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克基土司文化景观的特点及价值研究

2019-01-29 12:51王才道王春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土司文化

王才道,王春阳,孟 婷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随着中国三处土司遗址联合申遗成功,代表着中国土司文化遗产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卓克基土司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土司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嘉绒藏区土司文化遗产的代表,也是研究川西土司文化的典范。目前,在其文化景观的遗产特点与价值研究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审视卓克基的建筑特点与价值,如郝占鹏从官寨的选址、空间形态、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以及官寨和聚落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1]陈学志认为卓克基土司官寨是嘉绒藏族传统建筑风格兼容其他民族建筑技术的精华。[2]辛玉也认为卓克基土司官寨具有嘉绒藏族建筑的典型特征。[3]另一方面从文化旅游的视角分析了卓克基土司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如马廷中认为卓克基土司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歌舞文化,并概括了土司文化内涵和文化旅游价值。[4]但总体而言,缺少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对土司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特点和其他价值的概括。而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卓克基土司文化遗产还需要根据其特点与价值来具体分析,因此,对于卓克基土司文化景观的特点与价值分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卓克基土司文化景观的特点

卓克基土司文化旅游空间以卓克基土司官寨建筑及其附属建筑和内部陈列物为代表,物质文化遗存丰富,文化景观的可视性强,特点突出,其文化生境决定了其外观和内涵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一)高寒地域特征明显

马尔康卓克基地处川西北高原南端,属于高原峡谷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面海拔在2180米至5301米之间,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与高山峡谷立体气候,冬干夏湿、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8-9℃,年降水量753毫米,年均日照2000小时以上,绝对无霜期只有120天。[5]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土司物质文化遗产。从土司官寨的建设上来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功能。在官寨的选址朝向上,土司官寨坐东北朝西南,避免了来自西北寒风的入侵;在官宅的建筑材料上,采用当地特色的片石垒砌而成,墙体厚度在一米左右,能很好地减少屋内热量的丧失,抵御寒冷的气候;在官寨的构造上,除了墙体的厚度外,整个官寨都采用小窗户独特造型,四合院式的结构,都是为了抵御寒冷。从土司朝贡制度上来看,在贡品的选择上也根据卓克基地区高山峡谷盛产药材的特色,大多为鹿茸、羌活、麝香、天麻等藏药材。从土司的服饰上来看,则以嘉绒藏装为主,藏袍宽大厚实,在衣服上喜欢镶嵌动物的皮毛,戴狐皮帽子,且藏袍很好地解决了当地温差大的气候问题。从饮食上来看,当地人喜欢高热量的食物,高原寒冷地区人体的热量丧失快,为了身体能量补充的需要,当地人以糌粑、酥油茶、牦牛肉等高热量的食物为主。与非藏区土司相比,卓克基土司地处雪山深处,冬季寒冷时间偏长,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工艺、朝贡物品、服饰文化、饮食习俗,在土司文化旅游空间中造就了不同寻常的文化景观。

(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马尔康地区土司的统治从元朝时期一直延续到1952年,长达665年。元世祖征服吐蕃后,马尔康为松潘叠宕威州宣抚司所辖,定宗二年(1247),封梭磨首领十万户长,顺帝至元二年(1336),设宣政院,建立土司制,由王朝正式册封,马尔康为宣政院所辖。至元二十三年(1286),忽必烈赐予日加查完磐为梭磨宣抚司使,无印信和号纸,他在卓克基各部落酋长的邀请下,同意将自己的三子斯宕崩委派到“卓克基”任职。从此,卓克基被称为“卓克采斯宕莫宗”,斯宕崩就是卓克基土司的始祖。[6]乾隆十二年(1747),清王朝发动第一次“金川之役”,梭磨、卓克基、党坝随征大金川,乾隆十五年,授梭磨安抚司职,授卓克基、党坝长官司职。乾隆十七年,杂谷土司苍旺为扩展领土,攻打梭磨、卓克基,四川总督策楞派提督岳钟琪、松潘总兵马良桂率兵进剿,诛杀苍旺,杂谷土司废除,实行“改土归流”,改设杂谷厅,梭磨、卓克基、松岗、党坝四个土司地归其管辖,始有“四土”之称。乾隆三十八年,嘉嘎尔布目第二次随征金川有功,受到王朝“恩赏戴孔雀翎,以示优奖”。中华民国成立后,于民国二年(1913),废除理番厅,改置理番县,四土地区为理番县所管辖,民国十七年至二十四年,四土地区名义上属理番县管辖,但实际上仍由各土司、头人割据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民主改革前,马尔康地区仍然实行土司统治,直到1952年马尔康和平解放,土司制度才尘埃落定。在这665年的历史积淀中,其产生、发展、衰落过程成为卓克基历史的见证,形成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景观。

