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9-01-18 06:13
微创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椎间隙椎管椎弓

史 锐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新乡市 453000)

胸腰椎骨折是指外力挫伤引起的胸腰椎骨折连续性损伤现象,属于常见的脊柱损伤类型,在青壮年和老年群体中易发生,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由于胸腰椎骨折往往伴随神经功能损伤现象,所以需要通过提高固定技术的方式来改善预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方式,但存在术后矫正角度丢失、并发症多、固定失效率高等。随着伤椎置钉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提供新的内固定术选择。本研究对比后路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纳入标准:①单阶段胸腰椎出现爆裂性骨折,双侧或单侧椎弓根处于完整状态;②骨折至就诊时间在3周内;③胸腰椎受伤分级≥4级,符合手术指证。排除标准:①不能耐受手术;②凝血功能异常;③严重创伤所致休克的患者。按单双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患13例,年龄(37.2±5.3)岁;交通事故伤25例,高空坠落伤10例,意外摔伤5例;研究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6.8±5.2)岁;交通事故伤24例,高空坠落伤9例,意外摔伤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伤椎置钉术治疗:全身麻醉,选择俯卧位,先进行体位复位,利用X线对椎体复位情况进行确认,在骨折椎后正中作一纵行长约15~35 mm手术切口,将椎板及关节突充分暴露出来,以术前CT结果先固定伤椎相对完整一侧的椎弓根,对于存在神经压迫的患者实施椎板减压,暴露椎管的内侧壁以及椎弓根的上下缘,置入螺钉,拧紧固定好伤椎与尾侧正常椎位置的椎弓根螺钉和连杆,支点以中间螺钉为主,向前推伤椎对后凸畸形进行纠正,将椎弓根系统锁紧后对安装横连接,促使自体髂骨、已切除的椎板植骨进行融合,于X线透视下对椎弓根位置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进行观察。

对照组采用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全身麻醉后选择俯卧位,进行体位复位,利用X线对椎体复位进行确认,在骨折椎后正中作一纵行长约15~35 mm手术切口,将椎板及关节突充分暴露出来,患者椎弓根区域放置一枚定位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设计其固定方式,在患者的骨折椎体上下相邻椎体上进行钻孔,将4枚椎弓根螺钉予以固定,通过探针对其置入效果进行探查,经由术中X线机判定效果。脊柱正中水平线及下关节面正中垂线交点、关节面外缘垂线与脊柱正中水平线交点,分别为腰椎螺钉进入点。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3 d、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管面积改善指数及骨折矫正率,比较两组患者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记录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变化。椎管面积改善指数:手术前后椎管面积所占正常比值的差;骨折矫正率:伤椎高度所长正常比值;丢失率:最后一次随访椎前缘高度丢失值与正常高度之间的比;内固定失效:内固定物折断、弯曲及松动。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2.1 Cobb角及椎管面积改善指数比较 术后3 d两组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椎管面积改善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Cobb角与椎管面积改善指数变化 (x±s)

2.2 骨折矫正率、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骨折矫正率均高于对照组,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均低于对照组 (均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矫正率、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的差异

2.3 椎间隙高度比较 末次随访时,两组内固定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伤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内固定相邻下位椎间隙高度、伤椎相邻下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椎间隙高度 (x±s,mm)

3 讨 论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随着近年来交通、建筑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胸腰椎骨折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发现,胸腰椎骨折患者受伤脊椎一侧的椎弓根和中板处于完整状态,通过在伤椎正常部位旋入椎弓根螺钉的方式,即可达到固定骨折位的治疗效果,并且此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较好[2-3]。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主要通过融合、固定伤椎和相邻的上、下位的椎体,利用纵向撑开力促使压缩椎体快速恢复至正常高度,以获得矫正效果,但此固定方式具有局限性,仅对伤椎周围具有完整的椎体自身韧带和纤维环患者适用,如果不满足这项要求,则治疗效果不理想,会因撑开角度不适宜而增加内固定失败率[4]。除此之外,还可能在悬挂效应以及平行四边形稳定性较差的影响下,相邻椎体间隙会逐渐缩小致使伤椎后移,形成节段性后突畸形。作为间接固定方式,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难以直接对伤椎本身施以应力,容易出现术后螺钉断裂、松动现象,影响神经功能,故伤椎周围椎体自身纤维化、韧带不完整的患者不建议采取此种固定术进行治疗[5-6]。

胸腰椎骨折以爆裂性骨折为主,且大多数是椎后体结合位和椎弓根发生骨折,以一侧骨折为主,双侧骨折较少出现,椎体中、下部完整者占多数,通过在这一位置旋入螺钉的方式加以固定,旋入螺钉部位的骨骼因为处于相对完整的状态,可满足螺钉对支撑力的需求,增强螺钉固定性,而且松动等发生率较低,可有效预防感染等并发症[7]。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高于研究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椎管面积改善指数均低于研究组(均P<0.05);研究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骨折矫正率均高于对照组,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伤椎置钉术可显著提高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固定效果,减小对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安全可行。

猜你喜欢
椎间隙椎管椎弓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