新教育实验的许多独立的平台,又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与特级教师工作室相呼应与配合。这样整个海门的教育就形成了人人都在学习之中,人人都在研究之中的网络。各种平台的设置,既让教育的精英人物有了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也让普通教师有了组织上的归宿感和耕耘的园地。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撬动地球。这些创新性的平台是你成功撬动海门教育的支点,撬动之后全盘皆活,生机蓬勃。

许新海:十九大召开以后,海门教育将未来的愿景设定为“美丽教育,美好生活”。这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教育要回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要成为美好生活中最好的一种。但怎么做到美丽教育?美丽教育的姿态是什么样的?美好生活的样态是什么样的?我们认为就是要践行新教育,把我们海门教育的优秀传统和新教育的核心价值、创新举措结合起来。教育最重要的是追求和创造美好的东西,既是当下需要的,也是从本源出发的,始终围绕最核心的价值。海门教育生态最好的是在小学和幼儿园,同时中学也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在江苏或者全国可以说是领先的。像江苏省海门中学的教育生态,就不是一般高中能做到的。省教育厅朱副厅长来过几次,认为海门中学就是我们想追求的高品质高中的基本样态,很完整。海门中学每个周末、每个重大节日把孩子生活搞得丰富多彩,每年北大、清华仍然都会考取15 名左右,这不是一般高中校长做得到的,但是他们敢做,而且越做越成功。究其原因,是海门中学把素质教育理念落到了实处,孕育出了它特有的文化灵魂。海门中学的校训是“敦品力学,大气卓越”,跟整个海门教育精神一致,是相互契合的。我不希望每一所学校都一模一样,但需要有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学校应该有他的个性,学校一定要在保持个性的前提下发展,校长、教师有一种自尊心,有一种自豪感,他们才会不断努力,有对学校的归属感,也有对海门教育的归属感。

因为我从校长做起,知道校长需要办什么样的学校,会帮助校长去办好这个学校。所以,我给每一所学校把脉的时候,从他的发展样态去帮助他,丰富他,提升他。当年做副局长的时候,我走遍全县每一所学校,当时每年着力去解决五所学校,每一所学校每个月去一次,我就用这样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后来做了一把手以后,我要求每一所高中都办成有特色的高中。现在海门的高中是校校有特色,每个学校的特色都是我去帮他们一起来讨论、提炼做出来的。比如四甲中学做国防教育,国家国防办专程到学校调研;包场中学做海洋文化,成为海港文化的省课程基地,

什么是美丽教育?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教育才是美丽教育,才是一种好的生态。我觉得人的成长也应该是这样。四甲中学和包场中学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生源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走特色化发展才有出路。我认为教育就是促进人的最大可能性的发展,是实现潜能的发展。新教育的理念,就是无限相信师生的潜能,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觉得在区域层面上,在学校的层面上,用这份初心慢慢去实现它,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叶水涛:马克思说,人按美的规律建造。美是感性的,也是具体的,具体的美是有个性的。形式美的重要特征是,多样的统一性与整体的和谐性。生态美学的基本要求是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物种之间的自由竞争与相互依赖。良好的教育生态是校与校之间,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彰显与友好的合作,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是赏心悦目的体验与自由自在的创造。

许新海:我认为现在的教育体制需要做一些深度的变更,以顺应党中央国务院去年发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其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个大事,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老百姓向往美好的生活不可改变,但农村教育的路如何走呢?我们成立了教育管理集团,解决了教师双向流动问题,解决了教育内涵建设问题,解决了县域岗位统筹问题,开创了一条新路。乡村教育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去改变现状,我们鼓励并安排优秀教师下乡支教,每年都要达到符合条件教师人数的20%,远远超过省里的规定。同时我也安排乡村教师到城里来任教,提高他们的水平,开阔他们的眼界。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教育样态。我提出乡村教育要创新,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这是方向,但是它是要逐步实施的。现在是城乡教师的交流,每个想要进步的老师,比如职称要提升职务要晋升的,必须到乡村从教三年才有资格。将来最理想的模式就是城乡之间实行轮岗制,每个城市老师都必须到乡村教育去轮岗,时间五到六年。这样大家积极性就很高,说到底是体制和政策要配套。所以,我觉得机制体制改革也是种力量,是行政的力量,可以撬动很多资源,可以打破很多的关系。机制体制改革就是来自行政,它不是来自学校内部。我们通过成立联盟,使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经常组织在一起搞教研活动,一起备课,一起探讨,把他们整合在一起,确保了海门教育这几年一直高位走强。所以,机制体制改革推动这种力量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县域层面上可以做到的。

叶水涛: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是体制的改革,这也是难度最大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整体规划,各方面关系的协调,以及政策的配套。通过政策的杠杆,激发城市和乡村教师双向交流的热情;通过成立一个个的联盟,使乡村与城市教师的交流有一个组织的保障,有制度化的保证,这是海门教育的顶层设计与系统构想,是新教育理念与海门教育现实相结合的创新性管理智慧。

