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起千棚碧波秀 催开万亩枣花香
——运城市盐湖区国贷局局长陈清串帮扶果农发展冬枣产业纪实

2018-12-15 03:37科,郑
果农之友 2018年12期
关键词:枣农盐湖区冬枣

郑 科,郑 方

(中农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运城 044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必须有一名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真心扶持服务农业生产,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陈清串就是一名这样的干部。

陈清串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国贷局局长,正常的业务应该是放款、收款,但她却和枣农、枣商扯到了一起,不了解情况的人说她不务正业,而受到她帮助的广大枣农们却赞誉她为盐湖区的“申纪兰”。她一腔热血帮助农民发展壮大设施冬枣产业。

国贷局是利用国际金融贷款,面向农业、扶持农村、服务农民的贷款管理部门,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外资扶持三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按理说,陈清串按照程序把贷款批了,本职工作就结束了,可她并不这样认为。2008年陈清串到国贷局工作后,不管哪个项目贷款,她都要亲自考察,款放下去后还要不定期查看项目进度。

2010年,运城市盐湖区冯村乡下郭村裴国刚在陈清串手上贷了20万元,当时签订的合同项目是大棚蔬菜种植。2013年,陈清串去棚里检查时却发现蔬菜早已改种成了冬枣,她当场大发雷霆,原因是盐湖区并没有种植冬枣的先例,万一要是失败了,贷款可咋办?而裴国刚却告诉她,你先别发火,咱们一起去陕西大荔看一看再说。

当年11月,陈清串便带领项目户第一次跨越吴王古渡来到陕西大荔考察设施冬枣产业。一个棚亩收益将近10万,最少的也能达到4万元,这些数字让陈清串和同行的农户感到震惊,盐湖区和大荔土壤气候都极其相近,大荔冬枣产业能发展得如此好,盐湖区为啥不行,就这样,温室冬枣项目列入了盐湖区国贷局的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是有了,可农户还有很多后顾之忧,没有人敢吃第一只螃蟹。没有人干,陈清串带领国贷局的同志就自己动手在冯村乡中阳村建立了3个示范园,没有技术,就从外面请专家教。大家一起挽起裤腿,走进大棚,挖坑、栽苗、浇水、施肥,多年没动过针线的女同志在地里穿针引线,缝补厚厚的保温棉被,手上扎满了针眼。功夫不负有心人,长势良好的温室冬枣给陈清串吃了一颗定心丸(图1)。2014年,盐湖区政府组织160人召开温室冬枣种植动员大会,邀请来自陕西省澄城县的冬枣种植专家前来授课,极大地激发了农户们种植的积极性,从此盐湖区正式拉开了冬枣种植的序幕。

图1 陈清串(右一)在枣棚察看冬枣长势

大棚建好了,枣树也栽上了,陈清串并未因此放手不管。作为温室冬枣产业的发起者,陈清串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她时刻告诫自己,这个项目不能失败,必须要成功,因为她身后跟着的可是几十个指望这些冬枣过活的家庭。她倾注更大的精力,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扶持产业发展上。几年来,在专家悉心指导下,她立足全国,高端定位,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枣农找问题、查原因、想出路,走以质取胜之路,一步步地把冬枣产业做出了规模,做大了市场,做高了效益。2018年盐湖区大棚冬枣面积居全省第一;冬枣在巩固当地和周边市场的同时,成功跻身上海、南京等高端市场;单棚效益最高达7.5万元,实现了产业提质增效(图2)。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保障。温室冬枣种植对技术要求较高,每个环节都不得马虎,盐湖区冬枣种植起步晚,技术不成熟,这是一个短板。陈清串千方百计帮果农们解决技术问题,她先在龙居镇西张耿村农民技术夜校建立了冬枣管理田间学校,又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科果吧建起分校,她请来了西北农大专家芦申才,给枣农讲解大棚如何平衡施肥;请来了西南农大教授胡安红,教枣农如何给大棚通风换气;请来了陕西大荔乡土专家,教枣农拉枝、坐果、间枣,提高果实商品率。同时,聘请运城农学院专家景秀文进棚服务,解决管理过程中棚温过高、病虫防治等难题。

图2 陈清串(右一)了解枣农收益情况

建学校、请专家,原本一件好事,可事与愿违,她清楚地记得,第一节课,到场听讲的只有稀稀拉拉不到10个人,她很纳闷。一次闲聊中,一位果农无意间告诉她“我们庄稼汉都是粗人,都是小学、初中文化水平,上学的时候老师都管不住,现在叫我们坐下来一听就是几个小时,我们可没那闲工夫,有这时间还不如打几把麻将。地里的活,别人咋干咱跟着干就是了。”听着这些话,陈清串觉得气人又好笑。

陈清串并没有就此放弃,她想尽办法吸引枣农到课堂上听讲。第二次上课,陈清串提前通知枣农们,上课的可以免费领小礼品,还有免费的午餐,消息一放出去,上课人数立马增加了几十人。就这样,用毛巾、香皂这些“小恩小惠”和免费的饭菜,使参加培训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越听越有兴趣,觉得专家讲的确实有用,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帮助枣农解决技术难题,陈清串成立了由专家教授和乡土人才组成的8人技术小组,巡回指导。建立了微信技术服务群,每天面对几百个农民,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现在枣农尝到了学技术的甜头,形成了学技术热潮,分散在12个乡镇的枣农,只要是技术培训,会前半小时人就到齐了。

