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故事

2018-12-08 06:16谭南周福建省厦门市诗词学会会长
未来教育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诗词

谭南周/福建省厦门市诗词学会会长

诗词,尤其是名篇,具有隽永的韵味与无尽的魅力。为何?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它有故事。我向来主张诗词走进校园、进入课堂,包括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关于古诗文的教学,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诗词的故事入手来提升学生品读、传颂、宏扬诗词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从简单的记忆、背诵,到理解、品味与运用。

一般来说,诗词里的故事有以下三类情况:

诗词作者本身的故事

诗也情所至,或曰 “诗缘情”,而情发端于物事。事,故事、趣事、轶事也。有的物事以后变成了典故。以自身有故事而引出诗作,以唐人最多。

李白生性豪放,好远行,喜饮酒,又有侠客之气。安徽泾县富户汪伦慕其名,致信相邀说:“先生好游否,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否,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来后,一看全无。汪伦则说:“十里桃花,是指这里有十里桃花潭水,万家酒店,是这里有个小酒店,主人姓万。”李白爽朗大笑。盘桓多日,临别时写下《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其他人离别都有一点伤感,而汪伦却踏歌而来送这位诗仙,尽多潇洒之意。

白居易少年有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16岁时从江南来到唐朝首都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贾岛第一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看到的人都很惊讶。当时代理京兆尹的韩愈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的仪仗队,还在不停地做推敲手势。韩愈问何事,贾岛如实回答,用“推”还是用“敲”没有确定,想得出神,忘记回避。韩愈停下马车,思考很久说:“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推敲”成为典故,流传至今。

孟郊写《游子吟》也有段故事。孟郊终生贫困潦倒。唐元和初年,3个儿子因病无钱医治相继夭折,悲痛至极。同时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写了一首题为《孟东野夫子》的赋子诗寄赠,诗云:“……有子与无子,祸福未可原,有子且勿喜,无子固无叹……”劝说孟郊不要因丧子而忧伤,同时娓娓道出了这样一番道理:有子无子不是祸福之源,关键在于成不成器,有子成器则喜,子不成器即使生一大群也无福可言,甚至可悲可叹。据说,孟收到这一首启迪性的赋子诗后,顿时消除了忧愁,振作了精神。但毕竟爱子心切,过了些时候,他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就是因为诗中还隐藏着牵涉作者本人之事。崔护赴京赶考,邂逅美丽村姑留下美好印象,次年重来而未见,怅然有失。故事中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而“人面桃花”亦成为爱情的代名词。

宋人亦有不少此类物事。如陆游与唐琬那两首《钗头凤》,为什么感人之深,博得多少同情、伤情的眼泪,最重要的在于他俩哀婉的爱情故事。陆游在八十多岁写下《沈园两首》:“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千年吟诵不绝,以至近代陈衍评道:“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李清照(易安)《醉花阴·重阳》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元代伊世珍在《琅环记》中谈到这首词,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其夫)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不如,又想胜之。于是闭门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于其中,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便说:“只三句绝佳。”明诚追问哪三句,答曰∶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这三句正是易安所作。这个故事也刊在旧版《白香词谱》“附录”篇内。

还有一个冤案故事:南宋严蕊曾为营妓。淳熙九年(1182)浙江台州知府唐仲友为其落籍,回黄岩与母居住。同年浙东常平使朱熹巡行台州,因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朱熹的理学,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其中第三、第四状论及其与严蕊风化之罪,下令抓捕严蕊,关押在台州和绍兴,施以鞭笞,逼其招供,“两月之间,一再杖,几死。”严蕊宁死不从,并道:“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料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此事朝野议论,震动孝宗,认为是“秀才争闲气”,将朱熹调任,转由岳飞后人岳霖任提点刑狱。岳霖释放严蕊,问其归宿。严蕊作《卜算子》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岳霖判令严蕊从良。

诗词里咏叹的故事

诗词中有众多的叙事诗、怀古诗、感遇诗、读史诗,这些中往往叙述着故事。这些故事给人以喜、怒、哀、乐,感慨与叹息,思考与启迪。

杜甫称为“诗圣”,其作品称为“诗史”,不少诗作,尤其描写“安史之乱”时期的“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每一篇都有血泪故事,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困苦的同情。例如曾列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