(三)民族文化元素交融

卓克基土司物质文化遗产以卓克基土司官寨建筑为代表。其所处嘉绒藏区属于康巴藏区,是卫藏与汉区之间的藏区。现存的土司官寨是卓克基第十六代土司在民国初年修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藏汉两种风格的结合。郝占鹏、辛玉、陈学志等学者也曾从建筑学的角度研究过其藏汉结合的特点,在此仅做补充。修建此官寨的土司是卓克基土司中最具影响力的土司,但他原本是瓦寺土司的继承者,修建自己的官寨也是受到瓦寺官寨的影响。瓦寺土司是离汉区最近的一个藏族土司,“瓦寺土司的官寨就是仿照汉族官衙而建的,大门前方有一高大的石砌照壁……房屋为三进瓦房,分大堂二堂内堂。”[7]卓克基土司官寨模仿瓦斯土司官寨,将藏汉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采用“蛮子门”式四合院布局。四合院是北方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象征。一般来讲“蛮子门”式的四合院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四合院中间是宽敞的庭院。蛮子门是南方人在北方经商时考虑安全问题而改造四合院的住宅门形式,他们把大门推到最外边的檐柱上,就是为防止被偷盗,而“蛮子”则是过去对南方人的一种不尊重的称呼。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大门也是采用“蛮子门”的形式位于官寨的一角,而不是与影壁对齐。影壁也是四合院的特色,有遮挡外人视线的作用,即使敞开大门,外人也看不到宅内,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土司官寨影壁上靠内是麒麟,代表吉祥,靠外一侧是猛虎下山,彰显地方首领威猛的形象。在官宅内建筑工艺上,回廊边柱及每层房楼板、梁、枋未用一钉一铆互相衔接,官寨的屋顶采用了嘉绒传统的密梁式粘泥夯筑平顶和汉式三角木行架构成的悬山式屋顶两种结构形式。官寨的整体建筑跟传统的中国官方正式建筑一样,也是采用对称的修建手法,东西对称,北楼从中间分开左右对称,中轴线从三角顶的日月同辉、经堂穿过,以此彰显土司权威。从中融入了藏汉民族精湛的建筑精华,被美国著名作家、记者索尔兹伯里赞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除此之外,在土司文化生活景观表现上也是多元融合,这里的生活用具和装饰结合了藏汉厨房的风格,如在土司厨房里安置了汉式土灶,而背水桶、酥油茶桶、橱柜是藏式风格,据说汉族厨师还在这里给索官瀛做火锅和川菜。因索观瀛受汉地文化的影响很深,所以对坐轿子的情有独钟,他曾从都江堰请了两位工匠,专为他做了一顶轿子,轿子本身融合了藏汉两种风格,而且其交通方式也是轿子与乘马交替使用。因此,卓克基土司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元素融合的特色。

(四)红色文化与土司文化的交融

红色文化元素对卓克基土司文化景观的渲染始于近现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红军长征,翻越梦笔山之后,到达卓克基地区,并在卓克基土司官寨内召开了卓克基会议,这也是红军长征期间比较重要的一次会议,红军在此停留,毛泽东等在卓克基官寨内居住一周,为卓克基打上了红色烙印,红军在此的战斗、会议行为、宣传活动、政治活动以及留下的标语等对卓克基土司及管辖地方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土司物质文化遗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土司官寨二楼完整呈现有卓克基会议旧址,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居室,已成为红色文化的展示区,使得整个土司官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在官寨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开展党性教育活动。

(五)嘉绒文化寓于土司文化之中

卓克基土司文化遗产在当下已被当作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使得祛魅现象突出。卓克基土司物质文化遗产能保存至今,除了人们的积极保护和传承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土司文化本身就源于地方文化,即卓克基土司文化源于嘉绒藏族文化。土司制度本身就要求因俗而治、因地制宜,与当地的环境相融合,形成一种适合当地发展的特殊管理方式,那么它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便根植在当地的文化传统之中,也就是说土司文化也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变异形态。卓克基土司地区属于嘉绒藏区,嘉绒文化属于原生态文化、主导文化,而随着土司制度的诞生,外来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也逐渐融合在嘉绒文化之中,土司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元素和符号,来源于嘉绒文化之中。如土司官寨的修建工艺源于嘉绒文化,官寨全部用当地的片石修砌而成,墙体厚而结实,并只在墙体上开小窗,用鲜艳的的色彩(白、蓝、红、黄、绿)装饰房屋,而土司官寨中“垒石而居”“厚墙小窗”等文化特质都源于嘉绒文化,做工精细的藏式家具更是增添了官寨的嘉绒文化氛围。在土司物质生活习俗上,可以说土司文化习俗完全是来源于嘉绒文化,如土司节日——斯古仁钦波,它是由一个宗教节日变为一个庆祝土司受封日子的节日,在节日中宗教仪式、节日符号、节日物品、节日仪式都是嘉绒文化所特有的物质表现形式,可以说是若干嘉绒文化特质组成了土司节日文化,所以总的来说,嘉绒文化寓于土司文化之中。因为在卓克基地区,土司文化来源于嘉绒文化,并且嘉绒文化属于强势文化,所以土司文化在当下逐渐处于劣势,祛魅现象突出。如在卓克基土司官寨文化旅游景区内,原本是以土司文化遗产为主,但事实上却是嘉绒文化占主导地位,就连卓克基土司官寨之中都分布有嘉绒文化展示区,相反专门对于土司文化的展览和介绍则很少,“土司官寨里装着嘉绒文化”,卓克基土司文化景观深深印上了嘉绒文化的符号。

