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室内建筑与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2018-12-19 11:07佘宇钦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室内设计教学实践

佘宇钦

【摘要】传统的室内建筑与设计专业都是在建筑学院或者系的教学体系里的,而这些体系最早成型于一些理工科的学校里,与综合性大学或者工科院校的环境设计和建筑学专业相比,艺术院校有着自己的特点与弱势。艺术类院校中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院系成立的时间都还不长,基本上还处在一种探索和调整阶段,艺术院校中的室内建筑与设计专业怎样形成和保持自身的专业与教学特色(特别是专业基础教学)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文章以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相关学习和考察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教学实践;室内设计;艺术院校

我校的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院。其中的环境设计专业始创于1986年,并于同年招收艺术生(学制为4年),建筑学专业自2008年正式开始招生,招收艺术生;2014年开始至今,招收理科生(学位均为工科学位,学制为5年)。其中,环境设计专业是广州美术学院设计专业最具代表性与知名度的品牌,是国内高校中最早探索现代设计实践教学的院系,起到了引导和带动中国环境艺术教育的学科发展的作用。学院成立的这8年以来逐渐形成以创意为先导,培养适合社会需求,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具有“实用基础、创新精神、艺术素养、国际视野”四个方面综合特质的建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建院以来,我院不断强化教学团队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大胆采用教研室、工作室和实验室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我院所招专业的学生入学即分专业,一年级为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共同学习美学、造型与专业基础;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专业的二、三年级与建筑学专业的二、三、四年级为各个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各专业的最后一年进入工作室来进行专业方向的深入学习。各个工作室都由依托于本专业学科或跨学科背景的老师们组成,分别从建筑、室内、景观这三个方向来进行教学和设计实践。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范围广泛(设计理论、设计美学、设计初步、空间形式语言、室内制图、室内表现技法、计算机3D建模及图像处理、模型制作、人体工程学、材料与构造,环境行为学),有11个内容,3个大类(理论课、技术课、实践课)。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和主要的课程内容,需要脉络清晰,相互贯通,逐层递进,形成一个课程整体。因此,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是环境艺术专业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一年级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对训练新生关于美学、造型与专业基础尤为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老师一般为教龄较长和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一方面这些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善于把握课程教学大纲的整体脉络,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这些教师丰富的经验,能够把那些新生较难理解的美学、造型与专业上的词汇讲解和透析清楚。在专业课程的教学里如何把艺术(美学)、设计、空间、构成等变得系统和可教的,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校的建筑学院区别于其他工科建筑学院的主要课程设置也在一年级,工科建筑学院的基础课程多为专业理论与专业制图课程。以我校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为例,我院的基础课程只有最基本的专业理论课程(其他理论课程多为选修课程)。一年级专业基础课程具体的设置主要着重训练学生的空间学习能力,具体分为训练学生用眼观察空间的能力、用手制作(模型)空间的能力和身体感知空间的能力。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基础内容还是围绕空间来展开的,设计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在具体的空间中实施的,离开了空间也就无从谈起环境设计。这一点也是我院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基础。

