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阅读的种子 聆听花开的声音

2018-12-19 11:07陈明媚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和大人一起读阅读兴趣

陈明媚

【摘要】“和大人一起读”指的是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的活动,帮助儿童逐渐学会独立阅读的过程。“和大人一起读”要厘清学生、家长、教师三者的角色定位,明确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阅读的推广者,家长是阅读的陪伴者,三者形成合力,才能直接影响“和大人一起读”的成效。

【关键词】和大人一起读;阅读兴趣;阅读主体

作为一名有幸先教部编一年级新教材的教师,当我翻开新书,一个新的教学栏目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大人一起读”。看到标题,我不免产生了困惑:这个“大人”指的是谁?是孩子的老师、父母,还是孩子身边的其他成年人?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读,而要“和大人一起读”?“和大人一起读”,到底该如何“一起读”?种种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 经过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对此略有了些体会。

一、何谓“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指的是谁?从栏目名称上看,“大人”一词指向广泛,对此不少人都发表了看法:“大人”指儿童的父母、其他家人、邻居、高年级同学、老师等等。但从儿童课外阅读实施的客观条件来看,我个人认为就本质而言,“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多指儿童的父母。 “一起读”一词则强调陪伴,强调儿童与“大人”之间良性互动的体验过程。“和大人一起读”指的是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的活动,帮助儿童逐渐学会独立阅读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和大人一起读”

1.“和大人一起读”是有效衔接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方式

孩子们对阅读并不是天生就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在阅读初始,孩子和图书之间,必须有大人——父母、亲戚、邻居、老师等,即那些能将图书带进孩子的世界,或能带着孩子走进图书世界的“大人”带领着孩子一起读。幼儿园以听读故事为主,进入小学,开始学习汉字,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熟悉的故事变成了文字,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新的语言刺激,实现了口头故事与书面文字的对接。

2.“和大人一起读”是开展课外阅读有效路径的新探索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语文园地》中新设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目的是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教学之中,这也正回应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3.“和大人一起读”是融洽亲子关系、对提高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一起读书,在家里,有大人的陪伴,心与心贴得更近,情与情相互通融,小孩子就不觉得孤单和寂寞,在安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喜欢上阅读。

三、如何“和大人一起读”

“和大人一起读”的实施过程,是学生、文本、大人、教师四者的互动。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所以只有厘清学生、家长、教师三者的角色定位,形成合力,才能直接影响“一起读”的成效。

1.学生要作为“一起读”的主体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大人”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自由,放手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与作品展开对话,让他们自己感受、思考、理解和表达。在阅读的初期阶段,允许孩子不求甚解,首先培养他们对书的亲近感,阅读氛围要比较轻松,“大人们”特别需要注意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唤醒、激励、鼓舞孩子自主参与课外阅读,保持孩子对阅读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对课外阅读的主动探索欲,体现从“扶”到“放”的阶梯性过程,确立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学生对书的兴趣日益浓厚,再适当加以指导,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例如,一上《语文园地二》中“和大人一起读”的《剪窗花》是一首儿歌,节奏感非常强,阅读中要体验儿歌的节奏感和音韵感,因此在引导孩子阅读时可以分为3步做:(1)看一看。引导孩子说说39页插图上有什么?明确儿歌的内容指向“窗花”,并对文中出现的“梅花”“喜鹊”“红鲤鱼”等建立初步感受。(2)找一找。鼓励孩子在儿歌的注音中找出已经学过的含有單韵母的字和音节。孩子很快勾出了“拿”“我”“喜”“大”“巴”等。(3)试一试。鼓励孩子自主尝试拼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猜读再请教“大人”,并在和“大人”的共读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直至熟读成诵。(4)做一做。孩子边读儿歌,边和大人一起动手剪窗花,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一起读的小主人,始终动手、动口、动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教师要变为“一起读”的推广者

