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肾综合征”

2019-01-09 01:56
保健医苑 2018年6期
关键词:肾衰心衰肾功能

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心肾综合征”的概念,目的是提醒人们,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既伤心又伤肾,心病与肾病可相互影响,心病肾病间可形成恶性循环,对健康危害很大。因此对心、肾功能同时受损,即“心肾综合征”,应给予关注。

在健康人,心和肾是一对紧密相关、互相支持依赖的好伙伴

一方面,健康的心脏为肾脏提供充足的血液供给。成年人双肾的重量约为300克,仅占体重的0.5%。而心脏却把全部排血量的25%送给肾脏,这为肾脏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健康的肾脏能很好地完成以下任务:排除代谢废物、维持恰当的体液容量、使体液中的电解质浓度与体液的酸碱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分泌升压及促进造血的物质等。显然,肾脏为心脏和整个机体营造了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若没有一个这样的环境,组织及细胞是无法生活和工作的,人也无法生存。譬如说,心脏的功能是向动脉中排血以维持正常的血压,保证机体对血液的需求。完成此任务的前提是必须有适当的血容量,而保持合理的血容量正是由肾脏负责的。又如,肾脏将钾、钠、镁、钙等电解质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而这正是心脏进行电活动和随后的收缩排血活动的根本保证。正因如此,才有“心肾不分家”的说法。

在病理情况下,心肾却会相互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高血压是人们最熟悉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的高血压会损伤心脏。其原因是动脉内的高压使心脏的排血阻力加大、负担过重。久而久之,逐渐发生心肌肥厚、心腔扩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此外,高血压还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引起心肌缺血、坏死和心力衰竭。无论是何种原因的心衰,心脏的排血量均会减少。这将使全身尤其是肾脏的血流量显著下降。因而造成肾缺血、肾瘀血、肾功受损以及肾排盐、排水减少。心衰患者的少尿、气短、水肿等症状就与此有关。为了治疗心衰,经常使用利尿剂促进排尿,其原理就在于此。

长期的高血压也会损伤肾脏,表现为肾小动脉硬化、肾大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肾缺血、肾损伤、肾功能减退,最终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即尿毒症。

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肾衰,均会由于肾排盐、排水障碍及分泌升压物质而使血压显著升高,发生所谓的“肾性高血压”。与常见的高血压相比,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常困难得多。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再加上肾病引起的贫血、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患者的心脏逐渐肥厚、扩张、功能衰竭,发展成为所谓的“尿毒症性心肌病”。与此同时,冠心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这也会导致心衰。衰竭的心脏会使灌注肾脏的血流进一步减少,从而又加重了肾脏的损伤。大多数肾衰竭患者最后都死于并存的心血管疾病。

许多危险因素既伤心又伤肾

众所周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高龄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症及由此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实,这些危险因素也是造成肾损害的重要原因。在美国,糖尿病肾病是导致慢性肾衰的首位原因,高血压和肾血管病居第二位。在我国的慢性肾衰病因中,虽仍以慢性肾炎占首位,但近年来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性肾病所占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分别占第二位和第三位。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多,由此引起的肾衰比例也会继续加大。高脂血症、吸烟、肥胖是冠状动脉也是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高龄则是心功能和肾功能日益减退的不可抗拒的因素。由于心、肾有许多共同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心、肾损害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在老年人中常见到心、肾功能同时受损。据研究显示,30%~60%的慢性心衰患者同时患有慢性肾功能损害。

心、肾功能不全同时并存,使患者的预后显著恶化

美国对100万名医疗保险者的研究表明,慢性心、肾衰竭共存时,患者的死亡率和血液透析率分别增加50%和100%。另一项对10000多名男性退伍军人进行的为期13年的观察表明,在肾衰竭需要透析治疗的患者中,有一半人于透析开始后的两年内发生心肌梗死,并且有很高的死亡率。

心、肾同时受损也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譬如说,重症感染可使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衰症状急性加重,患者非常痛苦,表现有呼吸困难、喘咳不止、水肿、腹胀等,原因是体内的盐和水过多,利尿是必需的选择。但感染和心衰加重会使已受损的肾功能进一步减退,而对利尿剂更加不敏感。为求满意的利尿效果常需用大剂量利尿剂或联合使用多种利尿剂,甚至还要再联用其他药物。再如,某些原因,如误用药物可使慢性肾损害者发生急性肾衰,表现为少尿或无尿。由此而引起的水、盐蓄积又会诱发已有功能不全的心脏发生急性衰竭。这时,不得不将血液透析作为主要的治疗选择。这不仅会给患者增加痛苦与风险,还会增加经济负担。又如,常遇到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又患有冠心病而需做造影检查。此时医生最担心的就是造影药物会使患者的肾功能恶化,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保护心肾,维护健康

欲想保心护肾,首要的还是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合理、均衡的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众所周知,这是防治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的首选措施,当然也是防治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重要措施。不仅如此,健康生活方式同样也是防治脑血管病、某些肺病、某些肿瘤的重要措施。因此,可以说实行健康生活方式,具有“举一拖五”的效果。

其次,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疾病的患者,应认真治疗,做到血压、血脂、血糖达标,目的是减少对心、肾的损害。

其三,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已患有心血管疾病者,要警惕肾脏的损害。不少人在体检时放弃尿常规检查,嫌不方便。殊不知,尿中出现蛋白是肾损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认为,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只查尿常规还不够,而应定期查尿中的微量白蛋白,以期更早地发现肾损害。并且已证明,尿微量白蛋白增多也提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加大。

其四,中老年人应定期检查肾功能。有人认为查血肌酐不就是查肾功能吗?此话不错。但应知道:血肌酐是一个不够敏感的指标,当肾功能损失一半以上时血肌酐才会超过正常参考值。老年人还可因肌酐生成减少,即使已有相当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肌酐也可能升不上去。故必要时应做更准确些的检查,如肾小球滤过率等。

猜你喜欢
肾衰心衰肾功能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优质护理对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的改善评价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肾衰宁胶囊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ate分析
Wnt/β-catenin通路在肾衰康灌肠液抑制HK-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
肾衰合剂对大鼠肾盂高灌注压损伤的保护作用
海昆肾喜胶囊联合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42例疗效观察
急诊输尿管镜解除梗阻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