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驿道碑碣钩沉

2019-01-20 20:41温小牛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驿路清水县六盘山

温小牛

(清水县作家协会,甘肃 清水 741400)

碑碣是历史的化石,是地域的文化名片。清水历代碑碣是关陇文化的重要载体。清水县位于六盘山西南之余脉的关山西麓,有关山村为证。关山,横亘于渭河之北陇县、清水、张家川三县交界,山高岭峻,道路难行,自古就有咽喉要道秦陇钥锁之称。历史上,关山有陇山、陇坂、陇坻、陇首、陇头之别称。因其山名,在陕西则有陇州,在甘肃则有陇西、陇城、陇右、陇上,等等。黄帝既号轩辕,必已有车,有车必有车道。彼时关陇一带交通道路如何,未作考证。《诗经·秦风·车邻》这样记载了关陇一带的情况:“有车邻邻,有马白颠”。可见秦人先祖就用白额马驾着“邻邻”带响的大车行走于关陇大道。《前汉书·武帝纪》说:“元鼎五年(前112年)行幸雍,祠五畴,遂逾陇。”[1]卷六,174据传说在经过今清水县秦亭镇盘龙村时,发生了震雷惊驾的事。汉武帝下令在其地筑关,这是关山驿道在清水段设置的最早关卡。从《诗经》和《汉书》记载的情况看,最早在周人与秦人交往过程中,在秦人东迁的较长时期内,关陇驿路已成为一条略显发达而又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汉代张衡在《西京赋》中写到“陇坻之隘,隔阂华戎”,[2]4这是准确的。东汉建武八年(32年),赤眉义军攻入陇(清水县境),被地方军阀隗器派遣将领杨广(清水人)击退。其后“得陇望蜀”的隗器割据天水。[3]卷七、卷十二史料记载,光武帝亲征隗器时在陇山曾派大将来歙伐木开道,隗器将伐木塞道,双方争夺道路甚为激烈。[3]卷七可见,此时的关山驿路一带可谓林木茂盛,已少有周秦时代的宽绰了。驿路成了崎岖陡峭的羊肠小道。南北朝重视关山地利的情况,清水县志书碑刻记下了印痕。北魏为拒刘宋,在关山脚下移民百户,称百家站。又设清水郡南和县,与今清水县城不足百里。

一些诗文中描述了人们翻越关山驿路的艰难和心情。《三秦记》说:“陇坻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越。”足以表明山高路难,行走费时。张衡“四愁诗”之三写道:“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北朝乐府民歌《陇头流水歌辞》有“西上陇坂,羊肠九回。山高谷深,不觉脚酸。手攀弱枝,足逾弱泥”的描述。《陇头歌辞》则更为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翻越关山的感受:“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塞不能语,舌卷入喉……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尽管高适登陇山写下了“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去未已,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2]89的诗篇,抒发思乡之感,但关山脚下的清水先民仍然为之建“三贤祠”并塑像,使之与曾在清水滞留过的张九龄、韦应物一道共受崇拜。唐大中六年(852年)于关山置安戎关,并在陇山设分水驿,[4]卷一用以传递军事情报和邮路通信。这情形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有“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关”的描写。清朝刘瑸的《陇民》则表现的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诗中描写“十载经兵后,穷愁不忍看。河山还气象,庐舍己凋残。独火云中出,孤村岭上寒。疮痍今尚痛,抚恤望恩宽”。清朝清水县白沙乡出了个人物叫郭相忠,人称郭提督。郭相忠生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武进士,历任绿营守备,喀什等营守备,戎边十八年。后任秦州、榆林等处守备,陕甘督标中营都司、固原游、贵德游击、代理永昌营副将。因功升任凉州总兵、甘州提督。咸丰十年(1860年)郭相忠奉命靖边云南,改授四川提督,次年病故军中,享年63岁。[4]卷十一咸丰帝赠振威将军、封太子少保,赐“功达汾阳”匾,把他比作郭子仪。郭相忠之于关山更是别有一番理解。他的“月映关山含惨色,风催草木起悲声”“我今复过秦关道,世路崎岖总不齐”等诗句,[4]卷十二表达了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情。将军踏着关山驿路,离开故土,征战一生,不仅自身客死异乡,就连自己的父母亲离世,也难以返回扶柩吊丧,留下了终身遗憾。《悲先慈》诗中只有如关山重重,婉转凄凄的感慨和“陇头心欲绝,陇水不堪闻”的无奈;只有“延望戎狄关,巡回复悲咤”的叹息声;也只有“陇头流水,呜声幽咽”;“念吾行役,飘然旷野”;“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登高望远,涕零双堕”;“实想锦衣庆椿萱,泪涟涟,愁绪万千。眼观慈帷空帐望,手捧凤诰何人穿。恩莫报,心痛酸,一声娘罢一声天“的征夫泪。

