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生情差异,寻求智慧型教学的最佳路径

2018-12-19 11:07余沟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智慧型教学

余沟

【摘要】智慧型教学能力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是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出的水平。这需要教师不断修炼自己的教学行为,在生情视阈下,正视生情差异,矫正教学思想,以益于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生情差异;智慧型;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难免会遭遇到一些突发情况,而最常见的莫过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回答。课堂教学机智不够的老师遭遇突发问题时,往往会陷入尴尬难堪的境地,当意外回答发生时,需要教师及时智慧地进行处理,这涉及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比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出的能力。尽管教学机智是瞬间的判断和迅速做出的决定,但教学机智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那么教师该如何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化尴尬为亮点?这就需要寻求智慧型教学的最佳路径,点石成金。

一、深入研究教材,心中装着学生

如笔者教学六年级《夹竹桃》片段:

师:“无……不……”和“无不”都是双重否定句,谁来用“无不”说一句话?

生:我生病了,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无不感激她。

师:我无不感激她?怎么这句话听起来这么别扭呢?无不感激她?这样,老师下课再好好思考思考。下一位。

生无奈坐下。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笔者设置了用“无不”造句的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本无可厚非,“无……不……”和“无不”都在这一课出现,是学习的重点,课后习题中也明确提出要练习这两个词的造句。但很明显本人对这个词并没有完全理解,也未做“下水”练习,当学生说出了这个并不恰当的句子后,只是感觉到别扭,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思考别扭的原因,也就无法当场解决这一难点,回答的学生不知不妥在哪,自然不知如何修改。其实,这句话的问题还是很容易发现的,无不,其实是无一人不或无一次不,前面的主语一定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限定,“我”一人当然不能“无不”感激。这样的问题如果巧妙地抛给学生,相信也是可以圆满解决的。

教师为了不影响下一环节,就放开放掉了这一问题,这既是教师没有做好深入研读教材的准备,也是没有认真地备学生,更没有以学生为本,顺藤摸瓜,遇到问题当堂解决。当学生的回答超出教师的预料时,教师谨慎地选择了不处理。但不处理恰恰暴露了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不够及面对突发情况的水平还有所欠缺。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备课备两头,一头备教材,一头备学生。”其实只要深入地研究了教材和学生,这样的教学尴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即使遭遇,也可以机智地将问题抛给学生,趁热打铁,当堂解决,这个难点问题是值得花点时间的。

二、超出学科范围,真诚面对困境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语文《要好好学字》一文时,一学生突然问道:“老师,这件事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成立后?”教师看到文中的时间是1939年,便回答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成立前的事。”学生又问:“新中国还没有成立,那時毛泽东还不是国家主席,为什么小八路就称呼他是毛主席呢?”说实话,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老师一时还真的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所以老师诚恳地承认自己不清楚,并承诺课下去查找资料弄清楚答案再来回答。下课后老师第一时间去查找资料,原来在1931年在瑞金成立了苏维埃临时政府,毛泽东就已经被任命为临时政府的主席了,原来如此。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不是对教材本身不熟而导致无法应对学生的回答,只是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与文章本身关联不大但的确有所疑惑的历史知识层面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教师诚恳承认自己不熟悉并承诺课下及时查找资料弄清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处理也可以算是教学机智,因为这个问题本身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并不影响后面环节的教学,而教师和学生的确又无法当堂解决,这个时候,是适合用冷处理的。对于这类问题,教师的教学机智就体现在要迅速判断是否该采取冷处理,要及时把握教学主动权,既保护学生的未知热情,又不至于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三、秉持理解包容,沉着应变处理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语文课《剪枝的学问》片段时,老师出示句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并配了一张枝头挂满大红桃子的图片。一调皮学生大声说道:“老师,我觉得这桃子不像胖娃娃的脸蛋,更像猴子屁股!”听他这么一说,班里学生立刻笑翻了天,课堂一时失控。这时,老师并没有发火,也没有批评该学生,而是顺水推舟,将计就计地对那个孩子说:“你观察得很好,是有点像猴子的红屁股!现在就请你用你的想法来改一改这句话。”该生读:“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猴子的红屁股。”老师问他觉得改过的句子怎么样?学生自己也觉得并不合适,认为改了以后这篇文章就变成笑话了。老师又请别的同学说说看法。有的学生说:“虽然两者很像,但是用猴子的屁股来打比方,太恶心了!”有的学生说:“本来很美的文章,改成这样,感觉不美了!”还有的学生说:“还是文章中说得好,胖娃娃的脸蛋让人想亲一口,如果说是猴子的屁股我都不想吃了。”学生的回答如此多面、精彩,胜过教师空洞的说教。最后教师总结说:“是啊,同学们,写文章就是这样,虽然红桃子看起来很像猴子屁股,但是我们却不用它来作比方,因为我们还要考虑文章整体的意境与美感,用它作比方,显然并不合适,是吗?”孩子们若有所思,纷纷点头称是。一次小插曲就这样完美地化解了。案例中的教师的确富有智慧,将这一突发情况处理得相当完美。