第一,教师需要做耐心细致的调查工作,对学生、家长逐一问询,弄清楚他们能不能承担与孩子一起读书的任务。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家长或监护人,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指导他们掌握与孩子一起读书的方法、策略,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仅仅是简单阅读课文中的材料。对不能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家长或者监护人,不妨借助家访面谈等形式,督促他们在规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读书,完成共读任务。经过调查,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家里陪伴他们学习的多是不识字的老人,如何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读呢?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家长或监护人提一提教材上的读书要求,这是达不到效果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转换身份,以“家长代表”的身份与孩子一起阅读。

第二,在家庭读书氛围尚未完全建立,亲子共读方法尚未有效掌握之前,教师不可将之全盘推给“大人”,此时教师应当“主动作为”,努力当好“阅读推广人”,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公开课、家长会等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示范、培训、引领,主动分享方法、经验,主动提供拓展资源,对“一起读”的进度和实效进行调控与监测。

第三,面对刚入学的学生,教师此时充当的角色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教师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一开始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会失去了兴趣。教师要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比如在孩子们还没有能力完全自主阅读前,作为“大人”的教师要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阅读,带领孩子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示范读,在“大人”为孩子朗读的过程中,孩子会随着“大人” 的声音,自由自在地进入文字描述的世界里,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好。等孩子渐渐学会认字之后,就能慢慢学着自己阅读。一开始,他们或许只会跟读几个他们所熟悉的字,渐渐地,识字量越来越大后,他们就能自己独立阅读了。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适时地推荐儿童读物,再配合课堂教学的阅读指导,让“和大人一起读”走向一个越来越广阔的自主空间。

3.家长要成为“一起读”的陪伴者

在“亲子阅读”正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实践的今天,“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链接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丰富和扩充了儿童的阅读视野与课外阅读的实施路径,其中家长作为“一起读”的陪伴者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陪伴孩子,是一起分享,也是一起共渡,共渡阅读中的困难。孩子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一般是由于受制于自身的认知领域而造成的。例如《阳光》一文,孩子们读不懂的句子:“河面闪着银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困难点都集中在“锦缎”这个词语上,大人们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图片或者找家里的实物,以此来把生僻的词语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帮助孩子直观地理解。

不过,家长作为“大人”之一,既不能“缺位”,也不可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地位。在陪伴孩子阅读时,家长可以采用“观察理解法”,和孩子一起识图、识字,理解文本大意;可以采用“悬念设置法”,充分激发儿童的兴趣;可以采用“讲演合一法”,调动儿童演演玩玩、唱唱跳跳,巩固和强化儿童习得的语言;可以采用“看后质疑法”,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体会和问题。如在一起读《小兔儿乖乖》一文时,家庭不同成员扮演不同角色,分别背诵人物台词,家庭成员充分进入角色,情景再现,与孩子活动的同时对文章进行充分了解,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当然,家长更需要的是以身作则,多读书,常读书,带头做好孩子的榜样,努力营建良好的家庭书香氛围,助推“和大人一起读”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

“和大人一起读”,作为“大人”的我们应该做“敏锐的引导者”——引导孩子在阅读的世界感知真善美;“平等的参与者”——平等对话,分享经验;“精神世界的陪伴者”——与孩子建立一种理解和信任,以陪伴、分享的“学习共同体”姿态介入“一起读”的过程,与儿童共同经历,彼此滋养。让我们一起播撒阅读的种子,聆听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郑宇.和大人一起读:让孩子在快乐阅读中悄然成长[J]. 小学语文,2016(11).

[2]唐绍龙.由“阅读”遇见“悦读”——“和大人一起读”的定位和实施策略[J].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7(07).

[3]徐玉容.试论分享阅读实践研究的背景、现状及其价值[J]. 教育與教学研究,2010(12).

猜你喜欢
和大人一起读阅读兴趣
和大人一起“悦”读
大手牵小手一起快乐读
用好教材例子盘活课外阅读
简析亲子阅读中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