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娘娘词” 演出概况和生存状态

2019-01-30 03:08缪秀霞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娘娘温州艺人

缪秀霞 施 雯

温州鼓词, 因历史上多由盲艺人演唱又称“瞽词” “盲词”。 内分“平词” 和“大词” 两支。 平词以唱说长短篇小说、 讲史类故事为主。 大词以唱根据女神陈十四(靖姑) 娘娘(临水夫人) 的传说编撰的《南游》①《南游》, 又称《南游传》 《南游大传》 《灵经》, 俗称娘娘词。 共由《观世音》 《蔡状元造洛阳桥》 《陈十四娘娘收妖》 三部分组成, 共十四集, 要唱七天七夜。为主, 故民间习称“娘娘词”。温州地区(包括部分丽水地区) 唱娘娘词历史较为悠久, 如, 同治年间任温州司马的郭钟岳《瓯江竹枝词》 云: “呼邻结伴去烧香, 迎庙高台对夕阳。 锦绣一丛齐坐听, 盲词村鼓唱娘娘”[1]。 可见,在清同治年间, 娘娘词已成为温州乃至浙南地区具有相当规模的庙宇曲艺并受到民众广泛的欢迎了。

笔者(指缪秀霞, 下同) 2007 年随业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陈志雄②陈志雄(1936— ), 温州鼓词演员, 温州人。 14 岁拜著名鼓词艺人陈月波为师, 18 岁崭露头角。 陈嗓音高亢清亮, 音色醇厚, 演唱自成腔调, 其特点是自然流畅、 旋律明快, 风格别致。 自20 世纪80 年代起, 他和阮世池、 丁凌生、 方克多, 被誉为温州鼓词的四大名词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先生习唱娘娘词, 在学习和演唱娘娘词的过程中, 请教了一些前辈, 查阅了有关资料, 作了一些调查研究, 认为娘娘词与一般的说唱艺术不同,其功能起初主要是满足民众陈十四信仰的需求, 而审美认识娱乐等功能为次要; 后来又因其演出而催生出与陈十四信仰有关的一系列民俗, 并成为此种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现将笔者所了解的温州鼓词娘娘词演出概况、生存状态简略介绍给大家, 同时也提出一些可改进之处, 供参考。 不足之处, 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 “娘娘词” 演出概况

温州鼓词娘娘词的演出, 与其他说唱艺术不同的是, 其必在特定的庙宇——太阴宫 (娘娘宫)里演唱, 说唱的内容是以民间的准宗教信仰为主旨, 且有一整套不同于其他说唱艺术演出的习俗、程式和敬神仪式。

1. 演唱习俗

凡是请唱娘娘词的村落, 村头村尾及村界都要搭彩额、 插彩旗。 彩额上书“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庐山①陈十四故事, 福建原版是临水奶去闾山学法, 而后除妖佑民的事迹。 临水夫人的故事传入浙南后, 逐渐浙南化。 如,福建原版称陈十四学法地点为福建闾山, 而传至浙江后, 因温州瑞安方言“闾” 与“庐” 谐音, 于是就把福建闾山改为江西庐山。妙法传千古, 护国佑民显神通” 等赞颂陈娘娘的词句。 家家户户挂红绸、 点香灯, 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太阴宫布置为“经坛”, 设立香案。 经台②经台即演唱娘娘词的舞台。上安放好用竹骨纸糊的各种纸神纸人③纸神纸人, 即娘娘词中唱到的神怪人物。,俗称庐山景。 另外, 经台两边的柱子上缠有两条纸扎成的白蛇④白蛇指蛇公和蛇婆。, 这是《南游》 中头号反派脚色。 两旁站有汪、 杨二位神将⑤娘娘词中有汪武、 杨文、 邱卢、 高兵四位神将。, 用铁链套住蛇头。 经坛里还有一只很漂亮的纸扎花船, 以待十四本经文唱完后, 虚拟地把所有被陈娘娘斩杀的妖魔鬼怪都放到花船上, 送到东洋大海去, 以示祛走邪气, 地方太平。 经坛布置完毕后, 按照择定的黄道吉日, 要举行净坛仪式, 即由道士于吉时来洒符水、 念神咒。 净坛之后, 经台就成了圣地, 不可随意上去了。 擅闯经台, 不但被视为亵渎了经坛圣地, 还认为有可能沾染了邪气。 开经演唱的七昼夜, 都有专人在经坛里负责洒符水, 俗称净水。 听众进去听演唱, 身上必定要洒符水, 以示洁净, 对神明的敬重。