陈清串抓住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的关键点,把培训贯穿到温室冬枣管理的全过程,使培训成为一种常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针对农民的特点,授课时不使用长篇大论的专业术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有实用价值、操作性强的知识,将授课与现场操作结合起来,边示范、边提问、边交流,互动性的实用授课方式得到了广大枣农的欢迎。她根据温室冬枣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前半个月组织农民培训,使培训成为指导农民生产的及时雨。她考虑到农民大多年龄大、缺乏交通工具,将培训地点设在田间地头,农民不用长途奔波,这样既方便又实用。为了方便种植户学习,增强培训效果,培训时间十分灵活。农闲时,组织在教室集中培训,使农户可以系统地接受理论培训;农忙时,比如在冬枣环剥、开花、坐果等关键时期,就在田间地头即时培训,与种植环节同步开设课程,使农户现学现用。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产业兴旺,产品品质是首位,“要做就做全国最好”,这是陈清串给盐湖区温室冬枣产业的发展定位。为确保冬枣的质量安全,提升冬枣品质,她要求枣农们严格按照有机生产标准,增施有机肥,喷洒生物农药,不使用任何激素,外地客商评价说,盐湖冬枣香味足、硬度好、口感甜。

为打造高端冬枣品牌,陈清串还联合中农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导枣农利用“千乡万村APP”果品安全溯源系统,并在部分枣园率先示范,做到了技术有规程,管理有记录,产品有编码,质量可追溯,生产出了带“身份证”的冬枣。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只要扫一下冬枣包装箱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盐湖温室冬枣生产过程全记录。

“种得出,也要卖得好”。在扶持枣农种出好枣后,陈清串想方设法搭建营销平台,发展现代营销,实现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型。她组织枣农对接中农乐,联系上海、北京专业的农产品销售公司,打造品牌代理销售,效益增加20%以上。采访中,一位枣农坦言,以前要操心种好枣,还要操心卖得出,有时正在大棚忙,客商来了就得停下来,现在只操心把枣种好,销售全部交给代理公司,省心省力还能卖上好价钱。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过去冬枣交易没有统一市场,大多是散户收购,形不成规模,客商自己去各个乡镇采购,信息不畅通、收货成本高,枣农坐等客商上门,客商恶意压价,品质好的枣子也卖不上价。2018年大棚冬枣上市季节,陈清串牵头在农业示范园新科果吧建立了冬枣交易市场,将闲置的资源有效整合,为客商和农户提供了交易平台,市场吸引了来自河北、湖北、东北三省等地的水果收购商,日均发货超过5000千克,每千克冬枣的售价也比原来高出6~10元,每棚增收7000~10000元,枣农们心里乐开了花。

有引导、有技术、有销路,自然种植户越来越多。目前,盐湖区温室冬枣共发展103户,582个大棚,面积近3000亩,遍及全区12个乡镇26个村,产量达到90万千克,产值接近3000万元,每棚获益达5万元。

近年来,陈清串在冬枣生产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第一批经营大棚的枣农大多是从临猗来的比较有经验的种植户,每年春节为了照顾枣树,大家都要坚持在地里过年,为此,陈清串每到大年初一,早早在家吃过饭,就到附近的陶村、王范、冯村乡的大棚给大家拜年,送去政府的温暖。几年来,她也很少能享受到周末的清闲时光,一是因为聘请的农校教授周末才有时间到田间为枣农指导,二是因为枣农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地里有活就必须去干,不会的就要咨询专家,大部分周末她和专家一起,手把手教农户抹芽、摘心、打顶、环剥。2018年4月,霜冻来袭,半夜三点陈清串在微信群里通知枣农及时关闭风口,见无人应答,就一个接一个电话通知,通知完还不放心,天不亮又带上工作人员挨棚检查,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几年下来,枣农们把陈清串当成大姐和亲人一样对待,他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事。今年55岁的陈清串已经到了退休年龄,每每提到“退休”二字,身边的枣农都会眼含泪光,他们想让陈清串退休,去休息一下,他们又不想让陈清串退休,舍不得这样一位掏心掏肺的大姐,舍不得这样一个无私奉献的家人。

2018年的冬枣丰收了,枣农钱袋子也鼓起来了,5月7日,30多个枣农代表,将一块巨幅匾额送到了陈清串手里。“荡起千棚碧波秀催开万亩枣花香”14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代表了100多位枣农对陈清串及国贷局员工深深的谢意。送匾时,一位枣农面对陈清串潸然泪下,“姐,你就是咱盐湖区的“申纪兰”,你跟她一样,扎根农村,无私奉献,如果多一些像你这样的人,咱枣农的日子会更好!”

猜你喜欢
枣农盐湖区冬枣
盐湖区人大常委会 视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圪蹴起”的红枣,富起来的枣农
运城市盐湖区:“三抓三消除”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智耕牛”指尖“种”冬枣
一种锯齿状冬枣采摘装置
力行中学健美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论新郑红枣的产业化
我的冬枣卖了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