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产业发展背景下中职学校的人力支撑问题及对策

2019-01-07 08:55谭仕荣
重庆行政 2019年6期
关键词:区县中职人才

谭仕荣

坚持以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中职学校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就业是最大的产业。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探究和分析中职学校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展开研讨。

一、中职学校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的基本情况

(一)中职教育健康发展

近年来,重庆市坚持把中職教育作为扩大就业和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布局,创新培养模式,激发办学活力,推动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共有中职学校183所,其中国家级重点50所,市级重点37所;国家级示范30所,市级示范(含培育学校)34所;中职在校生39.7万人,教职工2.3万人。

(二)培养模式持续改进

截至2018年末,试点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3+4”分段人才培养的中职学校有17所、专业点35个,衔接本科院校9所、专业点26个,注册1118人;试点中职对接高职“五年制”人才一体化培养的中职学校有15所、专业点36个,衔接高职院校10所、专业点30个,注册人数3467人;试点高职专科与本科院校贯通“3+2”分段培养的高职院校有17所,招生2000余人。

(三)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近些年,重庆市通过发布专业申报引导指南,撤销一批就业率低的红牌专业,改造“动力不足”的黄牌专业,培育和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中职学校专业结构。目前,中职学校有18个专业大类,152个专业,1354个专业点,建成117个重点专业,立项25个紧缺骨干专业和30个高水平骨干专业,专业对接当地支柱产业率逐年提高,基本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的覆盖。

(四)产教融合深入推进

近年来,重庆市中职学校努力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构建优势互补、校企协同、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促进产教融合。截至2018年底,成立职教集团39个(含高职),技工学校牵头的区域性技工联盟和行业技工教育联盟3个,建设职教园区16个,遴选市级示范性职教集团10个,立项建设中职教育共享实训基地4个,初步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格局。

二、中职学校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重庆市中职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普高热”“升学率”观念,对中职教育发展意识淡薄、对就业服务认识不到位,以及与地方产业发展衔接机制欠缺、信息不畅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和产业发展不相匹配,导致中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脱节。

(一)中职学校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

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市中职学校无论是在师资配备上,还是在实训实作设施设备的建设上,前几年重点集中在会计、电子电器、计算机和数控技术运用、美发与形象设计、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与产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而且尚未形成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究其原由:一是专业设置没对接好新兴产业。近年来,各区县在新兴产业集群及特色旅游、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发展较快,但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研,校企双方缺乏供求信息有效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各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与转型升级的产业衔接不紧密、发展不匹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二是师资建设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各中职学校师资薄弱,“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比不到40%,专业课师资和高技能专任教师不足,企业急需的高新技术特色专业及实训实作指导教师奇缺,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三是办学场地满足不了急需专业建设需求。目前,政府投入中职教育有限,多数中职学校“先天不足,后天又缺乏营养”,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与国家标准差距较大。若新增与地方新兴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无论是教室、学生宿舍,还是实训实作场地,都存在较大问题。

(二)人才培养结构与三大产业错位

中职学校与企业在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就业方向等方面沟通、合作不够,所培养的人才结构及比重与地方产业不协调,存在明显错位,导致就业不顺畅。一是第三产业人才培养比重较大。当前,中职学校以汽车运用与维修、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等服务类专业居多,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不大。二是第二产业人才培养比重较小。多数区县第二产业GDP占总产值比重过半,但中职学校开设的与第二产业相对应的深加工专业比重不到三分之一。三是未培养第一产业人才。多数区县第一产业GDP占总产值比重虽然在10%以下,但中职学校与第一产业相对应的农业种植、养殖以及农业机械操作等相关专业均未开设。

(三)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不一致

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本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技能人才的供给与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协调,用工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招聘难。随着重庆市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科技密集型转型,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目前多数区县没有高等院校,当地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初、中级工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现 “有事无人能做”的窘境。二是一线技工缺口大。各中职学校忽略就业导向作用,难以做到“工学结合”,培养的学生属于中低层次普工,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经过一定专业培训的一线操作工和熟练技工。三是人才外流比例高。中职学校毕业生都希望到工作条件较好、工作待遇较高的企业工作,而地方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更愿意使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本地就业的热情,导致多数区县中职毕业生到外地就业的超过70%,在当地企业新招进的中职毕业生工作一年后流失率也超过30%。