白居易两首七言长诗《长恨歌》与《琵琶行》之所以有名,除了艺术造诣颇高,名句警句迭出,还在于讲了两个凄美的故事。一是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从“独宠皇宫”到“赐死马嵬坡”,诗中叹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是作者在“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之时,听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弹一曲琵琶,致使“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苏东坡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重温三国赤壁之战的故事,再现当年波澜壮阔的场景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此词被称为豪放词宗的代表作。时人誉为“须关西大汉,执铁棹板,抱铜琵琶,唱大江东去。”歌咏三国故事诗词众多,而选择角度不同。如唐朝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同一个赤壁之战的故事,东坡词从正面讲周瑜具有文韬武略,才击败曹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杜牧诗则从逆向思维说,老天爷帮忙“东风之便”,才战败曹操,避免了“铜雀春深锁二乔”。诗词写故事是这样的生动有趣。

王昭君作为一位传奇女子,从出生到入宫,再到出宫和亲,再到青冢黄昏,在她身上有着众多的故事。千古以来,对这些故事诸说不一,就对她评价各异,产生众多的“说”,如和亲说、祸水说、薄倖说、画工说、翻案说、功臣说、自请说、悲嫁说,不一而足。诗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写出数百首咏叹之作,是咏叹古代人物最多的一位。篇篇都演绎出这位奇女子故事。就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用黛玉口气写出《五美吟》,中有《明妃(昭君)》一首:“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后两句有薄倖说、画工说之意。我曾在呼和浩特郊外的昭君墓的碑亭,看到刻有董必武《谒昭君墓》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徒劳归徒劳,但流传故事令人回味。这些故事,用诗化的语言加以形象化,更使千载而还的人们遐想不已。

诗词读者所产生的故事

许多名篇、名句在诗作者所处的时期就得以传播。比如李白的《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经写出,就风靡宫内外。唐明皇与杨贵妃十分赞赏,而高力士则用“可怜飞燕换新妆”谗言,致使李白被逐出朝廷。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刚刚问世,就被世间传唱,《水浒》中就有一段使女玉兰歌唱《水调歌头》的文字。还有一些作品,被后人编出了不少兴致盎然的故事。

最有名的故事当数“旗亭赌唱”。唐代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某雪天一起到旗亭小饮,遇上一群梨园伶人与歌妓在唱曲。他们便暗中打赌,看歌妓所唱曲词中谁的诗多。结果第一个唱的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绝句“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原诗为五古长篇,或当时歌者截前四句为一绝)。第三个唱的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的一段:“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裴回。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最后唱的是最为年少而又美丽的歌妓,唱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为之十分得意。

王之涣的《凉州词》确实为千古绝唱。后人就在其身上编出了故事。一说苏东坡为宋神宗书扇面,录《凉州词》而漏一“上”字。神宗笑言:“卿也有漏写之错。”苏对曰:“这不是王之涣诗,而是臣之新作。”于是徐徐读之:“黄河远,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神宗叹坡公之才思敏捷。二说明初才子解缙亦为永乐帝书扇面,也录《凉州词》,漏写“间”字。帝怒斥之,解缙辩道此是自己新填小令,尔后朗声诵之:“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朱棣却没有宋神宗的大度,恨解缙狡诈。

唐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引出的故事更多。

有人将之改为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别有韵致。

也有人为其“瘦身”。28字太肥,可瘦身为五言绝句20字:“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理由是:第一句,清明就是季节,“时节”两字重复,可删;第二句,行人就是行在路上之人,“路上”两字亦重复,也可去掉;第三句是设问句,无须“借问”两字;笫四句,不管是牧童还是其他人,只要指出酒家在杏花村即可。这样改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但又有好事者,还认为再瘦身为:“雨纷纷,欲断魂,何处有?杏花村”,甚至瘦为 “雨,魂,酒,村”,那就没有道理了。

更有人将之编成了短剧。时间:清明。场景:雨中野处。主要人物:骑驴吟诗的杜牧——印会古人有骑驴吟诗的时尚;骑牛吹笛的牧童——印会“牧童骑在牛背上,短笛无腔信口吹”之诗意。剧情:清明踏青,迷醉在桃红柳绿的美景。突然下起一阵阵雨,路上行人纷纷奔跑起来。杜牧顿时衣衫半湿,不由得催动驴儿速行。忽见牧童骑牛吹笛而来,便问:“小哥,那里有酒店啦?”牧童回手一指:“先生,在那儿,酒帘飘处就是杏花村酒店。”又添一番情趣。

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宋代苏东坡、黄山谷特别欣赏。欣赏之余,竟在原作上加词增句,或成套袭其词加以改作。

东坡加词改句的有两首。一是《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垂杨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二是《鹧鸪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贞子,何处于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山谷干脆改写,得《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底收,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恨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舡头。”

猜你喜欢
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