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花鼓灯社会化传承体系构建研究

2019-01-29 14:13张静嘉
枣庄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皖北花鼓发展

张静嘉

(阜阳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皖北花鼓灯是皖北地区最著名、最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深受皖北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喜爱。新世纪以来,皖北花鼓灯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也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力推动了其保护和传承。然而从更加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仅靠政府和传承人的一己之力,显然是不足的。只有真正建立起一个多方共同参与的社会化传承体系,唤起社会自觉意识,才能让其真正融入到当代社会中,获得与时代发展的同步。

一、皖北花鼓灯保护和传承现状

皖北花鼓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集歌、舞、剧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类型丰富,不仅反映着淮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也成为了淮河流域不同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流动载体。自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皖北花鼓灯也在传承和发展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表现为传承人数量减少和年龄老化、原生态环境恶化、普及和传播范围萎缩等,一度面临着消亡危险。新世纪初,伴随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安徽省和皖北六市也将花鼓灯列为了重点关注对象。近20年来,先后建立了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花鼓灯嘉年华;将花鼓灯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积极加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多次牵头召开花鼓灯学术会议,成立皖北花鼓灯传习所、工作室等科研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给花鼓灯传承人提供人、财、物等多方面的帮助,并借助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以上一系列举措,都为花鼓灯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出了青春。但是与此同时,因为之前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加之时代和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问题和不足。即各项保护、传承和发展,都是以传承人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尽管这是特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但是也有着明显的弊端。以传承人为主体,表面上看是穷源溯流的,但是也从客观上限制了花鼓灯发展范围,将其固定了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圈内的人出不来,圈外的人进不去,只能是自言自语,自行其是。以政府为主导,虽然可以通过行政干预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忽视了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自身规律,使花鼓灯成为了温室中的花朵,不具有社会适应性。特别是在面临变化和竞争时,很容易败下阵来。所以皖北花鼓灯的传承,仅靠传承人和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立体化的社会传承体系,让保护和传承花鼓灯成为当地和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才能摆脱外部输血的依赖,形成自身的造血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皖北花鼓灯的传承和保护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的,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所在。

二、皖北花鼓灯社会化传承体系的构建

(一)原生区域传承

“从哪里来,再到哪里去”是当代非遗保护和传承关键思路。也只有以传承人主体,以原生态环境为载体,借助于节庆、宗族等活动,才能实现花鼓灯“在人”“在场”的传承,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继而为其更广阔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花鼓灯传承人的生活境遇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各类活动也在传承地广泛开展。下一步中,则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予以加强和完善。

首先,在传承人方面,除了要继续提供一定的人、财、物的帮扶外,更为重要的是唤起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主要表现为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关切、认知和维护。通俗的说就是对花鼓灯的态度。之前,在花鼓灯发展衰微的时候,很多花鼓灯民间艺人迫于生计纷纷改行。而今则又纷纷回归,继续从事他们之前不舍的老行当。这种主动的回归,就是文化意识觉醒的表现。这一点对于花鼓灯的传承是十分关键的。花鼓灯传承至今,从来都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不是依靠政府指令或其它干预,是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当地人、传承人才是其发展的源动力。所以要继续激发当地人、传承人对花鼓灯的热情,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实现花鼓灯文化从无意识传承向有意识创造的转变。

其次,在传承地方面,要继续建立更多的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第一,在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就地保护的方式,尽可能地复现花鼓灯的活动场景,使花鼓灯特有的原生态、宗族性等特点得到展现和延续。第二,通过保护区建设,可以与旅游业等产业形成良好的互动。文旅融合是今后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将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打造为全新的景点,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花鼓灯表演,还可以亲身参与,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达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良好效果。第三,通过保护区的建设,可以开展一系列专题活动。传统的花鼓灯艺术是与民俗活动、宗族活动等紧密融合的。依托于保护区,一方面可以延续已有的各类表演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打造出全新的花鼓灯精品。如当下流行的山水实景演出,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方向。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的节庆活动,如花鼓灯艺术节、游园会等,这些活动规模大、参与主体多,效应持续长,可以有效扩大花鼓灯的影响力。可以看出,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既是新时期下花鼓灯保护的前提,也是立体化社会传承体系构建的关键。下一步中,还要继续加强这项基础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效应,成为新时期下花鼓灯艺术新的活态文化环境。

