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路径研究

2019-01-07 08:55王勇
重庆行政 2019年6期
关键词:精细化街道主体

王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就这一问题多次强调,社会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社會治理精细化的提出,标志着党和政府对我国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即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进而转向社会治理精细化。这一深化对新时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社会治理转型:从粗放式社会管理到精细化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这“三个转变”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模式的基本方向。

(一)从“官本位”理念向“民本位”理念的转变

中国的“官本位”文化还一定程度存在。在社会管理时,行政主体往往考虑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比较多,经常性的会忽视普通公众的合理诉求,更谈不上激发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新时期我们要实现精细化治理的目标,“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治理理念,将‘人的需求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的体验作为检验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唯一标准,以柔性的服务深入人心,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1]

(二)从一元治理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的转变

由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向当下的“社会治理精细化”,关键是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多元共治社会体系的形成。由于处于绝对优势的一元治理主体,往往会采取简单、强制的行政命令式手段实行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造成的结果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反而没有收到预期的治理效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公众埋怨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而‘多元共治要求政府、社会、市场在法治框架内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形成共同治理。”[2]政府并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并不会大包大揽,而是积极引导和发挥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作用,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协同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三)从滞后低效的治理手段向科学高效的治理手段转变

从方式和手段上看,社会管理时期强调的是政府主要依靠科层制的行政审批、行政命令式等单一的方式。而随着先进的治理工具和技术的出现,特别是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于需要治理问题的把握,弄清楚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在什么地方普遍存在,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借助于专业化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对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定位,有效避免和遏制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实现社会治理工作的科学化和高效化。”[3]

二、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基本特征

(一)治理主体更多元

从主体结构来看,基层政府不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媒体等都会成为重要的主体成员,在不同领域和不同范围内,以不同的方式协同参与,共同解决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统揽全局和指挥引领的作用。实现从“党政包揽、社会活力不足”的单一社会治理格局向“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治理格局转型。这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治理资源更整合

“打破部门界限和条块分割,实现社会治理资源特别是执法资源的集约化配置、系统化整合,致力于覆盖治理盲点和真空,杜绝治理交叉与推诿。”[4]通过大数据对基层社会治理资源投向进行动态分析,改变原来盲目性、重复性的建设,实现辖区内各个党政系统、街道社区之间“无缝隙”衔接,推动社会资源之间“大整合”,形成上下打通信息化、内外打通扁平化、条块打通一体化的模式。

(三)治理责任更明晰

“加强规范性、标准化管理和考核,构建更为科学合理、权责分明、界限清晰的社会治理责任体系,从而推动社会治理责任从‘边界模糊向‘边界清晰转型”。[5]

(四)治理结果更精准

依托“互联网+”,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提升政府科学决策和防范重大风险的能力。并针对服务对象差异化的需求,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切实增强公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网格化信息平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资源联动化

1.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指挥平台。按照“集中资源、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的原则,规范建设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依托民政、人力社保、安监、综治、司法、信访、流动人口、禁毒、警务等相关部门入驻或联动工作,综合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便民服务、党群服务、平安建设等社会治理工作,使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成为在党工委、办事处组织领导下,直接面向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组织各方统筹履行社会治理的综合工作平台。利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实现网格问题发现、处置和反馈的精准高效。按照“上报、分流、反馈、核查、考核、归档”全闭环过程化管理,促使网格问题流转程序缩短,处置效率提高,从而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零距离、管理全覆盖、社会齐参与”的精细化管理效果。

2.开发具有移动智能的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网格化管理的统一信息工作平台,打造一个以手机APP为前端,PC端为后台,集成基层数据、事件处理、走访日志、基层党建、通知公告、统计分析、效能考核等相关模块组成的信息系统。如,网格长可以通过手机APP对发生的事件和问题进行拍照、录视频,并按事件类别将有关信息发往村(社区)、街道;也可以接受村(社区)和街道的信息指令,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街道职能部门可以通过手机端和PC端,进行问题的处置和反馈,最终实现网上网下的共享和联动。[6]

(二)厘清主体边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服务高效化

1.理顺条块关系,规定条块职责。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的原则,确立乡镇(街道)在属地管理中的基础地位、统筹职能和保障作用。对责任主体明确的执法管理问题,由相关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处置,乡镇(街道)负责配合和监督;对部门职责交叉、需多部门协同解决的管理难点问题,全面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但乡镇(街道)不取代执法主体;对公共服务类事务,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政策、明确工作要求和业务培训,由乡镇(街道)负责落实。

2.推进权责一致,赋予与基层职能相匹配的权力。应适当赋予乡镇(街道)规划参与权,职能部门在制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社区建设规划时要征求乡镇(街道)意见;赋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对辖区内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等区域性、综合性工作,由乡镇(街道)对相关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进行统筹协调;还应赋予乡镇(街道)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参与权。

(三)加强人才支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人才专业化

1.通过分类管理,培养骨干力量。以“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为方向,面向社会选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者专业化和职业化。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和规范化,构建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良性互动机制。研究出台社会工作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的相关政策。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增设社会治理相关课程,加强对乡镇(街道)、村(社区)主要干部教育培训,采取交流、挂职、上派等形式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2.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岗位“含金量”。拓宽基层社会治理队伍的来源渠道,形成结构合理、来源广泛、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通过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增强职业荣誉感。要根据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对已连续满几届任期或年限达到一定时间的,考虑其事业编制退休待遇。

(四)强化制度保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建设系统化

1.强化人才培养机制。要制定关于“互联网+”社会治理精细化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长远计划,既要保护和发挥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又要扩大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逐步构建起专业人才培养体制,对基层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第三方相关信息工作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培训,最终构建起高水平、智能化的情报社会团队和志愿者团队。

2.强化融资协调机制。落实“互联网+”社会治理精细化,建构基层智慧社区需要大量的资金,传统的财政支持模式尚无法完全满足当前建设的资金需求。为此,基层政府必须想方设法丰富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广泛吸纳辖区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社会资本等积极投入建设资金,同时也要积极争取省级和国家专项基金的大力支持。

3.强化多元参与机制。在“互联网+”社会精细治理的背景下,政府不再是公共管理的唯一主体,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应当是达成平等协商、良性互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的理想状态,基层政府应该依托网格化治理平台,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市场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大力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致力于借由互联网实现社区善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杨雅厦.以全新维度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N].光明日报,2016-01-04(11).

[3]周晓丽.论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逻辑及其实现[J].理論月刊,2016(9).

[4]陆志孟,于立平.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目标导向与路径分析[J].领导科学,2014(5).

[5]中共诸暨市委政法委调研组.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构建“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7(3).

[6]燕继荣主编.走向协同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宁波探索[M].人民出版社,2017年.

作  者: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区情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精细化街道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热闹的街道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热闹的街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如何打造精细化立法产品
街道等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