2. 演出程式

娘娘词的演出, 唱说相间, 唱腔风格粗犷雄浑、高亢激昂。 演员时站时坐⑥温州鼓词, 唱平词则坐而不站。, 同时运用竹签、 行槌、中槌、 大槌击奏大鼓及铜锣、 小扁鼓、 牛筋琴、 抱月、 三粒板等乐器, 自伴自唱; 偶尔还要模拟陈娘娘斩妖等情景, 十分辛苦, 常常演得大汗淋漓。

娘娘词共有十四本, 由前篇《香山》 (2 本)和正篇《南游》 (12 本) 组成, 约一百多万字, 演唱七昼夜。 演唱时间, 一般为正午十二时至下午十五时三十分, 晚上十八时至二十一时三十分。

因为演唱娘娘词费劲费力, 加之其篇幅宏大、演唱时间长, 因此过去旧艺人演出, 常因劳累过度而短寿。 现代艺人演员演出, 则较灵活机动。 一般由三位艺人演员合作: 一位负责开场前约一小时内的请神和读“疏文”⑦请神和读“疏文”, 请神就是请上、 中、 下三界和本地的神祇降临某地方听唱娘娘词。 读疏文源于道场中的宣疏仪, 是向神灵祝告心愿。 而娘娘词的疏文内容, 就是为本次演唱娘娘词乐助缘金即捐资者的名字。 得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 分别给以不同的祝福。 如果是位商人, 就请菩萨保佑他财源滚滚、 生意兴隆; 如果是位农民, 则保佑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是位工匠, 祝他手艺精湛、 万事平安; 如果没有注明身份的, 就请娘娘保佑他们身体健康、 延年益寿之类的祝词。 每唱到一个人的姓名, 都要合辙押韵。 例如: 保佑弟子陈三郎, 十亿钞票存银行。 信女辛小玲, 全家保太平。 有点像快板或顺口溜等。 这些台词并非事先成文, 而是需要艺人或演员临场现编的。 有时出资者多达四五千人, 少者也有几百人, 艺人演员必须在一个小时内念完, 不能念错姓名, 若念错了, 必须纠正, 也是个辛苦活儿。 听(观) 众调侃说这是广告。 疏文每场必读, 七天七夜读下来, 就为出资者祈求、 祝福了十四遍, 满足了听(观) 众的功利性目的。 第十四场读毕后, 便将名单焚化于神像前。; 其余两位艺人演员, 一位唱日场, 一位唱夜场, 也有些村落要求加演“词头” 的。 所谓词头, 就是在演唱正本娘娘词之前,先演唱一段半小时左右的平词, 内容多为言情、 公案之类的故事。 加唱词头, 有“静场” 作用, 顺便亦等待迟到的听(观) 众。 有时并非听(观)众要求加唱词头, 而是因为当地历年都请唱娘娘词, “首事” 们⑧“首事” 即演唱活动的发起和组织者。生怕听众听腻了, 所以请个大牌艺人演员来唱词头, 以引起听(观) 众的兴趣。词头唱完后, 主唱艺人演员身穿长袍, 在鞭炮声中登上经台, 向经台上纸扎的神像和神案里的神像分别三次叩拜。 以“云马一角经坛焚, 弟子(信女)请动南游经” 启唱。 正本每场约唱两小时二十分钟。 每场演出结束时, 鞭炮声响起, 艺人演员预报下一场为第几场, 并请各位神仙菩萨回宫休息, 下一场再来。 七天十四场, 场场的程序几乎均为如此。

3. 宗教仪式

娘娘词最与众不同之处, 要数演唱过程中所举行的各种源自“闾山教” 的敬神仪式。 演员要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 偶尔兼任一下道士的身份, 主持一系列敬神仪式, 主要有: 观音菩萨诞生、 观音菩萨落阴(下阴间)、 陈十四娘娘诞生、 娘娘到坛、 娘娘出宫、 娘娘迁玄坛等等。 观音菩萨诞生的仪式, 是《香山》 第一本中唱到的内容, 当唱到观音菩萨降临尘世时, 艺人身穿海青, 在鞭炮声中敲锣打鼓, 以示迎接观音菩萨降生。 经坛内全场听(观) 众起立。 首事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青香分给听(观) 众, 人人顶香膜拜。 艺人唱了一通保佑祝词后, 首事们把听(观) 众手里还未点完的青香收回去, 放在经坛外面一个很大的香炉里焚掉。 陈十四娘娘的诞生仪式也是如此。 最为隆重的是娘娘到坛和娘娘出宫的仪式。

