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微课程的“点”“线”“面”

2018-12-19 11:07范萍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兴趣点课程游戏化微课程

范萍

【摘要】微课程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这个大背景下,以寻找孩子的一个兴趣点切入,以“微”入手,以“微”入戏,从而拉近孩子与真实生活的距离。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活动中要不断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利用游戏活动把兴趣点连成线,用多种形式的游戏在一日活动中贯穿起来,从而开展短小灵活的游戏式的微课程活动。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微课程;兴趣点

在教学教育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微课程在各学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幼儿园也不甘落后,紧追其后,加入到微课程的使用大军中来。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我园紧跟微课程教学教育理念,在专家的引领下,开始尝试微课程开发,以及微课程的游戏模式设计。具体实践与探索如下。

一、找“点”

我园微课程游戏模式的开发是在游戏化这个大背景下,以孩子的一个兴趣点为切口,以“微”入手,以“微”入戏,从而拉近孩子与真实生活的距离。

比如曹老师与孩子散步时发现了蜗牛,孩子们对田螺姑娘比蜗牛熟悉,就好奇地问:“这是小田螺姑娘吗?”从而生成了“蜗牛”课程,通过故事、游戏、体验活动,孩子们发现了千奇百怪的动物房子。王老师与孩子在种植游戏中,根据孩子提出的“泥巴可以做什么?”生成了“泥巴”课程,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开垦了一块泥地,通过捏泥、玩泥、晒泥、种植,孩子们探索到了泥土与动植物的初步的关系。王老师看到孩子玩沙时捡沙子里的小贝壳,生成了“小贝壳”课程,通过玩一玩、贴一贴、画一画、捡一捡贝壳等活动让孩子初步了解贝壳的种类、名称,也懂得要保护河水与海洋的清洁。小二班户外游戏时,小朋友玩毛毛虫爬行游戏时,有的孩子半蹲着爬,有孩子站着爬,于是孩子对毛毛虫究竟怎样爬发生了疑问。时节正好是春天,幼儿园有种植区,老师带领他们去种植区寻找毛毛虫,没有找到毛毛虫,却看到了几只蝴蝶,有孩子指着蝴蝶说:我找到毛毛虫了,毛毛虫长大了就变成蝴蝶了,其他孩子不相信。老师抓住了“毛毛虫与蝴蝶”这个兴趣点生成了微课程系列“毛毛虫与蝴蝶”。大二班孩子带来了一把小小的稻草扫帚,孩子们抢着用这把小扫把扫东西,王老师以一把小扫帚为兴趣点,生成了“找找稻草制品—稻草创意秀—搓绳比赛—跳绳比赛—亲子拔河赛”等等,孩子与家长玩稻草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处在学龄期的孩子,寻找孩子的一个兴趣点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又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一天中孩子有许多感兴趣的事情,要筛选幼儿的兴趣点,找到是什么事情能发挥孩子的可持续的热情,特别是同伴间发生意见分歧时,孩子们常会通过各种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老师就要抓住这个契机,引领孩子自发地探索,自发地学习,自发地游戏。

二、连“线”

微课程体现的是孩子自主性的学习,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利用游戏活动把兴趣点连成线,用多种形式将一日活动贯穿起来,从而开展短小灵活的游戏式的微课程活动。

比如小二班的微课程“毛毛蟲与蝴蝶”,起先孩子们对毛毛虫“爬”发生了兴趣,爬着爬着就对 “找” 毛毛虫有了兴趣,幼儿园没有找到毛毛虫,老师发动家长带着孩子去户外、去大自然寻找毛毛虫,果然星期一孩子带来了找到毛毛虫时留下的照片。在活动过程中孩子对毛毛虫长大了变蝴蝶感到不可思议,老师就用微视频播放了毛毛虫变成蝴蝶的经过。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毛毛虫的故事。孩子们对蝴蝶飞产生了兴趣,老师就利用蝴蝶飞与孩子玩蝴蝶等创编成游戏,最后让孩子喜欢上了蝴蝶的形状与色彩,主动与家长去野外寻找不一样的蝴蝶等等。又如陆老师的昆山地方特色课“青团子”,孩子们围绕着青团子开始了“青之行”活动:——家长与孩子找青草,找青草可是一个技术活,家长们与孩子在找青草的过程中闹了不少笑话;——孩子“捣”青水,孩子们带来各种工具,把收集起来的青草“捣”成青水;——“包”青团创意秀,孩子们把青团随意团压,设计成各种形状的青团作品;——“蒸”青团,孩子们与老师做好青团子,观察阿姨怎样把青团“蒸”熟——“尝”青团,这是孩子最开心的事情,终于可以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了,虽然这些青团子在成人的眼中大的大、小的小、咧嘴的咧嘴。

