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纪西方汉语教材中的文言虚词研究※
——以“以”的研究为例

2018-12-15 03:19王玥雯
长江学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札记虚词介词

王玥雯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17世纪以来,入华传教士开始研究汉语语法、撰写汉语教材,以便西人学习和了解汉语。他们不仅关注官话口语,也涉及文言翻译与教学。在早期西方汉语语法书写中,对汉语的类型思量较少,主要应用欧洲屈折语语法分析汉语。然而,与西方语法体系迥然不同的是,汉语语法缺乏形式上的形态变化,而以虚词为重要的语法手段。如何准确释译例句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建构汉语虚词语法体系,是摆在西方研究者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以文言虚词“以”为对象展开个案调查。高频使用的“以”是中国古代传统小学家们极为关注的对象。《故训汇纂》博采先秦至晚清二百余部典籍资料,“以”字下列注项(注语各异之项)共计84条之多。这些注释多体现出传统训诂学随文释义的特性。

我们选取了三部代表18、19世纪西方汉语文言语法研究较高成就的著作为研究对象,冀或窥豹一斑,探求早期西方学者们如何以西方语法体系为参照,利用中国传统小学的研究成果,在翻译与交融中展开汉语文言虚词研究。这三部著作分别是:1728年法国传教士马若瑟撰写的《汉语札记》、1822年法国汉学家雷慕沙撰写的《汉文启蒙》、1881年德国汉学家甲柏连孜撰写的《汉文经纬》。

一、马若瑟《汉语札记》对“以”的研究

《汉语札记》分成七段对“以”字进行了描写,试归纳如下:

(一)区分了“以”的实词义和虚词义

在《汉语札记》里,马若瑟明确指出,中国学者有“实字”和“虚字”的概念。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汉语词类虚实的划分原则:实字是句子的基本成分,有实际意义;虚字不是句子的基本成分,依附于有实字的句子里起语法作用,对句义不可或缺。(《札记》第39页)

依据这一标准,马若瑟把“以”析为“活字”(即动词)、“虚字”。他认为,“以”在通常情况下被解释为“用”,是“活字”。例如:毋吾以也。虽不吾以。怨乎不以。在以下例子中,“以”可以被视为虚词:祀其先以天子之礼。葬以大夫祭以士。以尧舜之明犹以是为惧,况其下者哉。(《札记》第178页)

(二)对“以”的虚词义进行了细分和阐释

用作虚词的“以”,马若瑟没有进一步分析它的词性功能,但是用了翻译的方法整理出“以”的三种意义:

(1)“以”像拉丁语虚词ut(相近于英语that/so that,连词)、ad(相近于英语 or,介词),或法语中的pour。例如:君子居易以诶命。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闻一以知十。

(2)“以”像拉丁语虚词juxta、secundum(相近于英语next/according to/at,副词或介词)。如:使民以时。

(3)也像拉丁语虚词 per(相近于英语 by/through/with,介词),如:剥床以足。

(三)列举和阐释了“以”的常见组合形式

1.所以

马若瑟认为,“以”和“所”相结合是十分常见的,“以”在这里似乎是一个动词,“所”是它的支配对象。“所以”或“是以”意为原因、为什么、因此。例如: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知所以治人。所以行之者一也。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天之所以为天也。(《札记》第178页)

2.何以、可以

马若瑟将“以”与“何”的结合解释为如何、以何种方式。例如:何以知其然耶?他还指出,“以”也可以与“可”相结合,如: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札记》第178页)

3.以为

马若瑟提出,“以”可以在多种形式下与“为”相结合。例如:不以为耻。不知高明以为如何。吾以子为鬼。则王以为孰胜。明君以制产为急也。(《札记》第178页)

4.无以、以来

马若瑟注意到,汉语中,有时句子开头可以用“无以”“无已”。如:无已则有一焉。无以加矣。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无以异也。“以”和“已”字也会有别的互换形式,例如“自汉以来”中的“以来”可以用“已来”“而来”“而降”。(《札记》第179页)

通过以上分析归纳,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汉语札记》中“以”的研究做出如下小结:

(1)马若瑟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宝贵营养,一方面从翻译的角度对“以”给出了较为准确的释义,另一方面将其纳入语法研究体系,从语法分析的角度对“以”进行了阐释。

如前所述,中国传统小学家们对“以”字曾进行了大量的随文释义式的训释。试举两本代表性著作中的表述为例,即可窥见其貌:

以字之用有八:用也。为也。故也。因也。实也。又能左右之曰以。又古以与之声相通以犹与也。(袁仁林《虚字说》)

以,语词之用也。常语也。以,由也。以,为也。以,犹谓也。以,与也。以,犹及也。以,犹而也。(王引之《经传释词》)