娘娘到坛仪式是娘娘词唱到第五天举行的。 例如, 笔者2012 年农历二月初七在永嘉县桥下镇坦头垟村“开经” 演唱, 娘娘到坛的仪式于二月十一日的下午二时举行: 太阴宫外鞭炮隆隆, 五彩缤纷的烟花在空中此起彼伏; 约有三四百人组成的队伍, 人人身披或腰围红绸。 走在最前面的, 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者, 他手提符水, 在前面不停地向沿途洒水开路。 接着是“肃静” “回避” 执字头牌, 两个帅小伙子扛着“普天同庆” 的红色横条,一个中年男子手拿“迎接太阴圣母娘娘” 的红幡,两个打锣老者、 两个长号手、 一对龙灯; 中间是一辆崭新的彩车, 车上装着娘娘銮驾, 銮驾内放置香案, 上有黄罗宝盖, 旁有红绸长幡; 随后就是道士、 民乐队、 西乐队(铜管乐队)、 腰鼓队、 士卒队、 淑女队、 彩旗队……真是热闹非凡。 大队人马在鼓乐齐鸣声中浩浩荡荡地向桥下镇的方向行进,模拟迎接陈十四娘娘。 因为娘娘词中唱到, 陈娘娘庐山学法回来, 一路上收妖灭怪, 从青田下来到温州, 必定要经过桥下镇的垟湾渡口。 所以他们安排全副仪仗、 大队人马去迎接。 迎圣队伍经过之处,信众们挨家挨户在路边摆上供品, 点放烟花鞭炮,朝香案低头叩拜, 俨然神仙临境之气象。 迎圣队伍来到垟湾渡口的路口处, 一老者捧出香案, 与道士同站在宝盖伞下。 首事高喊: “陈十四圣母驾到!”道士赶紧手拿扩音器, 望空念道: “敬请陈氏太阴圣母娘娘, 亲身降临, 亲受供奉, 降妖伏魔, 遣灾灭耗, 救度万民, 降福众生!” 祈祷完毕, 认为陈十四娘娘已经接到銮驾之中, 队伍原路返回。 一路上, 俯首叩拜者更多。 到达坦头垟的太阴宫时, 鞭炮轰鸣, 众人把陈十四銮驾安放妥当。 此时, 诵“疏文” 的演员身穿海青服, 朝神像俯首叩拜, 然后唱一段《八仙》, 请娘娘安位, 下榻在此宫里,并禀告她本地的民众很虔诚地供奉崇敬她, 请求她保佑当地民众的三十六行事业发达, 接着把保佑词又唱一遍。 台下信众人人手拿一炷香, 纷纷叩拜。此时, 有向娘娘求子的、 求财的、 求学的, 等等,首事就把事先准备好的洋娃娃、 金元宝、 册子和笔分别递给他们。 至此, 迎圣到坛仪式告终。 娘娘出宫, 就是次日送娘娘原路返回, 仪式同样隆重。

迎圣到坛, 来源于道教斋醮中的“接驾” 仪式, 包括请驾、 读表、 焚疏、 安座、 设供、 行礼、诵经等。 人们相信陈娘娘已经来到此地, 像接圣驾一样安排仪仗队迎接。 由此可见, 浙南百姓对陈十四娘娘之崇敬和虔诚, 是历朝历代的皇帝、 任何一尊菩萨神祇都比不上的。

旧社会这些仪式带有较严重的迷信色彩, 如今娘娘词已经成为信仰、 民俗与娱乐合为一体的庙宇曲艺, 在演唱过程中所举行的仪式已经淡化了迷信色彩, 更加侧重于节日的庆贺性、 娱乐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企求。

二、 “娘娘词” 生存状态

陈十四娘娘, 这个外来女神为何能在浙南地区落地生根, 为何温州丽水等地百姓对她的崇敬和信仰程度超过了她诞生地的民众, 娘娘词为何能够久演不衰?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民众的平民英雄崇拜和母爱崇拜