(六)宗教文化氛围浓厚

土司宗教文化景观按照原貌恢复了土司家庙和经堂。在景观布局上,土司官寨主体的四楼及五楼的部分房间主要是宗教文化展示厅,有文经堂、红教殿、黄教殿等八个展室;官寨主体建筑的坐落与朝向与藏传佛教的中心布达拉宫保持一致,表达了在宗教信仰上的虔诚以及对西藏的向往;此外通过宗教元素的装饰,经堂内帷幔低垂,神灯长明,香烟缭绕,内墙四周绘有佛本生经的故事壁画。门口常年树立着悬挂经幡的桅杆,院内屋檐下也悬挂着经幡,房间内悬挂唐卡画像,喜欢采用佛教所借用的五原色装饰:白色代表云,蓝色代表天,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地,绿色代表水等;在宗教符号上,在房屋周围的石头上随处可见源于梵文中的六字箴言,又称六字大明陀罗尼、六字大明咒或六字真言、嘛呢咒,六字箴言是观世音菩萨心咒,此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是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声显现。除了六字真言的石刻和经幡,转经桶里也藏有类似经文,在官寨里围绕经堂设计有完整一圈的转经回廊,转一次经桶相当于念诵经文一次。整个土司官寨从建筑定位和装饰被宗教氛围所包围,形成了宗教文化氛围浓厚的文化景观。

二、卓克基土司文化景观的价值

文化遗产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其功能,同时价值的大小又随着人们对遗产功能认识程度的改变而改变。卓克基土司文化景观除了对游客的吸引外,还具有多种价值,也只有正确地认识其价值,才能更好地对卓克基土司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一)历史研究价值

卓克基土司文化遗产是历代卓克基土司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在卓克基665年的土司统治下,卓克基土司物质文化遗存丰富,包括土司官寨、碉楼建筑、牢房、服饰、饮食器具、生活用具、土司印章、土司碑刻等。可以说卓克基土司的发展史就是马尔康地区土司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再由盛转衰,其间管辖与被管辖区域几经变动,但卓克基自从元朝土司制度的确定,土司统治一直维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1952年马尔康的和平解放,土司才不复存在。所以说,卓克基土司的发展历程是最完整的土司统治的代表,经历了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初共五个时期。因为大多数土司在改土归流期间便失去了统治权限,卓克基土司维持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成为土司统治消失最晚的地方之一,完整的卓克基土司成长史使得卓克基成为了研究土司制度的重要对象之一。因为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多彩的土司物质文化,而物质文化较非物质文化而言更易于保存,在文化旅游的发展中,不论是原有还是再造的文化景观,使得土司文化更具有直观性,保存至今的土司文化景观对于土司文化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二)文化和艺术价值

土司文化景观中,母官寨主体建筑的修筑方式、布局、装饰都体现了嘉绒文化独特的审美与功能价值,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卓克基土司母官寨由石砌五层藏式民居、碉楼和土司牢房组成。在整体布局上,官寨坐西北朝东南,是一座仿汉式的四合院建筑,院内中心部分为天井,便于通风采光,在官寨西面耸立着一座与西楼连通的四角形的碉楼,它是土司和家人在危急情况时储藏珍贵物资及藏身的防御性建筑。整个碉楼高耸入云,气势逼人,也是土司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官寨因地制宜,整个建筑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因此各楼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次清晰。在建筑技艺上,采用传统技艺,整个官寨主体采用当地盛产的片石为建筑材料,采用石灰加糯米浆勾缝砌成,墙体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上窄下宽,重心向内,整个墙体承重力很强,再加上内部木质横梁的互相支撑拉合,历史上经历多次地震而未遭受严重破坏。回廊木柱和楼板是框架式结构,墙体四周开有内大外小的小窗,作用是作通风和嘹望防御使用的。除了用石木建筑材料将官寨修得高大结实外,在装饰方面,土司还通过宗教元素提升官寨的文化内涵,如四面墙体正中镶嵌着石刻彩绘的天神和地神,官寨顶楼的四角上各安置了一个木雕龙头,龙头上各系一铜质风铃,据说有镇妖、避邪之功能。卓克基土司官寨文化景观采用了汉藏结构的建筑风格以及其独特的建筑方式,后因其建筑特色被称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其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为当代建筑、艺术、藏文化等专业爱好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点。