将《汉语札记》对“以”的书写放到这样的背景下比照可见,一方面,马若瑟极大程度地吸纳了中国本土语言研究的给养,例如对“实字”“虚字”的区分,借鉴“活字”“死字”的概念,以及区分不同语境下“以”呈现出来的种种细致的语义功能的差异;另一方面,不同于中国小学家零散分述的训诂手法,马若瑟采取的是真正的语法分析的视角,从大量文献用例中归纳总结出“以”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2)马若瑟的分析还较为粗略,亦有含糊之处,不过,他敏锐触及了不少值得注意的语法讯息,为后来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如前所述,《汉语札记》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区分的理由,但事实上对“以”的实词、虚词用法做了恰当的区分。对于“以”的虚词意义,马若瑟虽未能立足汉语体系做出进一步的词性的确认,但他从翻译的角度给出了准确的拉丁文或法文的解释。他列举和讨论的“以”构成的常见双音节形式,不少涉及“以”的悬空及词汇化发展等重要语法演化问题。这些重要线索都成为后人研究的起点。

二、雷慕沙《汉文启蒙》对“以”的研究

《汉文启蒙》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汉语札记》的研究体系和观点,关于此点前贤多有论证。从对“以”字的研究来看,雷慕沙的确吸纳了马若瑟不少观点,并加以细化和推进。雷慕沙对“以”的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明确确定了“以”的词类划分

比起前辈学者马若瑟仅仅止步于对“以”的实词、虚词属性做出划定,雷慕沙明确确定了“以”的词类划分。作为实词的“以”被归为动词,雷慕沙用法文解释为faireusage、seservir,例如:毋吾以也。Ilnem’emploiepas.(《启蒙》第97页)而对于“以”的虚词用法,他的前辈马若瑟并未进行更细致的词类说明,雷慕沙则明确指出“以”用作介词(préposition),相当于法语里pour、par、aumoyen的功能。(《启蒙》第76页)

(二)阐述了“以”的语法化途径和功能意义

雷慕沙提出:作为虚词的“以”,往往后接补语,这个词从动词演化而来,保留了它作为动词时的一定的意义。当置于动词前,它标示方法或工具;当置于动词后,表示结果或目的。他举例: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Cesillustres roisdestempspassés gouvernoientl’empireparlapiétéfilliale.在译文里,“以”被翻译成法语里的工具介词par。修己以安百姓。Se corriger soi-même pour maitenir le peuple en repos.“以”被翻译成法语里的原因目的介词pour。(《启蒙》第97—98页)

(三)列举和阐释了“以”的常见组合形式

1.可以

2.所以、是以

《汉文启蒙》里对“所以”或“是以”的阐释,也是将其视作一个整体进行翻译的,雷慕沙指出,这两个组合意为法语c’estpourquoi(为何),c’estpar quoi,或者comment(如何)。例如:所以序齿也。(《启蒙》第98页)善吾生乃所以善吾死也。(《启蒙》第100页)

3.以为

雷慕沙将“以为”解释为法语的trouver(觉得,认为,这个法语词并不准确,因为它的本义为“找到”,只是当它后面跟着一个小句trouverque时,它才有“以为”的意义。准确的翻译应为considérer,estimer)。例如:不以为耻。子以为奚?(《启蒙》第99页)

4.以来

雷慕沙指出,“以来”说的是过去的时间,常常放在一个古老的时间后面。例如:自有生民以来。(《启蒙》第99页)

通过以上分析归纳,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汉文启蒙》中“以”的研究做出如下小结:

(1)雷慕沙继承了马若瑟的研究成果,并将马若瑟点到为止的论点加以推进。不论是对“以”的词性和功能的界定,还是对“以”的常见组合形式的阐释,雷慕沙都超越了《汉语札记》,提出了更进步的观点。雷慕沙的研究,更好地将语义翻译与语法分析结合起来了。

(2)雷慕沙明确地将实词到虚词的转化纳入阐释范围。

雷慕沙提出,作为虚词的“以”是从动词演化而来的,所以保留了它作为动词时的一定的意义。这样的阐释,我们不仅可以在雷慕沙关于“以”的论述部分找到,在《汉文启蒙》讨论代词“所”的时候,雷慕沙也进行了类似分析。“所”被他视作一个连接代词(pronom conjonctif),其功能是用作伴随从句动词的宾语,位置总是出现在主语后、动词前(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雷慕沙举了这样一个例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他解释:此例中,“所”成为两个虚词的宾语,这是因为动词“以”表示“用”,“由”表示“经过”,所以前者变成了标示目的、意图、工具的虚词,后者变成了表示起源、原因、出发点的虚词。因为同样的原因,“所”还可以构成常用结构(expression tres-usitée)“所以”。(《启蒙》第64页)