温州偏于东南一隅, 过去交通闭塞, 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长期以来, 民众形成了一种观念: 万事靠自己, 靠自己人中产生的英雄来克服困难。 认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佛祖, 如同高高在上的官府一样, 既不了解民间疾苦, 更不会真为百姓讲话,只有平民英雄能为平民主持正义, 而且可以战胜那些权势人物。 而娘娘词的主人公陈十四, 正是一位这样的平民姑娘, 她体恤百姓、 急公好义、 嫉恶如仇、 主持正义, 凭着自己苦修而成的神通、 法力等, 惩恶扬善、 除暴安良, 及时地为民除害, 救百姓于危难之中, 是一位百姓理想的平民英雄。 娘娘词演出过程中的几次宗教仪式, 特别是“娘娘到坛” 仪式, 模拟陈娘娘亲临现场, 赐福百姓, 与民共乐, 具有亲和力与亲切感, 使当地民众感到陈娘娘就在自己身边, 就在他们心中, 急百姓所急, 送百姓所需, 有求必应。

这种平民英雄崇拜, 深刻地影响着温州地区的民风。 根据一般逻辑, 善于经商、 精于赚钱的温州人, 应是无利不起早的。 然而事实并不尽然, 温州地区老百姓中向来不乏仗义疏财、 热心公益、 助人为乐、 爱打抱不平者。 近年来, 像“抡车哥” 等见义勇为者不少, 中央电视台曾经摄制、 播出过温州人见义勇为事迹等专题片。 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平民英雄, 既与平民英雄崇拜密切相关, 又反过来推动着平民英雄的气节。

在佛教诸多菩萨中, 观音①观音即观世音, 佛教的菩萨之一, 佛教徒认为是慈悲的化身, 救苦救难之神。 也叫观自在、 观音大士。 简称观音。娘娘最受中国人爱戴, 连不信佛之人家也往往会供一尊观音像。 这原因, 一是因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 常常以变身出现在民间, 关心普通百姓的事, 比如送子等等; 二是因为观音是女性(中国人心目中没有男性观音),近乎于一位慈爱的母亲, 使人们觉得亲切, 可以依托, 可以信赖。 娘娘词的编演者之所以要称陈十四为观音娘娘的一滴血所化生, 就是要赋予她观音那种对众生怀着母亲般的慈爱的秉性和气质。 福建以及港澳台②港澳台, 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的统称。地区的妈祖信仰, 也是同样的道理, 妈祖③妈祖, 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 又称天上圣母、 天后、 天后娘娘、 天妃、 天妃娘娘、 湄洲娘妈等。也似乎是位母亲式的平民英雄。 这种具备母爱的平民英雄, 是广受中国人崇敬的。

2. 民众的功利心理

“中国的实用理性使人们较少去空想地追求精神的‘天国’; 从幻想成仙到求神拜佛, 都只是为了现实地保持或追求世间的幸福快乐。”[2]中国俗家信佛者中, 很少是真为精神追求的; 即使只要每天念“阿弥陀佛”, 死后就能到西方净土, 也觉得太遥远甚至不靠谱, 而需要佛祖能立即给他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 俗家的信道者, 也并不相信经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 白日升天, 无非追求长生不老或长命百岁。 对陈十四娘娘的崇拜和祭祀, 基本目的也同样是为了避灾得福、 趋吉避凶, 求娘娘保佑自己顺利实现现实的愿望。 简而言之, 是出于经济、 政治、 生理、 心理或家庭等多方面的需要, 为寻求一定的个人利益满足而信仰。 所以他们认为, 听娘娘词不但能从中得到娱乐, 更重要的是能得到陈娘娘的保佑。 有道是“诚信则灵”, 信者觉得陈娘娘很灵验, 有求必应, “求子送他麒麟子, 求财送他千万银, 读书求学保成绩, 生病之人保平安”。 信仰她, 能得到莫大的精神慰藉乃至现实利益。 故此信众不惜巨资为之修建新庙, 塑以金身, 顶礼膜拜;慷慨出资筹备演唱娘娘词。

3. “娘娘词” 与陈十四信仰互为表里、 相得益彰

浙南地区的陈十四信仰之所以甚于福建, 娘娘词的宣传作用是很重要的因素。 娘娘词利用文艺的特殊功能, 生动地描述陈十四的一系列惩恶扬善、除暴安良、 救苦救难的善行, 以及她的无边法力,塑造了有血有肉的陈十四的高大形象, 使听众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比之只以泥塑木雕示人的佛祖菩萨、 神仙教主生动多了, 可信度强多了; 再加上演出过程中的敬神仪式, 使信众觉得陈娘娘真的就与他们在一起, 真能答应他们的各种祈求, 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可以这么说, 没有娘娘词的演出, 民众的陈十四信仰不会达到这么深入人心的地步。 反过来, 没有民众的陈十四信仰, 娘娘词不可能产生,更不可能如此广受欢迎。 这两者是互为表里、 相得益彰的。 但是, 终究陈十四信仰是“皮”, 娘娘词是“毛”。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但无毛之皮也是经不起严寒、 烈日的。