微课程能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自然资源、社区资源,真正实现社会即课堂。微课程充分地利用一日活动的时间,真正地实现一日活动即活动。微课程以孩子的兴趣点为切口,开展一系列短小灵活的游戏式活动,涉及的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活动人数都是自由的、灵活的、机动的,是老师由一条看不见的线,把一个个兴趣点穿成串,最大限度地寓教于乐,使得孩子的身心得到满足与愉悦。

三、绘“面”

微课程是构架预设的课程,主要以游戏的形式预设初步的框架,在孩子的自主学习与游戏中生成活动,从而充实到框架中,构建课程。我园在微课程的实践中悄然发生变化,呈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

1.家长层面上的改变

“陪伴孩子不是以前的简单地看护孩子,现在是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观察一起发现,和孩子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了。”有家长如是说。微课程为家长们创造了大量陪伴游戏的机会。如中一班开展的贝壳活动,有的家长主动带孩子去菜场,一起看贝壳,与老板交谈贝壳的名称,然后与孩子一起收集各种贝壳;有的家长带孩子去海洋馆看贝壳类的展览;有的家长与孩子到幼儿园来,一起玩亲子贝壳游戏以及做贝壳创意画。微课程实施以来,不但促进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还更多地让家长了解了我们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与微课程的理念。家长在陪伴孩子游戏的时候,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新的体验,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更新。

2.孩子层面上的改变

微课程的开展是在追随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中架构的课程,孩子在活动中随着兴趣点的转移与延伸,生成一系列的微游戏课程,这些课程更能激发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如曹老师的微课程“蜗牛”,在活动中,起先曹老师设计了“蜗牛的朋友”,让孩子分辨是蜗牛还是螺丝以及田螺姑娘,孩子觉得不够,想更多地了解蜗牛的秘密,于是孩子们与家长捉来蜗牛送到幼儿园饲养,饲养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问题,生成了一系列的微课程:孩子不知道蜗牛吃什么,尝试用各种食物去喂蜗牛,生成“蜗牛的食物”——观察中发现找不到蜗牛的眼睛,就产生了探索活动“眼睛”,没有眼睛怎么办?眼睛有什么用处?——观察中发现蜗牛的房子在背上,其他动物的房子在哪里?生成“这是谁的房子”——大家都说蜗牛爬得慢,蜗牛一个小时能爬多少呢?孩子们大家都想试试,于是“爬行比赛”开始了——大家喜欢玩毛毛虫爬的游戏,现在大家想玩蜗牛爬的游戏,于是体游“蜗牛爬”开始了。孩子们在活动中处在主人翁的地位,自主性得到了空前的满足,活动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3.教师层面上的改变

刚开使用始微课程的时候,我园的教师们都经历了“无从下手→得心应手、懵懵懂懂→心知肚明” 的全新蜕变过程。在微课程的游戏模式的实施中,老师们刚开始的时候不知所措,设计出来的微课程活动的模式与主题活动相类似,我园通过组织老师学习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外出观摩微课程活动以及观摩活动后相互交流,使得老师的观念得到了改变与更新,设计理念得到了提高,大家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微课程。微课程虽然入手很“微”,但它具备的灵活机动、短小自由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同时,微课程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让教师了解怎样能调动孩子的兴趣,怎样让孩子自发地学习与活动,从而提升了我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兴趣点课程游戏化微课程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兴趣:玩球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