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出课外阅读“课”的样子

2018-12-19 11:07薄斐琼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

薄斐琼

【摘要】课外阅读要以兴趣为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提炼、学会拓展,让阅读成为自然和常态的行为。要以方法为径,指导学生像走路一样在作品中“走”一遍,像电影一样在头脑中“想”一遍,像地图一样在纸张上“画”一遍,教授学生行之有效又适用其他读本的阅读方法。要以活动为媒,通过组织读书交流、撰写读书笔记、制作读书小报等多彩活动,让课外阅读富有情趣,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关键词】课外阅读;自然常态;普适有效;富有情趣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读书能够影响人,塑造人,成就人。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思维创新、审美情趣、人格塑造等方面带来莫大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课内的阅读,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阅读方法,对于阅读也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这“课内功夫”如何用到课外阅读上,让课外阅读也能正规起来,正常起来,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大家虽然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也向学生推荐了大量的书籍,但由于课外阅读在“课”之外,普遍重视不够,疏于交流与指导,以致成为浮于表面的形式。这种放任自流型的课外阅读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打破这一尴尬局面,让课外阅读走进师生的视野,让课外阅读不被“见外”,也能有“课”的样子?我以班级开展的《草房子》阅读指导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以兴趣为师,让学生爱上阅读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推动下的阅读才是长久的稳定的发自内在需要的,这样的阅读才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自然和常态的行为。

1.选择:“阅读什么”

想要点燃学生阅读的热情,就必须先筛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选择的标准:一是切合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为学生能理解;二是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所熟悉;三是富有童趣和情趣,具有艺术感染力,为学生所喜爱。根据这样的要求,我把《草房子》推荐给学生。《草房子》是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格调高雅,描写细致入微,语言特色鲜明,内容贴近儿童。把这样一本书籍推荐给学生,既符合我选材的初衷,又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事实也表明,学生喜爱这样优秀的读物,有的学生虽已读过,但还是饶有兴趣,一读再读,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阅读所得。

2.提炼:“读到什么”

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学生对美的事物有着朴素的情感。而“美”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就是通过文学形象来塑造美、表达美、赞颂美的。曹文轩在书的封底也写道:“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衰老的,那就是美。”整本书的灵魂所在正是一个“美”字。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注意把作品的美给提炼出来,集中呈现给学生,以此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如,“人性之美”——陆鹤能正视自己的残缺,找回自信与尊严;杜小康家道中落,努力扛起生活的重担;桑桑勇敢、正直,帮助纸月驱赶惹事的刘一水……“文字之美”——作者极尽语言的修饰功能,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清新中不乏雅致。其笔下油麻地里的人和物都显现出淳朴的本色。这些美的所在都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导读,让学生边阅读边发现。如,在感受作者文字魅力时,我出示了一段描写草房子概貌的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文字的诗意美好,通过改写小诗,让学生发现书中蕴藏着的“文字美”。通过师生共读,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呈现美。

3.拓展:“读向何处”

课外阅读是一个延续的整体的过程,阅读指导的目的主要是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他们把目光投向远方。《草房子》只是课外阅读之路的一个起点,我想做的是用一位作家引出其他优秀作品;由一位作家引出一类作家。因此,阅读完《草房子》以后,我又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纯美系列小说中的其他作品,如《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等。在推荐、交流的过程中,有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走进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大”的阅读背景下,学生的视野被打开了,他们保持着持续阅读的兴趣,去了解更多的相关作品,获得更多的阅读收获。

二、以方法为径,让学生学会阅读

以《草房子》课外读本为范本,我寻找适合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方法,在导读课和交流课中,教授学生行之有效又适用其他读本的阅读方法,达到有效的阅读和阅读的有效。

1.像走路一样“走”一遍

阅读的第一步是对作品的了解和记忆,阅读最重要的目标也是要对读过的作品留有记忆,如果读过即忘,那阅读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有的学生过目不忘,并不是有多强的记忆能力,而是掌握了阅读方法,能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把零碎的片断的信息结合成整体的知识。因此,课外阅读指导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阅读,从中积累起阅读经验,用于以后的阅读活动。

我教给学生两种阅读方法,一是圈点勾画法:用不同的符号,如着重号、下划线、双下划线、曲线、圆圈等在书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二是随文批注法: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一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各种符号如同一个个路标,带领学生走进文字的丛林,感受阅读的美妙。批注随感又如同学生阅读之后留下的串串脚印,记录下阅读的收获。