寓信仰、 民俗于娱乐、 欢庆活动之中, 文艺演出与敬神仪式相结合, 演员身兼道士甚至偶像, 使娘娘词的演出与听 (观) 众有着强烈的互动性,这是其他艺术演出难以比拟的, 也是娘娘词特有的优势之一。

4. 民营经济雄厚

温州地处浙江南部, 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民营经济实力雄厚, 是娘娘词生存的有利环境。 凡是举行演唱娘娘词活动的乡村, 都要推选在村里有威望者任首事,由其组建临时领导班子和财务组等, 向信众进行集资, 多则二三百万, 少则几十万。 善男信女们为了得到陈十四娘娘的保佑, 都较乐意慷慨解囊④2006 年9 月24 日至30 日, 温州市垟头下村三角巷演唱一台娘娘词, 就集资到206 万元。。 这笔资金, 在支付艺人演员的演唱报酬和用于其他用途之外, 一般都有盈余, 多则上百万, 少则几十万。 有的乡村就用这笔盈余款修造水泥路, 或盖村委会办公楼、 老人公寓等, 把唱娘娘词活动当作筹款办事、 脱贫致富的妙招。 所以, 娘娘词非但久演不衰,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5. “娘娘词” 把信仰转化为民俗

产生于陈十四信仰基础上的娘娘词, 反过来把陈十四的形象具体化、 生动化了, 促使温州乡村中产生了一些与陈十四有关的习俗。 比如,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 是陈娘娘的圣诞, 村里要举行庙会,请剧团演戏, 请词师唱词(包括娘娘词); 把娘娘(塑像) 的鞋子脱下来带回家, 可以得子; 小孩久病不愈或经常患病, 去太阴宫认陈娘娘为干娘, 从宫里盛一碗饭带回家, 给孩子吃了, 就可以病愈或健康; 妇女在娘家产子后, 若要把孩子带回夫家,必须打一个银质的小人留在娘家, 否则会带走娘家的好风水。 诸如此类, 其实都来源于娘娘词中的情节。 有了这样的习俗, 娘娘词就更有市场, 更加久演不衰了。

由此可见, 娘娘词起初是依附于陈十四信仰,后来由于娘娘词催生了上述习俗, 现在的娘娘词又反过来依附于这种民俗了。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风俗为文化奠深基, 苟非能形成为风俗, 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 终将烟消云散。”[3]

总之, 陈十四信仰孕育了娘娘词, 娘娘词又在浙南地区推动、 深化了陈十四信仰, 并催生了与陈十四有关的民俗, 同时依附和服务于这种民俗。

三、 “娘娘词” 可改进之处

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产物。 经典之作总是经过千锤百炼, 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但在温州鼓词界向来就知道“ 《南游》 《南游》 错”。 意思是说, 《南游传》 里有错误, 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要么删除,要么就不管它, 错也是上一辈人的错, 不关我们的事儿。 笔者认为这种想法不可取。 因为我们是现代的鼓词艺人, 有责任去挖掘、 保护、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也需要对其加以整理和修正, 去芜存菁, 与时俱进, 取精华而发扬光大, 弃糟粕而增补新词。 对于错误的东西, 拿掉较为容易, 可是这里去掉一点, 那里删去一些, 越改越少, 那就成败家子了。 陈云同志说过: “传统书如果只剩下一截一截的, 我们这一代艺人就没有尽到责任。”[4]14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设法去改造它。

比如, 《南游传》 里有一段情节: 陈十四的师父妙济真君, 因不知徒弟陈十四已经怀孕而不能上天庭去加福, 致使陈十四从半空坠落, 幸好观音菩萨及时救了她。 此时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勃然大怒, 一脚就把妙济洞府所在的庐山踢到东洋大海去了。 笔者想: 首先, 就观音菩萨的性格, 她不可能做出这般粗鲁、 蛮横的行为; 其次, 庐山至今依然耸立于江西九江, 何曾到了东洋大海去呢? 可否改为: 观音菩萨一怒之下, 举起拂尘一扫, 把庐山的峰顶给扫到东洋大海去了, 否则庐山比现在的更加雄伟壮观。