三、甲柏连孜《汉文经纬》对“以”的研究

《汉文经纬》将19世纪西人的汉语研究推向了顶峰。关于“以”的论述能充分显现这点。甲柏连孜先将“以”明确划分为动词和介词,再分别加以详述。试概述如下:

1.总结概括了动词性“以”的基本意义和引申途径(《经纬》①〔德〕甲柏连孜:《汉文经纬》,姚小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版。为行文方便简称《经纬》,下文同。第406—407页)

(1)动词“以”的基本意义是“拿”(nehmen)。由此有了一系列与物体有关的意义:“拿取并保持”则为“拥有”;“为某一目的拿取”则为“使用、利用”;“拿取并处理”则为“做,干”。例如: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论语》)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孟子》)其间不能以寸。(《孟子》)

(2)转用于精神领域,“以”遂有以下意义:当作、视为;留心,注意,考虑;领会,觉得,感受,涉及。例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自以不冤。(儒莲)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2.阐明了确认“以”的介词(前置词)身份的标准和虚化途径

甲柏连孜指出:如果“以”字连同跟随其后的名词、代词等,补充说明句子中的另一动词,便是发挥前置词的功用。其特殊意义来自动词性的意义:拿取或使用物体,并且转用于精神(抽象)领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以”所带的宾语与主要动词的关系,其次是与宾语的关系。(《经纬》第407页)

3.条分缕析了介词(前置词)“以”的功能(《经纬》第407—411页)

(1)“以”用作介词,执行的主要是工具格的功能。例如:杀人以梃。(《孟子》)以道佑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道德经》)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周。(《韩非子》)

(2)偶尔,“以”的用法类似于“若”和“於”,表示假设,用于单个的名词: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孟子》)

(3)在与表示一个事物替换另一事物的动词搭配时,“以”处在供替换的那一事物之前,例如:以小易大。以重代轻。代虐以宽。(《尚书》)

(4)用于更抽象的意义时,“以”表示原因或准则。例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楚人以是咎子重。(《左传》)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史记》)

(5)“以”可以置于一个名词前,而这一名词担任另一先行名词的谓语,或为其逻辑上隐含的谓语。此时,“以”的意思是“由于”,或“根据其作为……的性质”,德语可以用als(作为)来翻译,相当于法语的en qualité de(以某身份)或comme(作为)。例如: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中庸》)

(6)“以”有时位于时间说明语之前。意思可能是:时间是择定而被利用的,或者,时间是引起某一事件的原因。例如:壯者以暇日脩其孝弟忠信。(《孟子》)以凶年造宅邑也。(儒莲)

(7)“以”有代替宾格的用法。甲柏连孜赞同儒莲的看法,认为中国人倾向于避免让双宾语位于一个动词后,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段,是利用“以”把直接宾语变成工具格(送给A一个B,等于把一个B送给A)。例如:以其子妻之。(《史记》)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左传》)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以天下与人。(《孟子》)有时候,“以”连同受其支配的成分置于主要动词之后: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

(8)“以”有替代连词的作用

甲柏连孜提到,有时在翻译时必须使用德语连词weil(因为)、dadurchdass(由于……)来译“以”,但实际上它在汉语里仍是一个前置词,其宾语并不构成语法句,而是在逻辑的意义上构成句子。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道德经》)以其无死地。(《道德经》)民之难治,以其知多。(《道德经》)

4.探讨了“以”的特殊用法

(1)甲柏连孜提出,有时,“以”并不表示工具格的意义或隶属关系,而是具有同格、并列的意义,例如: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诗经》)天大雷电以风。(《尚书》)(《经纬》第412页)

(2)注意到了“以”所支配成分的前置与省略。

甲柏连孜认为,当“以”的宾语被前置,可以强调语义,但同时会让句子分析变得困难。他总结了“以”后置于所支配成分的几种情况:工具格;手段包含于主体的行为、举止或特性中,在逻辑上又担任其谓语;“以”替代宾语;“以”后置于时间说明语。例如: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大学》)程子昆弟之学于周子也、周子手是图以授之。(《太极图说》)夜以继日。(《经纬》第413—415页)

甲柏连孜还提出,在不带明示的宾语、用为状语的情况下,“以”表示省言。对其意义和翻译通常可以处理为:在“以”后面补加一个宾格的“之。”在带双宾语的动词前,“以”可以代替宾格第三人称代词。皆道古、以害今。(《史记》)不欲以静。(《道德经》)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孟子》)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以示玉人。(《左传》)南氏生男,则以告於君与大夫。(《左传》)同格意义也可以有省略,例如:吾未尝以就公室。(《礼记》)(《经纬》第417页)