明清时期,西出东进,攻守陇关的战斗多次发生。明清曾在关山设长宁驿,令驿丞负责事务,受陇州管辖,成为秦陇要道在关山的重要站卡。同时,明代又在今清水城东七十里的盘龙镇设盘龙巡检司,[5]54-55在县城也设驿厩以接济长宁驿,形成了较为严密的要塞防务系统。明清及民国,凡越关山者,东必攻陇县,西必攻清水。因而,这两座坐落在关山两麓的古城则成为跨越关山的门坎。明末李自成义军西进,曾三次遣将过陇山攻清水城不得,至明亡方夺清水县。在清水县甚至出现明朝、清朝、大顺三国分别委任的知县同时执政,你争我夺的情形。[6]106-107同治九年(1871年),陕渭回民义军万余,突越关山攻清水城七日不克而返回。这种情况与清水县《重修城隍庙碑》所记载城堡相连,坚不可摧有直接关系。民国三年(1941年)四月,河南白朗率兵攻凤翔,越陇山而经清水,张川到达秦安。1949年7月,王震率兵西进,在关山激战,全歼马步芳、马鸿逵骑兵14旅,击毙两千余人,生俘副旅长马继逵等千人,打开了进军大西北的门户。

关山,不仅是战略要塞,而且是汉唐丝绸之路,宋元明清商贸孔道。东罗马拜占廷福卡斯金币、宣和通宝、政和通宝、大朝通宝,这些稀世少有的金、银币就出土于关山驿路,它足以证明这条商路一直没有中止。时至民国,清水县许多脚户结伴而行,赶着骡马,驮上当地的麻鞋等翻越关山,东进陕西、南下四川。返回时驮回食盐、布匹、茶叶、纸张。据说,当年为了躲避被中道拉差,往往要避开大路走小路,走弯路。有时遭遇土匪的抢劫,也只能舍财保命。有了几桩受到抢劫的事,便有了“关山沟里的土匪,要钱不要命”和“三十晚上算一帐、人在本钱在”的行语。可见,脚户行在关山是吃苦不赚钱的营生。白沙镇自明、清至民国几百年间有户杨姓富商,所开辟的商道东出关中,北至陕北,南下川蜀,一路行走都有自家的客栈。就是这样的人家,也免不了遭受商旅的灾难。曾有一次被土匪杀了十二名掌柜,这些遇难者的墓碑至今寂然躺在桑园子的荒草丛中。关山驿路尽管经历过风霜雷电的洗礼,也留下了不少行路者的足迹和泪水,但人们依然在不停地开拓。1920年开始,清水县城富户闫同丰捐资金银物品,雇佣民工,白沙绅士靳丕基雇佣石匠,“历经五、六寒暑”,修通了白沙至山门镇长达30华里的关山驿路支道,初步缓解了所谓“七十二条河,三十里路脚不干”的行路之难。有关这次民间兴修关山小路的情况,民国二十五年《白沙至山门修路碑文》作了详细记载。下面,主要谈谈与关陇驿道相关三通碑所透露出的一些文化信息。

