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绿色循环发展路径探索与实践浅析

2019-01-10 02:13
中国工程咨询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全省绿色

浙江是人口密度高、环境容量小、经济总量大、资源自给率低的资源小省和经济大省,从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建设两美浙江到建设全域大花园,探索出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推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浙江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三位,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产出率位居全国前列。

一、在循环型产业和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下功夫,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绿色经济体系

(一)持续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支撑绿色循环产业体系

节能环保产业是浙江八大万亿产业之一,全省致力于将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美丽浙江的绿色产业、美好生活的民生产业和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节能环保产业实力持续壮大,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17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出9102亿元,同比增长16.2%。节能环保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领域加快发展,同比分别增长57.6%、33.0%、21.7%。优势行业和产品市场影响继续扩大,高效节能照明产品产能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环保产品生产规模位列全国第二,环保服务业产值位列全国第四。环境监测、大型电除尘、垃圾焚烧、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效节能照明、脱硫除尘、海水淡化等技术装备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二)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部署和示范试点,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集群

针对浙江区域经济以块状经济为主且传统产业亟须转型升级的特点,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截至2017年,全省已有68个省级以上园区(开发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争创六批共11个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开展五批共40个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高质量推进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在污水集中处理回用、废气和固废处理等第三方治理方面探索出一批成功模式,在再制造、废旧纺织品利用等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方面研发出系列实用技术,在资源产出率等统计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等方面探究出新方法。以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开发区以龙盛集团、闰土股份、国邦药业等企业为龙头,突破了染料行业、喹诺酮医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自主研发连续硝化、催化加氢、废稀硫酸资源化、余热利用等分散染料清洁生产集成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染料行业发展的废硫酸梯级利用及资源化,革除硫酸钙渣等技术难题,实现企业内部副产物、有机溶剂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效益最大化,吨染料滤饼硫酸用量降低15%以上,减少废水COD产生量83%,减排废水90%以上、固废99%以上。

(三)率先创建国内首个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

浙江获批创建首个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2017年全省能源清洁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力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通过“电能替代” “煤改气”等推进煤炭减量替代,2017年浙江煤炭消费总量低于2012年水平。全力实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专项行动,8台共409万千瓦大型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已全部完成。全力实施高污染燃料五炉淘汰改造专项行动,累计淘汰燃煤锅炉45276台,完成98.7%,其中禁燃区完成100%。全省累计并网家庭屋顶光伏15.8万户、装机容量890兆瓦,均居全国第一。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378座,新建公用分散充电桩6930个,全省主要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全力推进能源领域改革和示范创新,积极推进区域能评改革,加快推进用能权交易,支持温州、台州、宁波、秀洲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和龙游、景宁、温岭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二、在城乡废物循环利用和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方面下功夫,探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型社会体系

(一)加快推动城镇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利用,形成城镇社会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全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初见成效,生活垃圾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2017年全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总量日均6.8万吨,较2016年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加快提升,2017年全省新增生活垃圾处置能力1.23万吨/日,基本形成焚烧、填埋、水泥窑协同处置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处置体系,争做“固废不出县、危废不出市”的先进省份。创新和深化“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虎哥回收”模式、“家宝兔回收”模式和“村口智能回收箱”模式被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评为“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典型案例”。以台州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为例,基地是规模最大国家“城市矿产”之一,2017年基地回收利用各类废旧资源约180万吨,为台州汽车摩托车及配件、机电、家电、电线电缆、卫浴及阀门、缝制设备、塑料制品和永康五金、乐清低压电器等产业提供了大量再生资源,形成动静脉产业链融合发展产业集群典范。

(二)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村垃圾污水循环利用,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助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农业园+旅游点”综合体。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全面启动“十百千万”推进等六大行动,建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达标验收+有效监管”、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保险联动+集中处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集中回收+环保处置”、秸秆利用与禁烧“激励利用+责任监管”等长效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三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圆满收官,完成治理村近2.1万个,518万户农户的生活污水实现截污纳管,基本实现全省规划保留村有效治理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已有11475个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达到分类处理标准,占建制村总数的41%。

(三)规划布局绿色循环发展基础设施集成平台,实现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和集约共享

全面启动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宁波、台州、衢州、金华、浦江等一批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集中布局生活垃圾和工业固废处置设施,推动固体废弃物规模化、集约化、协同化处置,建设新型城市功能区。新能源微电网有效解决区域性生产生活用电,在工业园区、边远海岛等用电紧张地区,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网络、新能源微电网建设,解决区域性生产生活用电。海水淡化利用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规模占全国22%,以市政供水为目的和与电厂配套的各占产能一半左右,舟山市、洞头鹿西岛、杭州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是国家首批海水淡化试点城市、海岛和产业基地。

三、在绿色循环发展制度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统筹协调方面下功夫,持续完善顺推和倒逼相结合的绿色循环发展制度体系

(一)科学设计绿色发展指标和指数体系,全面落实生态文明评价考核机制

加快形成绿色循环发展引导倒逼机制,全省全面实施《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采取年度评价和五年考核相结合方式,五年考核重在约束,年度评价重在引导,考核结果作为各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依据。全面实施市县绿色发展评价制度,加快《浙江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等有效落地,大力开展全省市县绿色发展年度评价工作。2016年浙江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3位,杭州、金华、丽水位居全省设区市前3位,滨江区、浦江县、西湖区位居全省县(市、区)前3位。(见专栏1-1)