(二)院校学术传承

一方面,具有丰富花鼓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是这门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从现有的传承人数量和质量来看,很难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花鼓灯的当代发展并未有成功经验可循,多年来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急需得到相应的理论指导,将发展方向、误区规避、发展机制等基本问题研究清楚。以上两点现实需要,也凸显出了院校学术传承的重要性。即依托于地方高校,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优势,为皖北花鼓灯开辟出新的传承基地,成为社会化传承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皖北花鼓灯集歌、乐、舞为一身,是丰富而独特的民间歌舞艺术,对此完全可以融入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而且音乐院系的师生本身便具有相应的音乐和舞蹈技能,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成为新的皖北花鼓灯传承人。对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联合皖北多家高校,共同开发出花鼓灯校本教材;在师资建设方面,一方面鼓励教师拜师学艺,一方面则要邀请花鼓灯民间艺人走进校园;在艺术实践方面,应在学校和教师的带领下,主动参与到各类花鼓灯活动中;在教学评价方面,为了避免教学流于形式,应制定出系统和全面的评价标准,并将其作为整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花鼓灯课程在多家院校先后开设起来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当下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在智力支持方面,高校是地方的智力库,在科研方面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对此需要皖北地区的高校积极展开合作,成立皖北花鼓灯传承和发展中心、皖北花鼓灯工作室等。对皖北花鼓灯艺术的起源、分类、特点、传承等进行系统研究,成为区域文化理论研究基地,并将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中。同时,皖北和安徽省的文化界、社科界等,也应该长期关注皖北花鼓灯的传承,并长期设立专项课题研究,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申报,达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效果。可以看出,院校学术传承是继原生区域传承后有一个关键环节,可以使花鼓灯的传承人数量、传承范围、理论研究等多方面得到丰富和深化,同时也有利于地方高校朝着应用型院校的转型和发展。下一步中,则要加强和深化两者的互动,获得双赢的理想效果。

(三)社会综合传承

皖北花鼓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从来都不是某地某一部分人的自娱自乐,而是带有社会属性的。从静态角度来说,其在发展中,已经形成了汇集着历史、民俗、审美的文化综合体;从动态角度来说,人们在花鼓灯欣赏和表演中所获得情感愉悦,并不是局限于某一地域和人群的,而是为所有人共有的。所以要想营造出喜欢、关注花鼓灯的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还需要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参与,也就是社会综合传承体系的构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首先是展示时代风貌。只有反映时代心声,展示时代特色,花鼓灯才能为当代人所喜闻乐见。但是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皖北花鼓灯还是以老旧曲目为主,与当代人的审美需要有着较大的差距,陷入了传者不传和受者不受的尴尬境地。所以急需推出一批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彰显当代主流价值观的作品,让观众感到花鼓灯不是仅存于田间地头和博物馆的,而是就在身边。对此一方面需要和地方高校开展合作,共同创作和表演多部新时期花鼓灯精品力作;另一方面则要面向大众,如开发花鼓灯健美操、广场舞等,并予以大力推广,从本质上拉近花鼓灯和当代人的距离。

其次是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化是非遗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实现自给自足,摆脱对外界输血依赖。目前,皖北花鼓灯产业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对此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第一是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当代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已经超出了“物”和“用”的范畴,而是更注重消费给自己品位、兴趣、审美等方面的提升和丰富。所以要借助新媒体,对皖北花鼓灯进行全面的宣传,展示出其特有的价值和魅力,让消费者形成相应的期待感。同时提供方便、快捷方式便于消费者进行消费。比如上海、湖南等地的非遗,就试水了网络众筹+直播的形式,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进行观看,避免了舟车劳顿,获得了普遍好评。而且资金数额和演出规模,都是传统演出形式所难以比拟的。所以要通过氛围营造和方式变革,使花鼓灯成为一种新的消费风尚。

最后是重塑审美价值。传统花鼓灯是有其独特审美价值的,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还有着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等美好寓意,这也是其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下一步中,为了拉近其与当代人的精神,还应该将更多新的审美质素加之注入其中。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以获得最多数人的认同,让喜欢和参与皖北花鼓灯成为一种时尚和自觉。

综上所述,包含皖北花鼓灯在内的各类非遗,都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也存于特定的环境中。所以在对其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复现和扩展这个历史环境。纵观当下对皖北花鼓灯的诸多保护和传承措施,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却或多或少带有拔苗助长和急于求成的色彩。这对于其长远发展显然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还是要从根本入手,以传承人为主体,以原生区域为主阵地,以地方高校师生为依托,引导社会各界全面参与,将其打造为鲜明的时代、消费和审美符号,真正为当代人所喜闻乐见,才能保证其传承和发展始终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从这一点上来说,差距还是巨大的,需要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扎实有效的推进,真正实现皖北花鼓灯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皖北花鼓发展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幸福花鼓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花鼓灯小唱
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