一、1843年《重修关山驿路之碑》

清水县《重修关山驿路之碑》[6]106-107是道光二十三年重修关山驿路时捐银情况的记载。该碑高140厘米、宽71厘米,青石质,两面均有文字。该碑文以书法审美学观之,亦有价值。该碑法大欧、颜公,而多以方笔见长。观其运笔,丰厚凝重,横竖硕肥,提按利爽,点画呼应;结体外放内收,取势略奇,给人以劲悍利落而又不失沉键之感。如“山、驿、路、之”诸字富于变化,极有特色。正面中为大楷重修关山驿路之碑,右为大清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三月,右为重修驿路组织者陕西凤翔府、陇州官员名录,以及董事人、督工人,碑刻书丹、刊石人名。反面小楷刻字,自上而下十列,每列四十左右,共计约四百多官员、地方、商号、店铺名称及其捐银数目。官员有知陕西凤翔府知府事豫泰,知陇州知州事世藻,陇州学正受采,陇州学训导程春泰,长宁风经制外委蒋福,署关山营汛千总王礼,陇城守营汛把总何大保,知陇州同事某林,陇州吏目周国华,陇州儒学生员杨绍裔,监生李永锡,贡生晋毓元、田茂,增生曹拜善,廪生曹士璋。知秦州事邵煜,右堂黄某、某某,通判刘锡廷,知秦安事唐某某、右堂陈名超,知清水事邓春煦、右堂张永烈,知礼县事彭矞云、右堂巩绂,知徽县事赵某、署徽县事郭某、右堂朱炽昌,知两当事姜某、右堂李维镛。官职不明者有成州朱宝林,把总袁镛,凤州府,岷州。总领称号有,秦州绅士商民,凤州绅土商民,陇州绅士商民,从九品贡生,盐务局,各布行、各衣行、纸红舖、九当商、麻店。地方及乡约有,长宁驿某某长、长宁驿乡约王序补、某某堡乡约李彦勋、某安堡乡约张世太、某某堡乡约王进元、某某堡乡约李万春、某某堡乡约马郎、某宁关乡约张自某,咸某关、官脚官,南峡沟,三营里,某户里,关安郡,某某仓,某成仓,南堡子,崾岭里,窑庄里,马家庄。店铺商号如新顺店、至诚店、品春店,永盛合、万盛聚,萃升泰、世隆祥、景祐德,春茂元、庆春堂、同盛永,等等约一百五六十家。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的姓名,其中如世盛公、源泉公、义和公、义和老、喻义公、文成公、兴盛老、永盛老、日升老,似为乡神耆老。捐银最多者二十两,最少者五分,总计捐银一千五百两。该碑存留了1843年重修关山驿路的相关信息。第一,主持人是豫泰。豫泰,陕西蒲城人,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学问颇高,又是一位能干事的官员。