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常规检查中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探讨

2019-01-22 02:26姚超胡秋明
智慧健康 2019年1期
关键词:末梢血样血常规

姚超,胡秋明

(云南省西双版纳农垦医院,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0)

0 引言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医学中是最常见的化验检查方法之一,血液的主要采集途径为静脉血和末梢血,采集方法以针刺法最常见,将采集的血液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它的常见检查内容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但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影响血常规检查的因素也逐渐多起来[1]。为了更好地提升血液常规检查的效果,本文将选取参加健康体检7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临床研究,针对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报道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本院参加健康体检的76例志愿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时间严格控制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男50例,女26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47.4±5.0)岁;所有参与者的临床资料均经过严格筛选,排除各种疾病者,本次纳入均体魄健硕。

1.2 研究方法

所有参与者的血液主要为静脉血和末梢血,即选取患者无名指或中指作为末梢血采集途径,在采集前对其轻按,待至充血,在消毒处理后对采集部位进行固定,在血液采集完成后迅速拔除血针,用无菌棉球按住采血部位。静脉血采取方式:取被采血者正常坐姿,将手臂伸直后放在采血窗口上,包括穿刺部位,消毒后穿刺取血2份,将其与末梢血进行检测分析,而另一份则添加抗凝剂EDTA-K2,在常温条件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其进行检查,分别观察血液样本采集后2h、12h时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数据均以SPSS 2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方式以(±s)为主,P<0.05表示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从检测结果来看,即刻送检与2h内血样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即刻送检与12h内血样各指标对比,差异极为显著(P<0.05);整体来看,末梢血的各项指标均高于静脉血,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送检时间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s)

表1 不同送检时间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s)

注:a=即刻检测血样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即刻检测血样各指标对比有用统计学意义(P<0.05),c=与静脉血检测血样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送检时间 WBC(109/L) RBC(1012/L) Hb(g/dL) PLT(109/L)2h 7.35±1.46a 4.80±1.33a 120.2±10.5a 164.6±26.8a 12h 6.33±1.37b 5.32±0.99b 131.4±12.0b 284.2±32.4b即刻送检 7.30±1.44b 4.83±1.30b 120.3±10.4b 164.2±26.2b末梢血 7.55±1.30c 5.55±1.43c 136.5±10.3c 206.7±27.4c静脉血

3 讨论

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诊断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监测内容之一,它对了解人体血液中细胞的构成情况与异常均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而通过血常规检查还能有效地观察WBC、RBC、PLT等指标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故血常规检查是临床诊断中常见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它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2]。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掌握影响血液常规检查的各种因素,并根据其影响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提升血液常规检查的有效率,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

通过不同采血部位、不同放置时间以及不同送检时间均对血液常规检查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刘慧[4]、黄国响[5]的研究结果颇为相近。而在张俊杰[6]的研究中却发现,在血液常规检查中,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外,生理因素、仪器因素、试剂因素、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等都是影响血液常规检查的重要因素,而当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或单独作用时,均会影响血液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导致各种偏差出现。针对这种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极为必要的,当然也是提供诊断准确率与治疗有效率的重要保障。首先,在进行血液常规检查前,必须对各个环节中的医务人员做事前培训,使其完全掌握血液常规检查具体操作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继而做到监测流程的准确无误,且采血完成后应及时拔掉针头,在摇匀血液试管后及时送检,确保血液样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检测[7]。其次,把握最佳检测时间,降低检查误差,继而提升血液检查的准确度,针对检测时间对血液检测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血液样本采集条例和送检标准,并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规范操作意识,使其成为真正合格的血液检查标本,从而为后期就诊提供依据[8-9]。其三,在血液常规检查中,由于不同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自身所具备的校准品、质控品及配套试剂等存在差异,因此在诊断前,相关医务人员应根据实际需求对各种检测设备、试剂等进行检测,并做好日常及定期维护,对各种血液检查设备进行保养,必要时还可适当降低仪器固有缺点和人为操作失误率,在了解细胞的基本分布规律的情况下避免细胞分类漏检或误检[10]。

综上所述,在血液常规检查时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其应对措施也千差万别。但为了有效达到检测目的,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极必要的。

猜你喜欢
末梢血样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枫叶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探讨
静脉血样采集量的误差对凝血项检验值的影响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