2.像电影一样“想”一遍

好的作品能唤起人的想象,想象能够补足作品的意义空间。根据小学生善于想象、喜欢幻想的心理特点,我让学生借助图片等形象展开想象,并把想到的內容说出来。如,《草房子》的阅读中,我出示尺子、生姜、帽子、做操、汇演等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回顾与陆鹤有关的故事。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说:“图片上的尺子让我想到,班里同学出于对秃头的好奇,付出了一把尺子的代价,和陆鹤换来了一次摸头的机会。”有的说:“图片上的生姜让我想起,陆鹤的父亲为了让儿子长出浓密的头发,持续49天的时间用生姜为他擦头,可最终还是没能取得成功。”有的说:“看到做操这幅图,我仿佛看到了陆鹤在学校参加会操时故意捣乱的情形,他让油麻地小学失去了获得第一名的机会。”学生把这些故事概括成词或短语,总结人物在发生该事件时的心理活动、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巩固了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3.像地图一样“画”一遍

阅读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有思考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才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我采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地说,就是将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用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它有利于学生思维过程和知识的整体架构,同时有利于教师教学策略的优化和教学智慧的生成。

如《草房子》的阅读中,先清晰地呈现陆鹤这一人物的主要事件和人物特点,提出画“思维导图”的要求,相机通过板演形式绘制出一幅完整的单线思维导图,并告诉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五个要点:1.将纸张横向摆放;2.用彩色铅笔书写;3.分支上写上词组;4.多使用图画、符号等形式;5.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应从中心开始呈放射状伸展旁枝。

通过有效的指导,学生对思维导图绘制的方法有了直观的理解和感受,再请学生分组来绘制桑桑、细马、纸月和杜小康的成长足迹就水到渠成了。随后,上台交流展示,学生不仅能对其他主要人物的成长经历有清晰的了解,更能熟练掌握阅读新方法,阅读的内驱力也自然形成。

三、以活动为媒,让学生享受阅读

小学生生性好动,他们的学习具有活动的特点。其实,他们的活动就是一种学习。把课外阅读活动的要素提炼出来,组织富有特色的读书活动,让课外阅读富有情趣,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1.多彩读书交流

我围绕《草房子》这一课外读本,在班内组织开展美文朗诵会、阅读分享会、电影作品赏析会、优秀文学作品推荐会、课本剧表演、思维导图设计大赛等。在活动过程中,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运用知识拓展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交流阅读心得体会,阅读的方法得到交流,阅读的氛围得到营造。如在“读书分享会”的活动中,大家分享读书的收获:

梁欣可说:“生活中,困难无处不在。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所得到的和拥有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逆境中学会坚强,迎难而上,这样才会成长。”

殷荻洋说:“《草房子》中小主人公们的故事让我懂得,人应该敢于追求、勇于进取、有情有义、乐观向上。”

钱方乐说:“在读完一个章节以后,画一幅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和回味作品中的人和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思维导图让我们的阅读更轻松、更有效。”

这样的交流使读书收获得到分享,读书快乐得到传递,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重要事件”。

2.特色读书笔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与写结合起来,读产生写,写带动读,读写互助互动,有利于提高读书效率。为方便学生开展有“写”的内容的阅读,我请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读书笔记,用于摘抄好词佳句,编写阅读提纲和体会等。学生的读书笔记富有特色,有文字的,有图文结合的,还有结构图的。我还设计了一套奖励制度,只要任选一种方式摘录美句,写出感受,就能换取1颗星,集满5颗后,就有相应的奖励,颗数较多者有资格参加“班级阅读之星”的评比。这样的活动,使得学生读兴大增,他们自动地发起了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读书竞赛,推动了课外阅读的开展。

3.个性读书小报

书的内容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呈现,“读书小报”就是呈现方式之一。学生在动手制作小报的过程中,对读物内容进行选择、改编、重组,进行“二次阅读”的再创造,阅读成为活动着的快乐的过程。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草房子》的精彩文字和读书心得体会等,出一期“读书小报”,里面有“作者链接”“美文精粹”“阅读心得”等栏目。展出读书小报,并组织全班学生参观、评比。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显神通,有许多精美的作品出现,也充分展示了学生才能。一位同学在“阅读心得”栏目里这样写道:“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也在跟随细马经历着我们都不曾有过的经历,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我看到了他经历挫折、磨难,看到了他与厄运抗争,看到了他身上所展现的人性之美——遇到挫折,不轻言放弃,勇于战胜困难的可贵品质。”展出活动中,大家争相阅读。个性化的读书小报不仅是读书的交流,也是创造才能的展示,学生走进“大阅读”,看到大世界,收获着成长的精彩。

我深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选择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非是一次两次的读书活动所能奏效的,关键还在于平时及时的跟踪检查和指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在课外阅读这条道路上继续迈开研究的步伐,定會收获远行的成功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大岩俊之.实用性阅读指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47-48.

[2]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杨丽铭.课内泛读指导课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234.

[4]孟凡华.如何让阅读更高效[J].文教资料,2011(30):70-71.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浅探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点燃课外阅读的火焰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