(三)文化旅游资源价值

由于卓克基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秀美风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文化景观的观光游览功能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卓克基土司官寨旅游景区在2014年成功评为4A景区,成为马尔康地区的知名景点之一。为进一步提升土司官寨的文化旅游品质,在十三五旅游产业布局中,阿坝州正积极构建旅游“三廊三圈”,其中马尔康为构建藏羌走廊-国道317旅游走廊重要节点。在阿坝州旅游“六片区”中,马尔康卓克基地区以其浓厚的宗教文化和嘉绒文化成为两大片区的主要构成部分。一是宗教文化国际精品旅游区,打造藏文化体验和生态避暑休闲度假产业集聚区;二是嘉绒文化国际精品旅游区,以马尔康、金川为双核心,打造集文化探秘、自然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嘉绒藏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卓克基土司官寨文化旅游景区也是藏羌文化中嘉绒藏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交汇区。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原貌恢复了卓克基会议旧址、建立了红军长征纪念馆等文化景观,构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社会提供红色历史感悟、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等文化服务。成为培养地方干部、公务人员、学生等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不畏艰苦等优良品质和缅怀先烈的重要文化空间。同样,嘉绒藏族文化是地方特色文化,包括建筑、绘画、工艺、故事传说、宗教信仰、饮食等等,以此为依托发展地区特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以嘉绒藏族特色的建筑和居住、生活休闲,景区里的村落民宿接待产业和特色饮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嘉绒民宿,以嘉绒特色工艺为依据,当地建立了民间编制阁、嘉绒粮酒坊、藏茗工艺楼、唐卡绘画阁等文化产业,既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也传承了嘉绒文化。

(四)培育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重要载体

卓克基地区所在的川西地区,历来都是民族交往的重要地区,古代有“茶马互市”的茶马古道相连,东起梭磨马塘,西至松岗腾古甲萨,马尔康境内全长约70公里。东与理县古道相接,西、南经卓克基、党坝可通金川、雅安,往北经脚木足、沙尔宗、龙尔甲可达阿坝、红原等草地诸县。在近代马尔康地区的鸦片、药材贸易也繁荣一时,向北可抵达甘肃等西北地区,向东经成都,转重庆到达武汉等中东部地区。在这里,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相互交往,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卓克基土司主体景观——官寨为例,土司官寨正如前文所言,采用了四合院式的建筑风格,藏汉结合,还包括一些羌族建筑的文化元素,如“碉楼”“垒石而居”等都是藏羌两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学习的结果。土司功德碑则来源于外来经商的汉族商人,卓克基土司在近代鼓励通商,保护来往经过的各族商旅,特意为索观瀛土司树立“西□保障”功德碑,所以土司官寨和功德碑是各民族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的最好见证。此外,嘉绒藏区是一个宗教信仰氛围极其浓厚的区域,也是苯教与藏传佛教共同的文化生境,除了有土生土长的苯波教外,藏传佛教在藏区有众多的派别,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宁玛派、格鲁派、噶举派、噶当派、萨迦派,不同的教派有不同教义和代表寺院,各教派曾经也有过宗教斗争。在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四楼及五楼中,部分房间为宗教文化展示厅,在正中大经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黄教、苯教等教派的经堂和佛像,不同教派共居一室,展现了各教派和谐相处的画面。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力倡导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卓克基土司主体文化景观是一个代表了各民族相互交融、宗教和谐发展的重要宣传和教育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是培育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重要载体。

三、结语

卓克基土司文化景观的特点及价值离不开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就卓克基而言,当地主要以嘉绒藏族为主,嘉绒藏文化是当地的主导文化,所以具有很强的嘉绒藏族特性。此外,嘉绒藏区是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区域,也是藏文化圈、羌文化圈与汉文化圈的交界地带,这种特殊的区域导致卓克基土司文化景观具有民族交融、多元文化、高原山地特色等特征。土司物质文化景观的价值是根据其特点而形成,如历史悠久使其具有历史价值,民族融合之地便形成有利于培育民族团结的阵地,高原山地特色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等。因此,在对卓克基土司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其文化景观的特点与价值为其提供了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土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谁远谁近?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