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家”之路

2018-12-08 06:16文东茅北京大学教授
未来教育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圣贤教育家教育学

文东茅/北京大学教授

在母校湖南师范大学八十周年华诞之际,与所有校友一样,我最想表达的就是感谢和祝福:感谢母校的教导,祝福母校越办越好。话短情长,母校到底给了我们怎样的谆谆教诲?怎样才算不辜负母校的教导?母校怎样的发展才算是“越办越好”?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我最近的答案是:作为师范大学,母校一贯教导我们要为人师表,献身教育,努力成为教育家!只有在校友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教育名家、大家,母校才算是“越办越好”。

湖南师大,从1988年设立至今,一直有一个崇高的奖项:“未来教育家奖”。这可能就代表着母校的办学理念和期盼。但何为“教育家”?如何才能成为“教育家”?可能不同人的理解有差异悬殊,我本人就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识过程。

我1986年中师毕业被保送到湖南师大的,在1989年获得第二届“未来教育家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来教育家”几个字都给了我非常大的激励,我曾暗下决心:终其一生实现一个目标,去掉“未来”二字,成为教育家。

1990年大学毕业后,我幸运地留校任教,此后读硕士、博士,一直是在教育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在大学工作,也一直从事教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从最初接触教育学至今已经35年,在此期间,教过不少学生,写过不少论文,做过北大教育学院的院长,参加过不少国家重大政策研究,甚至专门做过“教育家成长”的课题。按说,我本该在教育学方面有了相当的造诣和成就,本该离“教育家”越来越近。但事实恰恰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觉得“教育家”几个字离自己越来越远。

为什么呢?因为在教育界有个共识——教育家要具备几个条件:要有独到而且系统的教育思想,同时要有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独到的、系统的教育思想,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这几个条件,我几乎无一具备。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这些教育学的学者,长期以来都习惯于“批判性思维”,对任何一位教育家都会带着批判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最终,没有一位教育家是自己发自内心尊崇并愿意效仿的。一想到即使成为教育家也终究逃不过被人批判的命运,“教育家”几个字对自己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小了。

古人言:“四十而不惑”,我在四十岁时恰恰是最困惑的时候。由于觉得自己人生该实现的很多目标好像都已经实现了,也就缺少了新的奋斗目标,还自我麻痹地认为是“知足常乐”“超越功名”,由此而导致自己经常处于迷茫、懈怠的状态。我当时抱有这样一种认识:人生就像一条抛物线,分上半场、下半场,上半场要努力拼搏,看谁走得快、走得高;下半场,就要看谁走得慢,看谁能够在最高点上待的时间长。我想自己大概已经到了那个最高点,我的下半场,就只能是努力延缓那不可逆转的下滑、衰老而已。所以,我执意辞去所有的行政工作,准备安心做一个普通教授,以平平淡淡度过自己的余生。这种状况让我想到了诸葛亮《戒子书》中的话:“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这样的人生不禁让人内心产生巨大的失望和不安。

是古圣先贤的经典和传统文化让我的生命再次燃烧起希望和梦想。我以前也学过一些孔孟的教育思想,但大多只停留在文字上,并没有把他们与自己的生命建立联系。从2016年3月开始,我带着人生的困惑和“及门弟子”的崇敬之心开始每天学习《传习录》,进而反复学习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经典。通过学习,我才切实体会到中华民族先贤的伟大智慧,感受到能以圣贤为师的无比幸运。文以载道,大道至简,很多人生道理在这些经典中早已阐明,一旦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的人生就豁然开朗、充满了光明。

首先,关于人生。《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断修炼、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胸怀、境界,使自己变得更纯洁、更高尚,成为一个“心怀万物一体之仁”的“大人”。这样的“大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大德”,而非“财”“才”“功”“名”,“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厚德才能载物。德的提升需要贯穿终身,也完全可以持续终身,因为“至善”是永无止境的。如此看来,人生并不是一条由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体力、职位等有形物质构成的抛物线,而可以是一条精神境界向上无限攀升的轨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用所学的知识、能力,尤其是美德去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铸就永远积极、阳光、向上的人生轨迹,这样的人生多么有价值、多么有希望!

第二,关于教育。《中庸》开篇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大学》也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修道”或“修身”“修德”,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认识,使人生的选择和轨迹符合“为而不争、利而不害”的“天道”“正道”,其基本途径是落实在事事、处处、时时以至于终身的“修”。阳明先生进一步明确指出:心是身之主宰,修身之要在修心,修心就是修道,就是致良知。修心就是要在起心动念处用良知觉察是非善恶,进而不断为善去恶。由此看来,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修养身心、立德树人,这也是国家教育政策一再强调的,关键在于教师、学生、家长要真正笃信、落实。

第三,关于教师。韩愈有句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都是辅助和补充,否则就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欲传正道就必须先修道、悟道、明道,而其前提就是要“信道”,相信圣贤的经典中蕴含着人间大道和至高智慧,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追随圣贤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行。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坚定地相信古圣先贤的伟大智慧及其教导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要身体力行,做学习传统文化、修心修道的表率,因为“传道”不仅在于“言传”,更在于“身教”。通过传统文化涵养师风师德,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修道、悟道、明道,走向人生大道,这就是教师生命的意义。

这样的教师并没有自己“独特而且系统的教育思想”,他们岂不永远不可能成为“教育家”?按照通常的标准,他们确实不可能“独树一派”,成名成家。但在我看来,他们放弃的是自己有限的小智慧,获得的是古圣先贤的大智慧、大学问。“心同则道同,道同则学同”,若能与古圣先贤同心同德,笃信并践行圣贤教育思想,这些教师也就拥有了经过历史检验、足以令自己自信的教育学说,这样的教师才更有可能成为真正化育人心的教育家。

如此看来,我此前几乎是虚度和浪费了三十余年的时光。如今,我已经年过半百,还有机会成为“教育家”吗?每次想到这个问题,我的导师张楚廷先生就会给我无穷的信心和力量。先生开始教育学的研究时应该已近五十,还肩负着湖南师大校长这样繁重的行政工作;1993年我成为他在教育学领域指导的第一个研究生,当时他已经56岁。先生从来没有觉得起步太晚,工作太忙,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勤学不辍、笔耕不辍,如今已经写出了上百部著作、上千篇论文,成为了当今中国公认的著名教育家。先生就是我最好的榜样,即使从现在开始,我也完全可以再奋斗三十年、四十年。我深知自己并没有先生的智慧,但我可以直接学习先生的智慧乃至更伟大的圣贤的智慧;我或许没有机会去创办一所自己的学校,但如今我已经创办了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致良知涌泉学苑”,这个2017年初才创办的网上公益性传统文化学习组织,如今已经吸引了上万名教师、学生和家长,在这里,我完全有可能开展“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看来,成为教育家,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肯不肯”的问题,我需要的是坚定的决心和坚持的毅力。

好在我还没有放弃,“未来教育家”,我还在路上。希望再过二十年,母校百年华诞之际,我仍然在坚持的路上,也希望在这条大路上,有越来越多的校友一路同行。我相信,这才是母校最美的风景。

猜你喜欢
圣贤教育家教育学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教育家与儿童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修身
爱读书的大教育家
教育家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
诡异的仕女图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