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表达范式

2019-01-07 08:55唐远华
重庆行政 2019年6期
关键词:感性范式育人

唐远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1]讲好中国故事对外可展示中国形象,对内可凝聚人心,坚定信念信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样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财富,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沁润力,可形成“终生受用”的感染力,可培育“察秋毫而知天下”的洞察力。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若能把握好表达范式,可更好释放中国故事能量,进一步提升教育。

一、感性范式:大学生语言表达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的感性表达将思想政治教育熔铸于故事之中,以故事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故事的内在思想触及学生灵魂,育人效应伴随着故事讲述自然发生。这种柔性方式可消除长期以来单一说教、灌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的排斥反应。这是中国故事感性表达特有的能量决定的。

一是中国故事感性范式表达能生成“三力”。第一,吸引力。中国故事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产生,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是中国故事的主要人物,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不懈努力奋斗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改变中国历史和中国命运的直观表达,与理论语言相比,故事语言具直接陈述性、生动性、鲜活性特征,更具吸引力。第二,感染力。中国故事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生成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与理论的逻辑生成相比,中国故事的自然生成更直接具体,这种朴实自然的存在更能打动人心。第三,渗透力。西方对他国意识形态施加影响既有理论级输出,又有故事级渗透,从影响效果看,后者比前者效用更强,因此西方在推销其影视文化产品时不遗余力,西方文化输出在赚取丰厚经济回报的同时还能以故事蕴含的价值观念占领其文化产品消费者的思想阵地,由此可见故事对思想的渗透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无法将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并完美呈现,文化市场被西方产品肆意充斥,中国的价值观念难以对青年学生产生应有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若能深度发掘中国故事蕴含的价值元素、价值观念,能让学生在讲述、欣赏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是中国故事感性表达范式能形成立体式育人效应。第一,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形成时空融合的立体效应。中国故事感性表达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中国故事,并在小组内讲述阐发中国故事,将课堂从课上延伸至课下,影响持续至45分钟之后,学生在分组收集、讲述之后,推举优秀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在课堂上演绎中国故事,实现课下与课上的有机融合。第二,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导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融合的立体效应。中国故事的感性范式表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给学生布置任务,并进行过程跟踪,动态了解学生收集中国故事的进程,督促学生为课堂发言做好充分准备,让发言者的中国故事演绎既感染自己,又感染同学,让学生从受教育者变为教育者,实现主客体的转化与融合,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第三,个体表达与团队表达相结合,形成感染力的立体效应。中国故事的感性范式表达需要学生以团队方式推进,学生分组探讨选择什么故事、如何呈现故事、谁能更好演绎故事,让每个学生在团队中排练演绎中国故事,选择中国故事的最佳演绎者,团队演绎过程既是学生自我表达自我感染过程又是团队表达团队感染过程。第四,抽象表达与直观表达相结合,形成立体式呈现效应。中国故事的感性表达既可以用语言讲述,也可用情景剧、音乐剧、录制视频、抖音等表演方式,以多元方式呈现中国故事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深度挖掘中国故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第五,学生表达与教师表达相结合,形成表达主体融合的立体效应。中国故事感性表达范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品味、感悟,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对学生表达进行适当解释和补充,增进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但教师表达仍停留于故事本身,在师生共同表达下,充分释放故事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得出水到渠成的结论。

中国故事感性表达范式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尊重,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故事的生动感染性得到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师全过程育人职责得到体现。

二、理性范式:马克思主义语言表达中国故事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理性范式表达从根本上说是守正,同时在表达方式上又有所创新,是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理性范式的特征:穿透性。这是指中国故事的理性阐述具有由表及里的纵横层面剖析效应,使故事的育人价值得到放大,刺激学生情感产生物理反应,情感撞击效应得到增强。探照性,是指理性阐释中国故事必须聚焦其涵养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让这些价值和意义释放光芒,映射入学生内心,产生化学反应。既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又从情节中产生思想升华,从情感上的物理反应上升到思想上的化学反应。啟智性,是指通过理性阐释剖析故事蕴含的道理,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升华。学生走出故事情节,发现故事情节蕴含深层次价值,并以这些价值为基础形成观照现实的理念,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从情感撞击到思想撞击的再次升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并能以此阐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范式的具体方法:将学生设置为旁观者带入场景。比如:面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人民奋勇抗争类的故事。将学生设计为外部旁观者,让学生思考作为当时的他国公民甚至是入侵国公民会如何看待当时的中国?在学生对此思考并陈述观点之后,情景设置立即反转,将学生带入历史现实。作为中国人,如果生长在那个时代,会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命运?如何与命运抗争?中国的出路在哪里?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从故事中寻找答案,从所学理论中寻找思路。将学生的思考引导到马克思主义结论上,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另一类将学生设置为故事的主人公置身于故事发生的时代。比如,让学生将自己设想为当时小岗村村长,面对村民吃不饱、穿不暖,当年又粮食歉收,会怎么办?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随后讲解当时农村经济的经营制度。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当地的地方领导人,面对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会有何思量?最后,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国家层面的领导人面对农民的改革会怎么办?学生发表己见之后,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感受到改革路探索之艰难,懂得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坚定道路自信和自觉。以马克思主义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情景设置至关重要,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故事背景下的问题,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提高学生的理论感悟能力和认同度,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理性范式的实质:中国故事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表达。解决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认知的表象化、片面化、娱乐化倾向。让学生感知中国故事的知识含量、价值理性和实践意义,深刻理解故事意蕴。

三、感性+理性范式:专业语言表达中国故事

在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意见中,党和政府特别强调“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3]并要求“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国故事可充当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介质,可发挥媒介和桥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

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国情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任何专业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发展的大局,有国家发展形势和需求的深厚背景。任何专业教育都离不开本专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也离不开本专业发展渊源的挖掘,这既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又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专业教育中若能将这些问题以专业术语讲清楚,让学生理解专业开办的初心和使命,又能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将感性表达与理性表达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国家情怀、专业情怀和使命意识。

另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专业育人与德育育人的耦合。又红又专是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立德树人,高校必须将专业育人与德育育人相结合。讲好中国故事,将本专业、本行业的标兵如何办好本专业、发展好本行业的奋斗圆梦故事讲清楚,有助于学生意识到学好专业不仅需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培育学生的钻研精神、大局全局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

以专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重要形式,是课程思政的可行方式。在实践中可从如下环节入手:第一个环节收集关于本专业中国故事的经典素材;第二个环节将这些素材融入到相关知识点讲述,素材的感性表达可提高生动性,结合专业分析素材的理性表达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吸收中提高专业综合认知,感知自身的责任;第三个环节总结经验,将素材与知识融合的成功案例用于下一轮教学,还可在精心打造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应用。

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生表达,思想政治课教师表达,专业教师表达,最终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形成全员育人效应,从根本上解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问题。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重大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维并进改革路径研究与实践——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181009);2019重庆市教委思政专项项目:“中国故事融入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研究”(19SKSZ058);2019重庆科技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故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研究与实践”(201966)。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3: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01.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01.

作  者:重庆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感性范式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