道光二十年(1840年),时任知凤翔府知事的豫泰倡导发动城乡士民120余户,募集11600余银两重建塔寺桥。塔寺桥为沟通凤翔城东、跨越塔寺河之主要交通桥梁,年久失修。豫泰所修塔寺桥处县城东关外塔寺河上,东西长39米,宽8米,高约7米。下建三孔,中孔高7米,跨径7米;两边孔各高6米,跨径5米。整个桥身均用长2米、宽厚各0.4米的条石砌成。浑然一体,坚固厚实。桥孔北一侧迎水面基部各孔之间均砌有箭头状分洪石台。桥面设计独具匠心,面分三轨。中轨约宽1.2米,高出左右两轨2分米,中间行人;左右两轨各宽3米,通行车马人车分道,桥面负荷均衡。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豫泰看到经历朝代更迭,纪念宋代著名学者张载的张子祠因战乱、匪患、自然灾害等原因而破败不堪,遂开库存、捐俸禄、动员属地大户商贾出资重修张子祠,并勒石以记其事。可惜,这位有学问,肯干事的人后来不知因何事革陕西凤翔府知府、著以七品笔帖试用。与豫泰同时代的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在其《见闻录》中叙述,当日,朝廷委派官员临时代理出缺职务就像打抢一样。我原以为只有州县官员是这样,没想到司道大员也是这样。当年,凤翔知府豫泰代理粮道半年,专门征收劣质粮食,只求农户踊跃交粮,不管仓储的好坏,并且将粮道衙门巷口的马号,卖给了布政使下面的一位小吏。我上任以后,查明此事,小吏苦苦哀求我,我也就没有追究这桩陈年旧案。[7]94-95豫泰的革职,是否与此案有关,不得而知。但从他修桥修路,崇尚乡贤的行为看,确实是一位有魄力的人。第二,重修驿路里程长。从碑文看,捐款涉及凤翔一府,陇、秦、成、凤、岷五州,秦安、清水、礼县、徽县、两当五县,说明这条驿路是从凤翔开始到陇县,经长宁驿翻关山,途经清水、秦安、秦州、礼县、徽县、两当,凤县,一路与茶马蜀道连接进了四川,另一路去了岷州。依照豫泰修塔寺桥的气魄,这条驿路也不会狭窄。第三,道光年间的社会状况。从碑文看,当时,陇、秦、成、岷四州俱为陕西风翔府所辖。在关山,长宁驿是一个由官方管理的重要驿站。沿途有些地方是以堡这种防御工事为纽带管理周边村庄的,且设有乡约之职。驿路有许多供旅客歇脚的店铺及商号。尤其是商号,种类繁杂,且与民众日常生活,出行娱乐,息息相关,具有研究价值。从这些商号及乡绅耆老的命名看,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特别是和气生财,诚信仁义的理念无处不在,也反映出关陇地区纯朴诚实,齐心协力的文化特质。