许新海在教育部全国校园足球调研会上作报告

许新海:我一直觉得教育不是孤岛,应该跟社会、社区、家庭综合在一起,但教育实质的根子还在家庭,人格的成长重点在家庭。我们通过成立家委会将多种力量整合在一起,每所学校都有家长志愿者积极参与,以教育者的身份来做事。他们走进学校,也走进社区,参与学校跟社区的活动。比如说双休日读书会,节日庆典,心理辅导,研学旅行等。新教育把家长更名为新父母,体现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系的平等,并专门成立了新父母学校总校,跟家长默契配合,共同来培育孩子,帮助家长在孩子的人格成长过程当中发挥作用。比如,海门每年出国研修的孩子超过500人,全部由家长志愿者牵头,学校介入参与。这种组织化的民间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也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家校合作共育是教育应有的样态,新教育就是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用新教育的方式来凝聚更多的人参与教育。现在全国各地的同仁到海门考察教育培训新教育实验,他们都觉得海门的教育不一般,很有意思。我告诉他,这就是新教育,这就是我希望的一种教育的理想状态。

叶水涛:教育有其理想性,也有其超越性。教育总是不断地从实然的世界走向应然的世界。对新教育而言,这种理想性与超越性不是思辨的,而是实践的,是扎扎实实地去做,是切切实实的改变。新教育在其实践的过程中,有许多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举措。但新教育到底是什么?它与旧教育或传统教育有哪些本质的区别?

张荣伟教授的《新教育实验本体论》写得非常好,是很有思想深度与理论色彩的述评,但他并没有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你认为新教育最核心的理念是什么,它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许新海:新教育核心概念是——以教师成长为基点,以新教育十大行动的路径,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教育理想的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

新教育最核心的理念有以下五个:

核心理念之一: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朱永新老师认为,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核心理念之二: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核心理念之三: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人活着是需要点精神的,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核心理念之四: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朱永新老师说,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

核心理念之五: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朱永新老师认为,如果说当今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关注的话,那么,真正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也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让我们的孩子、教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之一。

新教育实验室回归真实教育的本源,不在于创新而在于改变,可以总结为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

叶水涛:康德说,我们知道什么,我们期望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合起来就是回答人是什么。新教育到今天已经走了18年,它的未来可以展望一下吗?比如说五年规划,十年规划,二十年规划,你的大体想法是什么,希望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愿景?

许新海介绍海门校园足球情况

许新海:朱永新老师从前些年就开始规划未来发展,虽然没有专门的报告来具体说明,但是已经描绘了“十三五”的蓝图。按这个蓝图,我们今年实验的主题是新科学,前面是新家庭(新父母)、新艺术、新生命,明年开始是新人文、新公民、未来学校。

《未来教育》这本书朱永新老师已经在编了,描述了未来教育的形态。未来几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新教育课程呈现出来,包括人文、科学、生命、艺术……这些就是未来教育的形态。我作为理事长的角色,需要把这些东西都落地,落地要有平台。最近刚成立艺术研究所,之前成立科学教育研究所、生命教育研究所,每个研究所的执行所长大多数是朱永新老师的学生或者核心团队专家,所长都是有影响的大学教授,基本架构已经搭建完毕。

叶水涛:如歌岁月,似水流年。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过程,无休止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于新教育而言,它有怎样的内在矛盾形成发展的动力与张力,它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许新海:要开个百年老店或者建成新教育大厦,核心的东西是课程。新教育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形成比较完整的新教育课程形态,如何形成比较清晰的新教育课程产品。比如新生命、新科学、新艺术、新人文都需要完整的课程,开发每一块完整课程,就像砌砖头,把新教育大厦建起来,并一直能够持续下去。我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课程转化为教育产品。因为成为产品的形态,才可以持续地流传下去。新教育是一个NGO组织,现在没有能力去建立一支非常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因为新教育始终是从公益出发的,不是从企业运营出发的,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是要靠朱永新老师的稿费来支撑,这个是非常艰难的。这既是一种矛盾,又是一种挑战,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比较好地去理顺各种关系。

