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酉阳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探析

2019-01-07 08:55陈真
重庆行政 2019年6期
关键词:酉阳产业化农产品

陈真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的一种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着力产业这一关键,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乡村振兴是加快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内在要求,是“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对农业农村发展将形成长期的、持续的、全面的政策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形成农业产业联合体,还可以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真正做好了乡村的产业发展,乡村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才有保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及表现形式就是农业产业化,可以说没有农业产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好“三农”问题,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二、酉阳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酉阳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幅员面积5173平方公里,人口86万,其中农业人口70.35万,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10万亩左右,是重庆市最大的农业县。近年来,酉阳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狠抓农业产业发展并取得了成效。2018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8.18亿元、增加值29.94亿元,农产品商品化率达62.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9元。

(一)产业结构逐趋完善

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全力打造“6+N+1”产业体系。“6”即:优质稻、山羊、中药材、青花椒、蔬菜、茶叶,“N”即:中峰、荞麦、油茶、冷水鱼、麻旺鸭等特色优势产业,“1”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前,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5.14万亩,建成青花椒、中药材、油茶、茶叶、蔬菜等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地120万亩,有機农产品核心生产基地1万亩,绿色和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万亩,发展稻鱼(虾蟹泥鳅鸭)高产综合种养基地7个。

(二)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县累计注册农业企业1122个,其中市级龙头企业25个、县级龙头企业113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34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市级示范社22家、县级示范社38家;发展家庭农场162个,其中市级示范农场11个、县级示范农场19个;发展种养大户10457户。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8个,乡镇电商服务中心39个,村级电商服务站233个,电商企业300余家。

(三)品牌建设成效明显

围绕产业发展要求与实际,着力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获“三品一标”认证99个(2018年新获2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8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农产品10个、地理标志11个、名牌农产品2个。积极创建酉阳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同时积极推广县级农产品进入重庆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平台,目前已有12家企业的14个产品入驻,其中3家企业的产品获得“巴味渝珍”品牌授权。农产品商品化率达62.3%。

三、酉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积极因素

一是生态优势突出。酉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乌江、沅江两大水系流经地,年平均气温14.9℃,年积温在5200~580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296毫米,是全国首个“中国气候旅游县”国家气候标志,是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中国著名原生态旅游胜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酉阳现有耕地157.75万亩、林地453.23万亩、草地61.68万亩、养殖水面8.08万亩、其他农用地31.82万亩;树种资源丰富,植物种类多,盛产杜仲、白术、玄参、五倍子、青蒿、金银花、天麻等中药材1216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1.5%;县内河流水质良好,全部达到功能区要求,阿蓬江酉阳段荣获“重庆十大最美河流”。在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广大消费者对绿色生态有机产品、特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生态优势即可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二是政策优势明显。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工作,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加大了对乡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投入力度。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再次精准定位重庆发展,要求重庆发挥“三个作用”,这些都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近年来,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部署,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和配套措施,同时也作出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等重要部署,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渝怀高铁黔江至酉阳至秀山段即将开工,酉彭高速、酉永高速纳入全市交通三年行动计划,一大批“四好农村路”项目将陆续启动建设,长期制约地方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得到有力破解。

(二)制约因素

一是地理因素。酉阳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重庆市幅员面积最大的区县,点多面广,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域内沟壑纵横,喀斯特漏斗式地貌特征明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较多,耕地质量较差,致使农作物种植效益较低,有机肥还田、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因远离大中城市的边远山区,大城市辐射带动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市场半径大,交易费用高。同时,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欠账较大,一些区域季节性缺水、资源型缺水问题也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是人为因素。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人。农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受传统小农意识影响,部分群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和“恨人窮”的意识仍然存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内生动力不足。比如,部分贫困户出于不信任等原因,宁愿不要一年几千元的补贴也不愿意申请小额信贷,宁愿将土地撂荒也不愿意流转给第三方。再者,从目前的农村实际情况来看,青壮年劳动力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而在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4560”的中老年人,农业从业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劳动技能与素质,都未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一些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推拖绕、中梗阻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用好用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重点做好以农村公路为主动脉的通村通组路和产业路的扩面延伸硬化,突出产业路、打通断头路、完善循环路,有效解决制约乡村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围绕“6+N+1”优势特色产业,实施标准化规范化农业基地建设,比如在种植业方面可以重点建设花田、涂市、南腰界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后坪—清泉万亩荞麦基地,渝东南现代农业示范园、毛坝—木叶高山蔬菜基地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实现农村自然村组4G网络和光纤网络全覆盖,提高农村通讯网络质量。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用水效率与灌溉面积,提升农田的防涝防旱能力。

(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突出涉农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加入到农业产业创业大军,鼓励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人才动力。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创建培育一批示范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农村宅基地复垦、退耕还林发展经果林、土地流转经营签订三方协议和因村发展特色增收项目的“3+X”项目结构模式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做大做强。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激励政策引导优质师资到基层,向农民群众讲解普及农业生产管理的知识与技术,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三)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紧扣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布局适宜产业,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板溪医药食品工业园和小坝全民创业园为重点,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态农产品开发,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形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和实力运营平台,大力推广订单农业,推进农商对接、农超对接、网上购销,突出农特系列产品。围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使之发展为乡村振兴的新兴支柱产业。

(四)突出科技支撑驱动作用

充分发挥重庆畜科院酉阳分院、重庆药物种植研究所酉阳分所、重庆荞麦创新团队酉阳综合试验站、甘溪和信青花椒产业园等在畜牧、中药材、荞麦、蔬菜、青花椒等产业上的科研推广示范带动作用。主动邀请市级扶贫科技特派员到酉指导,安排县级扶贫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服务,加大农民“田间学校”、讲习所建设。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绿色植保防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程。引进推广适宜山地生产的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不断提高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积极推进大数据智能化运用,健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五)强化农业质量安全监管

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提升农产品质量。深入开展绿剑护农、种子执法、农资市场打假、放心农资下乡等行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管理信息档案,严厉查处打击假冒农资。全面落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抽检和产地环境、污染状况的监测力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突出农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流通监管,加大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市场抽查督查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率,提升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满意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六)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加大现有农业品牌整合打造力度,狠抓农业类商标申报和“三品一标”创建工作,重点培植区域公共农业品牌和产业龙头,突出区域特色和乡土情怀。强化正向激励与政策引领,调动域内各级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农业类市场主体争创区域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强化农业品牌营销与推广,充分利用农博会、茶博会等展示展销会以及重庆和周边区县的节赛活动等机会进行宣传推介。强化互联网思维与运用,发挥抖音、快手、火山等新兴媒体自媒体优势,加大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可视化宣传力度,打造网红产品。

基金项目: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2018年度校(院)级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酉阳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QDX2018B-136)。

参考文献:

[1]柴晶霞.延安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2019(11).

[2]胡彭鹏,姜启军.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7(4).

作  者:中共重庆市酉阳自治县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酉阳产业化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绿色高质高效典型案例专题——酉阳篇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酉阳杂俎》中游仙故事的传承与变异
系统产业化之路
酉阳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