二、《清水县创建宣德堂记碑》

《清水县创建宣德堂记碑》[6]55刻立于元朝惠宗妥欢帖木儿至正元年。碑无额,左上角、右下角残损,通高110厘米,宽68厘米,淡红石质,阳阴均有文字。该碑文字体方正,笔画粗细相间,用笔起收鲜明。但骨力不及欧阳询,气韵不及褚遂良,雄浑不及颜真卿。这是清水县古碑中唯一记载官方修建招待所的碑文,也是比较少见的驿馆碑文。第一,它记载了修建驿馆宣德堂的经过。碑文说:“清水县某某某上邽之郡也,虽非朝使往来要冲之驿,其钦承王命公务之使潺潺相继,无驿馆以待之,诚为不可”,秦珠“来监是邑,下车之始,慨然谋为驿亭之置”“不劳民力,焕然一新”。中台御史周一齐处其馆,嘉其能,命名并题写”宣德堂”,有“承宣德政”,“欲新其政”之意。故而,碑文起首说:“夫郡牧之职,上应列宿,得一人则一方被福,诚古昔之格言矣”。上应列宿,有点邪乎,后半句确有道理。第二,清水县是当时关陇道路的重要驿站,所谓“钦承王命公务之使潺潺相继”,蒙元十分重视。1227年,成吉思汗西征归来,为了实现先灭西夏,再灭金国,后灭南宋,平定中原的战略目标,在相继攻占西夏河西走廊,围困西夏都城中兴府的过程中,不幸病重,屯兵六盘山。成吉思汗一边避暑养伤,一边派养子察罕谕降西夏。六月,在大帐带病接见了金国使臣,隔帘接受了西夏皇帝李晛的归降。期间,定下了借宋道先灭金,后灭宋的遗嘱。西夏投降后,成吉思汗可能已开始部署攻伐南宋之事,便到六盘山最南边的清水县视察和督战。成吉思汗从开城到清水的路线是到甘肃华亭、陕西陇县,取道清水,或者经庄浪、张家川,直接到清水县。但不幸的是,征战一生,足迹遍欧亚的一代天骄在清水县至少度过了他生命旅程中的最后8天。农历七月初五病重,十二日上午成吉思汗驾崩清水县西江。[8]121当然,也有人说是在清水县病重北返开城时,死于中途。成吉思汗去世后,三子窝阔台继位,四子拖雷监国,借宋道灭了金国,完成了成吉思汗的遗愿。从此,六盘山地区,包括关陇一带被作为蒙元经略中原的特殊军事指挥中心。1251年,拖雷长子蒙哥继位,曾“屯六盘山,控制秦陇,为伐蜀计。”[9]卷一五四,36391253年,忽必烈奉皇兄蒙哥之命征讨云南时,驻屯六盘山。次年五月又回师六盘山。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更好地控制关陇与西夏故地,封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赐魑纽金印,以京兆路为封地,驻守六盘山。次年,又加封忙哥剌为秦王,再赐兽纽金印一枚,并下诏分别修建京兆府和开城府两处安西王宫邸。忙哥剌成为“一藩二印,两府并开”,雄踞西北的特殊亲王,统辖陕、蜀、青、藏、甘、宁,以及山西、内蒙古、云南大部地区的军政大权。1258年,蒙哥征南宋进攻四川时,“由东胜渡河。夏四月,驻跸六盘山,诸郡县守令来觐。秋七月,留出卑可敦及辎重于六盘山,率兵由宝鸡攻重贵山”。[9]卷一五四,3639同时,让浑都海率两万精骑驻守六盘山。不久,出卑可敦病死六盘山。史载:“先帝征蜀,尝留大将军浑都海以骑兵四万屯驻六盘,及征南诸军尚散处秦蜀”。[10]卷七蒙哥分三路攻宋,在六盘山大营观察动向的蒙哥接到前线战报,当即留辎重于六盘山,轻装前进,由陇州入大散关,一路斩关夺城,但却被阻于巴蜀屏壁重庆钓鱼城。蒙哥战死,入川主力在大将哈剌不花带领下退回六盘山,与浑都海回合,成为蒙元最为精锐的部队。随着六盘山军事战略地位和指挥中心的确立,各地蒙古兵等源源不断地被调往宜农宜牧的六盘山地区屯田,关陇地区也成为屯田戍军,开发建设的管理中心。据有关资料记载,元代曾在开城设屯田总管府。从1278~1292年,朝廷相继遣发到六盘山地区的军士达一万五千人。元成宗即位头两年“赐安西王甲胄、枪挝、弓矢、藳鞯等十五万八千二百余事”;“自六盘山至黄河立屯田,置军万人”。[11]187至元二十五年,调巩昌兵五千人屯田六盘山,后又将延安、凤翔、京兆兵三千调至六盘山屯田,说明陇山的战略地位依然保持着。成吉思汗病逝多年后,他的臣子在清水这个“虽非朝使往来冲要之驿,其钦承王命公务之使,潺潺相继”的神秘小县兴建公立驿馆。参与树碑立传的官员有管理随军家属的“承务郎秦州成纪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有“前秦州清水县主簿兼尉靖也力不花”、“前秦州清水县主簿兼尉靖帖力不花”、“税务同监杨也先不花”等蒙古人,似乎可以看出元朝对清水县的重视程度。第三,印证了清水县的书院历史。碑文有“儒学教谕”“儒生”,说明有学校,有管理教育的官员,印证着清水县最早书院西江书院的延续。在秦安县,同年碑上有清水县人王思聪任秦安劝农事之职,也有“秦亭后进公合纳谟书丹”字样,不知是否毕业于西江书院?