许新海在新教育高峰论坛上作报告

叶水涛:新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时俱进是它的本质属性,也是它生生不息的优势之所在。新教育也应该如你所言,有更为理想的追求,更为务实的谋划。新教育满怀热情地面对着学校、教师、学生和具体的教学活动,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它具有教育公益性的特征。然而,它又需要冷静地面对市场,面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整个社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教育,造福于教师和学生,新教育不可回避地面对着一个如何把自己做大做强的问题。新教育实验不是一个思辨化的教育理论流派,而是旨在改变中国教育现状,并且预示着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道路的改革实践。它将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为深刻、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教育启蒙运动。因此,它势必需要更多的资金与人才的保障与支撑。新教育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纯粹的公益组织,从事纯粹的慈善事业。倘若新教育孤傲地拒绝资本运行与市场活动,不能自觉地融入社会的知识生产和成为一项文化事业,那么它的作为与影响终究是有限的,也是不能持续的。当然,新教育不是邵逸夫和田家炳可以比拟的,因为它不仅仅是资本反哺社会的慈善事业,而是带有根本性与创新性的教育改革实践,而且它具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以及完整的课程体系及行走路径与行动策略。新教育相比较于俞敏洪的新东方可以做得更好,因为,它终究不以营利为目的,它本质上是公益性与服务性的,它的使命始终聚焦于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教育、社会、市场的融合,精神信仰、理想追求如何更好回应世俗的需要,引领社会生活与教育生态有更好的发展,或许这是新教育的未来发展更为宏大和更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许新海:新教育走到今天,取得最大的成果是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架构,比如十大行动、五大课程、NGO形态的推广模式等。目前新教育研究院一方面做研究,一方面做推广,所以能够拥有一百多个实验区,几千所实验学校。在中国大地上这种形态是不多的,或者说基本上看不到。

叶水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你是一身而二任,在其位而谋其政,必须统筹兼顾,势必负重而行。大家所关心的是,新教育实验如何与海门地方的教育事业有机地融合,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或许涉及两个方面,第一,你在教育局长的任上,怎样把区域教育做得风生水起、蓬蓬勃勃。第二,新教育如何在这里落地生根,为海门教育的发展助力,为海门的教育改革增色。

许新海:新教育跟海门是深度关联的,我对新教育以及海门区域教育发展有一个三步走的规划。第一步,校校有特色。我用五年时间做成了依靠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帮助每一所学校做成特色学校。第二步,校校有文化。就是构架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有共同的愿景,有共同的使命,共同的价值观等一整套的体系,我也是用五年时间做出来的。第三步,品质提升工程。是在“十三五”期间实施的,学校特色文化品质的提升就把前面特色加文化加品质串起来,形成特色文化品质体系。未来五年的蓝图是建构起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每一所学校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得到一以贯之的落实和实施,那就是学校的品质。每个校长跟我汇报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个非常精心、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我要求到今年年底,每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都要有所呈现,小学都已做好了,初中高中则全部成型,然后再用两年达标。也就是说到2020年的时候,海门的每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全部比较成熟,而且是扎根于学校的土壤的。

做美丽校园建设,最终也要落实到课程上。美丽学校不仅要有美丽的校园环境,更要有美丽的课程。用课程来创造美好的生活是我的使命,但它需要课程体系来支撑。未来海门教育谁来做局长,我相信都不会颠覆性地改变海门教育的这种生态。因为这个根植于老师、学校土壤里的东西,按照教育规律在发生作用,这是教育的应有的样子。校长和老师,一定会按照目前学校的这样一种运行规律去完成自我提升。我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海门的教育按照教育本来的规律,学校的规律去迈进。然后,随着时代的改变,比如说未来学校的形态,信息化的技术,智能化的时代,智慧校园都可以去不断的叠加,这个叠加就是在他这个根子里面长出来的。让每一所学校都有特色,有价值,有灵魂和愿景,有课程体系。最终,每一所学校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去推动教育的发展。

叶水涛:与海门相近似的一些实验区——基础、发展水平、对新教育的认同度接近的区县,是否可以成立一个联盟,以利于相互学习、互相借鉴。是不是需要一个区域发展的宣言,使全国的新教育实验区既有共同的追求,又能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从而形成新的、多样的发展模式,开创一个新的阶段。

许新海:再往前走的话,无论是新教育也好,海门教育也好,实际上更多地要思考未来教育的形态。未来的教育对人才,对创新要求非常高。今年,海门市校长在上海封闭培训五天时间,就一个主题——创新领导力。我们邀请了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一大批的专家讲人工智能、中美贸易战等。我要让校长们思考,基础教育阶段怎么回应现在遭遇的问题。未来十年我们可能仍然造不出世界一流的芯片,中国经济会处于低迷的状态,这是非常可怕的。这种情况下,我们教育怎么去改变?我觉得未来无论怎样信息化、智能化,它都指向人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未来人的创新能力。然而,创新能力恰恰是我们基础教育最不重视的。同时还有一点,学生的人格成长说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比如我觉得对我们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强化,要有国家认同。这一代多是独生子女,他的遗传基因或者文化基因,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个人本位,他人、社会、国家的观念淡薄。这不能不引起注意,人格教育、学校德育必须切实而有效地开展。

叶水涛:学校教育要坚定不移地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这也是新教育实验一贯的宗旨。中国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基础教育是养成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养成教育是要成就一个人,首在培养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育通过培养人、培养人才来服务社会,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创造,教育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创新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道德教育与创新教育,是新教育实验最为关注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它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社会转型的需要而与时俱进。我对你和新教育实验有更多的期盼,也衷心祝愿你们!

猜你喜欢
朱永新新海海门
卖关子,真有趣
总是写在第一段的外貌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话重要,放前面
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
生产实习课教案
海门赞
海门打开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新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