我院专业基础课程中,眼睛的空间训练分为两个5周的课程来展开学习,主要训练学生观察身边、生活空間里的事物(物体)并分析与记录下来,再以绘画和再设计(素描)的形式重新展示出来的能力。课程里形式研究作为视知觉训练的主体,就训练的次序而言,应该是先表象后本质。视知觉方法往往源于现代艺术的探索,并在整个训练中起主导性作用,应该将它们融合在每一次专题训练中。在可能的条件下让学生多尝试来进行反复训练和创造,让学生在由“知”到“视”、由“看”到“画”的行为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视觉反应并鼓励其在作业过程中进行表达性思维的探索。对于体验空间的训练也是分为1个4周和1个6周的课程来实现,两个课程的训练侧重各有不同,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模型材料和建筑材料的属性与运用,并以材料和工艺为设计出发点,运用标准型材进行创意性的临时空间的搭建,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学习和了解1到2种材料并结合运用于小型的空间搭建中来。身体在空间中的感知训练课程中要求学生分析现实中实现特定功能的各种方式,了解人体工学的基本原理和内容,熟悉与人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特点与尺度关系,学会将亲身体验作为深入观察的一种手段。通过一年级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基本掌握学习环境设计(建筑学)中关于美学、空间、材料等基本知识,当然还需要学生去阅读大量的相关专业书目去巩固和加强。一年级基础课程将会以一个小的空间设计来结束学生第一年的学习,在这个小型的空间设计课程当中,学生将会运用到一年级基础课程中所学和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来完成自己的作业。课程通过学生的动手训练,培养其对空间形态的基本认知,理解以简单的构成元素、简明的空间围合手段可完成形式造型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各种空间直接的比较,在此过程中来完成水平与垂直要素之间的组织,最终完成小型空间的设计(有主题的)。在这之后他们将会按照自己的专业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高年级设计专业课程会将空间设计中的各个层面的要素或形式作为专题课程的研究方向加以学习。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自己也做了一些关于艺术院校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的一些思考。在艺术院校的大背景下,很多艺术类院校的设计课程对于设计层面中关于技术教学部分的课程较为缺乏,而环境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互结合的专业,因此艺术类院校在保持自身艺术与美学特色的同时应该加强技术与结构理论这一类基础课程教学和相关教师的培养。与此同时,我认为艺术院校环境(建筑)设计专业应该保持自己本身的教学特色,在培养学生空间意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继续把培养学生的美学与艺术修养作为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是需要培养学生重视关于学习中人文的这一部分内容,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注重学习中对人文环境的思考与探索,以及设计的艺术表达与设计形式的原创,培养学生对人文的思考习惯,并将此作为设计中思考的出发点与艺术设计表达的切入点。基础和专业设计课程应整合艺术院校独特的艺术教育资源,并强调艺术对社会的批判能力,培养学生从微观视角入手,借用各种当代艺术的表达形式,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空间问题展开思考。在史论方面的教学应该同时保持美学史论与设计史论,并找寻两者之间交融的点,使两者的教学齐头并进。在保持艺术类院校环境(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特色的同时,也应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在相关专题设计课中加入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设计的掌控和协调能力。在设计课程中在职设计师的参与和协同授课,使得专业理论能够更好地跟设计实践相结合。以我院为例,一年级的基础教学多为对学生美学与空间的认知培养,理科生与艺术生一起混合上课,以培养学生对事物和空间的观察、认知和思考为主,课程均以学生的动手制作来完成,要求学生将课程中的观察与思考以视觉呈现的方式表现出来。一年级上、下学期的课程都以“空间”为基础,在“空间”里展开各个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开始形成对本专业空间的概念,以及对空间中各个面以及在空间中的各种物体的深层次的认知和思考,最后引导学生在上二年级各自专业课之前能够完成自己的第一件“空间”作品。

哈佛300多年来唯一一位女校长德鲁 · 福斯特说过:“好的教育之所以好,是因为它让你坐立不安,它强迫你不断重新认识自己和周遭的世界,从而不断做出改变。”现阶段我院的环境(建筑)设计教学处于一个积极发展并慢慢走向成熟的阶段,每一年的教学成果都需要总结与思考,要求我们要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其能够与教学大纲相契合。由于基础的专业课每个班是由不同的老师上课,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上课方式与特点,而专业基础课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又有着它特殊的地位,它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专业基础课的老师们更加需要沟通与交流,在发挥各位老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能够共同把握住整体的教学大纲内容与大的教学方向。这一点一定是基础教学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老师们也需要针对各自的教学特色、学术兴趣,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对应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基础教学和技术基础教学这三个内容,将课程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并将此总结出来转化为学术成果和优秀教材,为将来的课程教学起到助力的作用。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室内设计教学实践
陈奕含室内设计作品
室内设计作品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低碳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