5.列举和分析了“以”构成的常见词组

包括:(1)以X(之)故;(2)代词+以;(3)难以=(esist)schwerzu……;(4)有以=habenzu……(能够,可以),无以=nichthabenzu……(不能,无法);(5)足以,可以。

甲柏连孜关于这部分的阐述着墨并不太多,所涉及的条目超出了马若瑟和雷慕沙的框架,但仍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例如,“有以”“无以”被解释为“有所以”“无所以”,而关系词“所”与前置词连用的形式等同于副词。(《经纬》第319页)

6.阐明了“以”与“已”互换的用字习惯

通过以上分析归纳,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汉文经纬》中“以”的研究做出如下小结:

(1)甲柏连孜极大地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在研究的深入程度和细致程度上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学者。

以“以”的研究为例,甲柏连孜不仅在充分调查语料的基础上对“以”词性划分和语法功能进行了详细阐释,还对“以”的词义和功能演化进行了系统思考。他所具有的系统观念大大超越前人。不论是实词的词义引申发展,还是由实到虚的演化,还是虚化后的功能的获得,甲柏连孜都不满足于简单的厘清事实或翻译清楚,而是试图阐释每一种意义或功能背后的来源,并构建彼此关联的意义系统网络。

(2)注意到了“以”的使用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的语言事实并开展了颇有价值的考察和分析。

从甲柏连孜的细致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至少关注了这样一些语言问题:“以”从动词到前置词的演化、从前置词到其它虚词(连词)的过渡、“以”所带宾语的前置与省略、工具式“以”字句与双宾语句的关系等。百年之后,这些问题仍然是学界研究的焦点。

(3)有意识地将语义翻译与语法分析区分开来。

在西人早期的汉语研究中,翻译与阐释因为关系密切往往模糊了界限。甲柏连孜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论述中比较注意将语义翻译与语法分析区分开来。例如对“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样的句子,甲柏连孜一方面指出在翻译时必须使用德语连词weil(因为)、dadurchdass(由于……)来译“以”以实现语义阐释的准确流程,一方面明确,它在汉语里仍是一个前置词,其宾语并不构成语法句,而是在逻辑的意义上构成句子。

四、结语

从本文所述关于“以”的研究的个案梳理可以看出,17、18世纪西方汉语教材中的文言虚词研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些成绩是西方语法体系与中国传统语文学经由翻译与对话、融合与创造而取得的。基于本文的研究,我们试简要概述如下:

1.卓著的词类研究

词类(word classes)研究是西方语法体系的重要传统,源自希腊和罗马的语法学家。中国古代传统语言研究中亦包含词类研究的部分,但囿于小学之地位,虽不乏深思卓见,惜未建构严整的术语和分类体系。

早期西方汉语语法书主要应用欧洲屈折语语法去分析汉语,所以尽管他们参考了中国传统,但仍多使用西方传统术语(常常依据译文中的近义表达)。然而,汉语里那些不同于或不完全类同于欧洲语言的语言事实,促使他们不得不对既有语法进行细微调整。从马若瑟到甲柏连孜,我们可以看到,对“以”的词类划分越来越科学严谨。

2.开创性的句法研究:把词序和语义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

如前所述,从马若瑟到甲柏连孜,学者们越来越主动地关注到“以”介词短语在动词前和在动词后所表达的意义不同,这同现代汉语句法研究中的状语和补语的分析是不谋而合的。

3.有意识的语法化研究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的概念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梅耶)于1912年最早提出,用来指称从独立的词到语法成分的转变。在中国语言学传统中,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南宋后期逐渐形成的对字的虚实的认知。从马若瑟到甲柏连孜的早期汉学家显然接受了汉语语境下的实字、虚字的划分框架,并结合西方语法学体系,积极探索从实到虚的演化线索和规律,为语法化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4.翻译动机下的朴素词汇化思想的萌芽

词汇化同样是语言演化的一种重要进程,然而直至如今,关于它的系统研究远不如语法化。词汇化是一个被认为具有“词汇的”新词项形成的过程,词汇化最普通的概念之一是一个句法短语的统一或联合成词,或构式成为单个词。

从马若瑟到甲柏连孜,在对“以”的意义和功能做出的阐述中,都包含了对“以”参与构造的常见组合的集中列举和解释。虽然他们尚未明确提出类似词汇化这样的概念术语,但出于翻译的动机,他们的阐释事实上已然涉及了某些构式由短语向词凝固化的演化趋势。这种朴素的词汇化思想值得后人关注。

猜你喜欢
札记虚词介词
卢托斯拉夫斯基的晚期作品札记(一)——《威尼斯游戏》
在场者为众生画像——王慧骐《青色马文存》《江南素描》阅读札记
边动笔墨边读书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介词不能这样用
备课札记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总结
介词填空专练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