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检测为依据,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018-12-19 11:07李丹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1期

李丹

【摘要】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关鍵能力的核心。以测试推进教学行为的改变,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建立大语文观,加快课外阅读课程化建设,拓宽阅读的广度,形成阅读的品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能力指向;探究式课堂;关注过程;阅读深度;阅读广度;阅读品质

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核心。从第一学段到第二、第三学段,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层级特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已有层级基础之上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对此,本文结合京口区小学语文学科阅读能力的检测,以数据为依据,对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一、选文及考查目标

本次课外阅读的选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选择名家作品,是因为作品有内涵,语言表达有特色,有阅读的价值,也更能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

围绕学生阅读能力的测试指标,设定了以下问题。

1.阅读文章,完成填空

(1)树和鸟儿的约定是 ▲ 。

(2)鸟儿找它的好朋友树,分别问了 ▲ 、 ▲ 、 ▲ ,知道树被砍倒,运到厂里被 ▲ ,运到村里被 ▲ ,在村民家被 ▲ 。

2.对于短文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鸟儿与树是好朋友,感情深厚。 ( ▲ )

(2)鸟儿最后没有找到树。 ( ▲ )

(3)一定要信守对朋友的诺言。 ( ▲ )

(4)要保护环境,不砍伐树木。 ( ▲ )

3.联系全文,体会第15—17自然段带点语句的意思,想象鸟儿的心里想法

(1)“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树啊树, ▲

(2)“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树啊树, ▲

4.你读了这个故事,心情怎样?请联系故事内容说说原因: ▲

考查内容的能力指向:

第1题考查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形成解释的能力,第3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感悟、想象表达的能力,第4题考查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评价反思的能力。

二、测试数据及分析

从得分率来看,“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强,学生具有较好的阅读习惯,能认真阅读文本,根据问题找出相关内容;“理解内容、形成解释”的能力稍弱,集中在第(2)(4)小题上,两题的选择正确率仅为50%和30%,说明学生通过阅读,基本能全面了解内容,但在深度理解上还是有偏差的;“感悟中心、想象表达”“情感体验、评价反思”的得分率较低,恰好反映出了学生之间的差距,全区约25%的学生这两题几乎可以达到满分,但大多数学生只能得一半多的分,约10%的学生几乎零分。

纵观整个测试情况,学生善于在文章中寻找已有的答案,不善于通过表面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善于浅层次的阅读理解,不善于深层次的阅读感悟;有阅读的代入感,但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取文学体验”的阅读能力明显低于“获取信息”的阅读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认清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课堂求效益,课外求拓展。

三、主要建议

1.力求三个转变,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1)从“满堂问”向探究式课堂转变,提高阅读的深度。课堂学习需要问题驱动,但是对偏离目标的问题要删,喋喋不休的满堂问要减,“清可见底”的肤浅提问要换。腾出时间来,保障学生投入到读书、感悟、讨论、质疑、续写仿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中,让课堂充满研究的色彩与探索的乐趣。

(2)从“教人知识”向“用知识教人”转变,习得阅读的方法。知识需要讲授,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更需要跟进式“练习”,需要在语言的环境中“运用”,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用知识教人”,必须减少课堂上教师的活动时间,加大学生的活动时间,运用知识学思维、学方法,获得能力。

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注重阅读的感悟。教学中要注重过程,而非“贴标签”式的结论式教学。让学生有思考、交流、表达的过程,对于文本含义的理解有个内化的过程,而不是只记背一些概念化的词句。交流讨论中,不能是学优生的舞台,要给更多学生展示的空间,有错误才有讨论的意义,有不同的声音才有争辩的意义,这才是学习的过程。

2.建立大语文观,加快课外阅读课程化建设,拓宽阅读的广度,形成阅读的品质

背景: 让每个孩子小学阶段读上一百本书

整本书的阅读从进校园的第一天开始

海量阅读、连滚带爬地读

——部编教材总主编,北大教授温儒敏

2017年从一年级开始使用部编新教材,2019年将在全国所有小学推行。部编教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所以,从一年级开始,识字量大增,促进儿童课外阅读;“与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等学习栏目进入课本,将课内外阅读有机连贯,课外阅读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一课到一本到一类。 依托教材,学习阅读的方法,从课内的教材学习,到课外整本书的延伸阅读,再到一类书的阅读,形成阅读系列,打开学生阅读的视野,使阅读有广度、有深度,不断丰富阅读体验。

(2)从悦读到会读到慧读。悦读——让学生爱上阅读,喜悦地读书。很多学校做得非常好,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有专门开辟完整的读书时间,师生共读,形成仪式感。

会读——学会阅读,有一定的阅读策略指导。这需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一项教学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每学期有计划、有步骤、有课程设计,带领学生认真读一到两本书,既巩固课内阅读的技能,又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逐步形成阅读的品质,从而达到慧读——智慧地读书的境界。

事实证明,课外阅读的质量、品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试想,当学生整本书都能读得顺、读得懂、读得深,还会惧怕考卷上一篇篇短小的文章吗?

总之,以测试改进教学,目标、测试、教学一致,形成合力,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