三、《仪制令碑》

《仪制令碑》略矮,高89厘米,宽67厘米,系白石材质,背无文。中上立书“仪制令”三字,右书“贱避贵,少避老”,左书“轻避重,去避来”。[6]50书法上看,具有柳楷运笔点画放开,转折顿挫爽健,结构中密,四面舒张的特点,给人一种精悍利落的视角感。同类碑汉中亦有,一模一样。天水市好像再没有发现。可能是由朝廷统一颁布,规定文字制式,地方依样刻立于交通枢纽的,为宋金文物。宋金时代,关陇一带一直是西夏、金人与宋朝你争我夺的重地。战争频频,官军辎重来来往往,这就在清水县留下告示交通法则的《仪制令碑》。首先是贱避贵,集中昭示等级要求。其次是少避老,规范传统伦理道德。轻避重,去避来两条明确界定了交通规则,警示行人。把交通规则勒石树碑,既说明车马行人负重运输来来往往十分拥挤,也说明关山驿路相让困难,必须通过颁布仪制令加以规范,畅通道路,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保障行人安全。

四、《盐法分界碑》

从陕西省陇县固关镇,沿关山驿路向西翻越关山,到达著名的长宁驿,再向西到陇县与甘肃清水县接壤边界秦亭镇全庄村杈杈铺。这里也是陕西与甘肃的交界,从地名看也是旅人的歇脚之地。早先,知道路边碑,以为是陕甘交界碑。2018年,笔者再赴关山驿路考察,发现石碑刻有许多小字,字迹模糊,隐约可见为修庙捐款碑。碑有重复刊文,字大而清晰,楷书。碑上正中有“盐法分界”四字。左为“迤东行河东官盐不许越”,右为“迤西行花马池盐不许越。”由此始知,这又是一块古代盐务管理法规碑。碑文规定,从杈杈铺以东,不允许销运河东官盐;从杈杈铺以西,不允许销运花马池盐。否则,以贩运私盐论处。碑刻无年份。杈杈铺明代以前属陕西布政使司风翔府辖。在清代则为陕甘交界。这通碑刻立于关陇要道,表明关山东西,盐务管理有严格的规定。

盐,曾是历代王朝用于边费开支和民用的资源。盐法是国家对食盐征税和专卖榷禁的各种制度。

行盐地界产生于唐代。宋代以后,对越界私盐一直实行严厉的处置,以至到近代具体到某场之盐销往某县某镇,均有详尽规定。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有效控制盐行课税。另一方面也视不同区域调节食盐价格。明清盐行实行专卖制度,丰厚的利润使得势豪望族、皇商官商、富贾地主趋之若骛,尤以山西籍盐商居多。

历史上,陕甘食盐主要来源于山西运城的河东池盐和陕西定边的花马池盐。河东池盐产于中条山北麓一带四周地高,形如釜底的广大区域。唐朝柳宗元曾说:“河东盐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12]说明按唐代销界划分,陕西是河东官盐的销售区。一旦越过这个销界,就成为贩私盐,会受到惩罚的。花马池盐位于陕西定边,甘肃盐池,产量颇大。隋朝建盐川郡,唐、西夏设立盐州,明时建花马池,到民国二年设立盐池县。民国《盐池县志》记载:明时“因课盐买马而得名。”[13]264花马池为唐代盐州之地,相传盐州是唐帝国重要的养马地方,乾隆《定边县志》载了一首《花马池》诗。小序说:盐场堡北有花马大池,本西秦牧地,池产盐,前明天顺中,复以盐易马,故名之。其诗如下。

池也何名马?池开贸易通。

一泓光积雪,千里影追风。

利牧传奉伯,和戎纪魏公。

鱼盐昭画一,岁献五花月。[14]

据当地村民说,早先老人们说这块碑是爷山上的。不知什么年代被附近的村民搬到他家,结果家中灾难接连,就原搬到这里,栽了下来。由此而证实,这是一通修庙功德碑,后来有人在上面又刻了盐务法令。

关山《盐法分界碑》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甘陕地区盐务管理,探讨丝绸之路关山段商贸流通,丰富清水县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

猜你喜欢
驿路清水县六盘山
小小绿茵场,放飞学子梦——甘肃省清水县第三中学校园足球侧记
北魏古城遗址的历史渊源
驿路桃花
入村记
探析气象科技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浅析电影《驿路》中人性的隐恶
从《驿路》看向田邦子的婚恋观
蕲春县踏红亭
六盘山陕西片区脱贫攻坚有序推进
六盘山成为重要水源涵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