专栏1-1 市县绿色发展评价水平

增长质量指数居全国第3位。从全省分区域看,滨江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定海区、江北区、鹿城区、吴兴区、义乌市、慈溪市列全省增长质量指数前10位。

环境治理指数居全国第4位。从全省区域看,浦江县、新昌县、磐安县、安吉县、上虞市、永康市、金东区、象山县、桐庐县、长兴县列全省环境治理指数前10位。

资源利用指数居全国第5位。从全省区域看,拱墅区、上城区、柯城区、建德市、普陀区、吴兴区、鹿城区、江北区、婺城区、瓯海区资源利用指数列全省前10位。

绿色生活指数居全国第5位。从全省区域看,柯桥区、萧山区、安吉县、越城区、西湖区、滨江区、镇海区、拱墅区、北仑区、江北区绿色生活指数列全省前10位。

环境质量指数居全国第12位。从全省区域看,青田县、云和县、仙居县、庆元县、洞头区、永嘉县、文成县、缙云县、浦江县、景宁县环境质量指数列全省前10位。

生态保护指数居全国第16位。从全省区域看,庆元县、磐安县、龙泉市、淳安县、景宁县、开化县、临安区、云和县、缙云县、松阳县生态保护指数列全省前10位。

(二)探索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大力创新绿色循环发展投融资机制

浙江是全国较早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省份,湖州市、衢州市获批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近年来全省在绿色金融领域做了大量有益探索,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绿色信贷、证券、债券、期货、保险等都有积极探索,绿色信贷在全省各项贷款中占比超过9%。湖州通过地方财政支持、创新投融资体制等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全市绿色信贷余额占全部信贷余额比重达到24.5%,高于全国10多个百分点。衢州积极开展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对接世界银行绿色产业基金支持区域绿色项目建设,创新金融产品、绿色直融模式、绿色基金模式、绿色保险模式、企业上市模式等“五大发展模式”。

(三)积极鼓励基层探索绿色制度设计,突破形成地方特色绿色循环发展机制

湖州编制完成全国首份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组织开展6个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试点;湖州发布了全国首个市级地方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湖州市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完成林权统一登记工作。杭州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公共财政制度,积极探索新安江流域黄山和杭州间生态补偿和生态共保机制;杭州成为首个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城市,为浙江甚至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提供宝贵经验。丽水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实行“三大指数”分类考核机制,探索制订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办法;丽水积极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标杆和“诗画浙江”鲜活样板。

四、在绿色循环技术和发展模式创新推广方面下功夫,全面推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绿色循环发展创新体系

(一)发力创新绿色循环关键性技术,推广应用绿色循环产品装备

聚力加强绿色循环相关技术的攻关和应用,在燃煤电厂烟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置、工业有机废气处理、农用机械和汽车尾气控制、污染监测与预警技术等方面组织重点技术攻关,实施典型工业园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造纸废水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印染节水与废水治理关键适用技术研究及示范、新一代生活垃圾高效热处置技术装备与工程示范等一批绿色循环发展领域示范项目。2017年浙江大学、浙江省能源集团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加快能源科技创新驱动,能源技术创新和装备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5兆瓦海上风电样机投入试验运行,自主研发的TP439换热管成功打破国外垄断,逐步推进核电汽水分离再热器国产化,3.4兆瓦林东模块化潮流能发电项目下海试运行,装机规模全球最大。(见专栏1-2)

专栏1-2 绿色循环技术创新典型案例

典型工业园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针对目前制革业产生的含铬皮屑难处理的问题,重点开发制革含铬皮屑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推广价值的制革含铬皮屑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核心技术。印染节水与废水治理关键适用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研发出纺织印染节水新技术或新工艺,相比传统技术,处理成本低,实现节水90%以上,纺织品技术指标符合相关国家和国际标准,中水回用率提高到60%以上。

造纸废水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针对大中型造纸厂废水排放量大、回用率较低、处理成本高、生产设备运行状态效率低等问题。开展造纸废水高效厌氧处理及沼气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开发、高效除钙技术及装备开发、深度处理及分质多级回用技术、纤维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突破废水处理回用、生物质能回收利用、固废资源再生利用等技术瓶颈,形成造纸废水资源化利用集成技术体系,白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综合废水回用率在70%以上,废水纤维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努力践行绿色生活消费方式,总结复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经验

积极推进绿色交通和绿色出行,日益完善普通公交、地铁、BRT快速公交、公共自行车、水上巴士“五位一体”城市公交体系,率先成为全国公共自行车覆盖所有县(市、区)的省份,全省主要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切实加强全省旅游饭店绿色管理,全省星级饭店基本采用空调变频设备和技术、LED节能灯等降耗设备或技术,逐步探索与试行太阳能发电、热能回收等技术与设备。深化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筑发展水平和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覆盖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土地划拨(出让)、设计、节能评估和审查、图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监管制度。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和模式,杭州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工作在投融资、收费付费定价、财政税收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成效显著。

(三)鼓励引导绿色循环发展企业“走出去”,全方位深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国际交流合作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节能环保产品加快“走出去”,支持省内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到海外投资,增强境外资源就地转化加工能力。以全兴精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再生手拉手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再制造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快节能环保装备和再制造产品“走出去”步伐。加强循环经济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承办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向“一带一路”国家广泛宣传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发展经验模式。大力开展气候变化南北合作,丽水等地市与瑞士发展署、德国GIZ等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绿色低碳领域开展广泛交流合作。

猜你喜欢
全省绿色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环保
我省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贵州多措并举加速提升全省旅游消费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