又如, 陈娘娘之父陈法师做六十大寿, 陈娘娘因为未婚夫黄卿也来祝寿, 她害羞, 不敢下楼向父亲拜寿, 陈法师怪女儿不孝, 酒后怒气冲冲上楼教训女儿, 失手打断了观音塑像一只手。 此时观音菩萨算到, 腾云驾雾特地赶过来惩罚陈法师, 让他生了十二年的背痈。 试想, 普度众生的观世音菩萨怎会如此器量狭窄, 这样狠心地报复无意犯错的凡人呢? 这些都是不符合人物性格的, 也有悖于娘娘词的主旨。

再如, 称呼上的尴尬。 陈十四庐山出师回来,女道士打扮, 别人应该称她为道姑, 但有些老艺人称她为“阿姐”, 而现在有些艺人演员也跟着称阿姐, 即使有较真的听(观) 客提出意见, 艺人也不予理睬。

再比如, 佛道两者的混淆。 《南游传》 里有这么一段情节: 宁波云霄寺的马达圣僧, 为迎战白蛇精, 居然布下九宫八卦阵。 众所周知, 这九宫八卦阵是属于道教而非释教的。 至于交通路线的错误,更是不胜枚举了。

在旧社会, 鼓词艺人大多没有文化, 再加上温州交通闭塞, 很少与外界交流, 故演唱中出现小差错在所难免。 新中国成立之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 演员的文化程度大大提高, 这些小差错就不应该有了。 陈云同志也曾说过: “由于艺人缺乏地理、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 传统书中不少地方有常识性错误, 整理时要注意改正。”[4]16最起码的, 作品中的人物名字总应该统一吧! 可是, 如《香山》 中的当家师太法名, 有的艺人唱“长寿”, 有的艺人唱“建树”; 《灵经》 中蔡状元夫人的名字, 有的艺人唱“崔玉英”, 有的艺人唱“崔彩琴”, 等等,各唱各的, 没有统一的名字。 作为一部影响深广的娘娘词作品, 没有规范, 没有统一是不好的。

娘娘词, 不但脚本上的小差小错要调整纠正,表演上也要有所创新和发展。 如, 娘娘词的伴奏不能一味地只用锣鼓, 把牛筋琴当作摆设, 不能因为老祖宗是以锣鼓作为主要伴奏乐器, 也墨守成规、抱残守缺、 一成不变。 时代在前进, 娘娘词也要有所发展, 鼓词演员也应该不断学习、 推陈出新。 根据笔者的演出实践和观察, 听(观) 众是愿意接受并且希望鼓词艺术有所改进和创新的。 2012 年农历二月初七, 笔者在温州永嘉桥下镇坦头垟村演唱娘娘词时, 就有听(观) 众提出来: 某某先生站着唱时锣鼓还敲得不错, 坐下来击牛筋琴时就敲得不好, 和唱腔不协调。 可见在听(观) 众的心目中, 娘娘词的伴奏, 不光击好锣鼓, (牛筋) 琴也要弹得好。 作为新时代的温州鼓词艺人, 我们应该重视传统、 开拓创新, 提倡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听(观) 众接受改革创新,哪怕一开始听(观) 众有些不习惯, 但慢慢会习惯起来的。 习惯了也就成自然了。

四、 结 语

遍布瓯江流域大小村镇数以百计的诸神庙宇中, 供奉陈十四娘娘的占三分之二以上。 以陈十四为主人公的温州鼓词娘娘词, 既是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庙宇曲艺, 是非常生动、 感染力很强的民间口头文学, 同时它又把准宗教信仰转化为了民间习俗, 并与之唇齿相依、 相辅相成。 但是不可否认, 这种民间信仰和习俗, 对人们思想和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乱建庙宇不利于城市规划、 市容村貌的建设等; 过分铺张的仪式, 浪费了社会财富, 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虽然是民俗活动,但其中也掺杂着一些迷信思想, 不利于人们树立科学观念和意识, 影响了社会进步, 等等。 另外, 在演唱娘娘词的过程中, 七天七夜大量地点燃蜡烛、燃放鞭炮, 演唱的仪式中大量顶香, 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甚至有安全隐患等。 对于这些负面影响, 必须高度重视, 把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把民俗活动引导到有益无害的轨道上来。

猜你喜欢
娘娘温州艺人
一线光阴入洞中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娘娘与唐宋的“恩爱”日常
夸张『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