分析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到,这位教师是一位宽容而富有耐心的教师,当学生说出像猴子屁股这句话时,已经是在挑战课堂纪律了,也许是故意哗众取宠,也许是童言趣语,但教师明显是把他视为后者,宽容并认可了学生的观察,“的确很像猴子屁股”,既然这么像,为什么课文不这样说呢?教师很聪明地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当然,更巧妙的是,教师并没有直接发问,而是让那个孩子把这句话改一改说出来,让他自己体会。很显然,当那个孩子说出这句改了之后的句子,就一定感觉到不是太对劲,这时,教师又鼓励更多的孩子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理不辨不明,通过比较与辨别,学生已经有了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做出了小结:不是像就一定用它做比喻,还要考虑全文的整体意境与美感。这个结论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答案。这种认识是真切的、深刻的,也是学生易于接受的。

对待学生的意外回答,首先教师本人不能自乱阵脚,应该用冷静包容的态度想想学生这样插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他用孩子的视角和眼光来看待,并不是无中生有,故意添乱。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置之不理,不闻不问,学生也许还是不明就里,因此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而不再听下面的课,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会因此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后学生再也不敢发言,更不敢质疑了,这并不是我们的教育所期望的结果。

四、坚持尊重耐心,催生教育机智

笔者在教完五年级语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后,讲解课外习题时遇到一道仿写的题:儿童像花朵,在春天的感召下会欢畅活泼地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儿童像 , 。一个平时性格内向的孩子回答:“儿童,儿童像蜡烛……”众生哗然,有的说只有老师才像蜡烛,有的说儿童怎么会像蜡烛呢,分明就是胡说。这个孩子听到大家的议论低头不语,笔者却没有理会其他学生的表现,而是坚持让他说完。在笔者耐心的鼓励下,学生这样回答:“儿童像蜡烛,老师把我们点亮。”闻听此言,笔者不禁眼前一亮,连连点头,但笔者并没有进行个人理解,而是将这个回答抛给学生,让学生来发表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觉得他说得很好,很通顺,蜡烛也可以用在儿童身上,儿童在没有接受老师教育前就像一支等待点亮的蜡烛!”另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还要补充,儿童在老师的教育下就像点亮的蜡烛一样充满希望,带给人美好的感觉。”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再看看那位同学,红红的小脸上原本黯淡的眼神霎时间有了神采,头也抬起来,腰也挺直了,他分明成了一支点亮的蜡烛。谁说儿童不可以比作蜡烛呢?

课堂上有时我们为了节省时间或是缺乏耐心,往往越过学有困难的学生,直接把问题抛给了那些相对优秀的学生。这个案例中笔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尊重和耐心是不可能听到这样一句富有新意的比方,也失去了一次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好机会。其实,耐心和尊重会催生教学机智。

课堂中的小插曲有可能成为败笔,也有可能成为亮点,一般教师对课堂中的突发状况往往会选择更为稳妥的冷处理方式,但经验丰富的老师却把这小插曲当作是绝佳的教学资源,以此为契机,采取热处理,趁热打铁,小插曲处理成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要炼成这种能力还需要更多的教学经验与智慧,但是只要心中有学生,正视生情差异,就一定可以点石成金!

猜你喜欢
智慧型教学
智慧型万吨站成样板
高速公路智慧型收费亭浅谈
智慧型高中英语教学探究
杜邦智慧型产品及实用解决方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智慧型高速公路营运分析平台研究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