三、中职学校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的对策建议

职业教育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类型。我们要打破传统人才认定模式,摒弃“重学历层次、轻能力素质,重理论水平、轻实践技能”的错误人才观,切实发挥中职教育就业导向作用,注重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实现校企合一、厂校一体,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一)完善制度机制,确保中职教育与地方产业无缝对接

一是建立中职教育聯席会议制度。联席会召集人由各区县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担任,区(县)教委、人社局、财政局、经信委、招商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等相关单位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负责统筹协调当地中职教育工作,研究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任务,审核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规划;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新战略、新业态、新模式,及时引导中职学校匹配新专业,审核中职学校专业调整及招生计划,确保中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同步、同行、同频。

二是完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针对校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市级相关部门可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定期发布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区县人社局也要健全地方产业发展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把当地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作为人力资源需求监测主要单位,坚持动态、全面地统计产业发展中长期以及近期人力资源需求数量、需求类型,制定产业发展人力资源需求远期规划、年度规划、年中员工补充计划,并报经联席会审核后发布到中职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教委、人社局等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及计划,及早指导中职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招聘专业教师、配置实训实作设备等,以解决中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岗位需求结构相吻合问题。

三是建立特殊人才进中职学校的绿色通道。目前,多数区县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企业能工巧匠进不来、留不住。各区(县)政府要建立特殊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能工巧匠、工艺大师以及企业技术人员、业务能手等到中职学校任专兼职教师。同时,把重点企业建设成“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立校企人才互派制度,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锻炼。

(二)延伸人才培养,推进中职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发展

一是探索“引校入企”改革。目前,多数区县的中职学校每年只能招收2000多名学生,而扩建又受限制。可探索“引校入企”改革,鼓励当地工业园区企业将闲置厂房改建成教室、实训实作场地和学生生活用房,试办“厂中校”,以此扩大中职教育办学规模。各工业园区将来在厂房规划建设时,可尝试“标准厂房+中职教育”模式,将企业人才需求融入教学实训,实现“产教融合,校企一体”。还要支持职业院校与规模以上骨干企业共同组建中职教育集团(联盟),出台管理办法,加强校企合作规范运行管理。

二是支持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按照重庆市中职教育招生政策,支持和鼓励区县中职学校联合市内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举办“3+2”中高职教育班,学生5年后可取得大专学历,并积极争取高职院校和重庆电大在区县办分校或二级学院,多为地方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还要加大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对口贯通“3+4”、“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3+2”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力度。

三是借助市内外高校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高端人才。针对多数区县无高校、高端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可用“借梯登塔、借脑生智”模式,与市内外高校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积极邀请市内外高校组织学生到地方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鼓励和支持地方企业与高校签订人才培养订单,为当地新兴产业及特色产业发展定向培养高端人才。

(三)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中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一是优化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应立足于产业发展设置专业。要本着“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原则,根据当地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去库存、强发展、补短板”,做大紧缺专业,做优特色专业,增设急需专业,重组老旧落后专业,并通过联席会议与地方代表性企业和重点企业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做到专业按需而设,内容按需而教,订单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是调整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各中职学校要坚持优先满足本地人力资源需求,促进劳动力就近就业。特别要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在加强烹调、家政、电子等第三产业培训的同时,强化焊工、电工、服饰纺织、工艺品加工、农机操作、种植养殖等一二产业的技能培训,尤其要注重支持产业集群和特色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专项技能培训,对口培养企业急需的产业工人。

三是积极尝试人才培养模式。各中职学校的教学培训方式要按需而定,培训内容要按需而教,努力使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培训内容符合地方产业和企业一线需求。可尝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即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实现“校中厂”、“厂中校”,教育培训和生产一线“零距离对接”;可尝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培养和定岗培训,构建“招工招生一体化、校企联合培养”的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还可尝试培训与创业复合培养模式,即给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开展创业“孵化”, 帮助其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促使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联合创业。

参考文献:

[1]方健华.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晏青苹. 职业教育促进湘西州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6.

[3]刘炜杰. 从单一走向多元: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路径[D].华东师范大学,2017.

作  者: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党校正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区县中职人才
人才云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立足区县抓创建 着力创新促提高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