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中的问题点及应对策略

2019-02-03 09:34卜晨晖徐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口译日语民办高校

卜晨晖 徐磊

[摘           要]  通过对民办高校日语口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问题点,提出应对策略,旨在推动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口译人才的培养。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日语口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192-02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我国各大高校均开设有日语口译相关课程,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口译人才。这些高校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齐全、办学历史悠久。不同于这些传统强校,民办高校在口译人才的培养方面面临着自身的困境。

一、口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方面

通过对各大民办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查阅发现,口译课程大多设置在大四上学期,或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每周2课时,学习一个或两个学期。众所周知,口译教学内容复杂、难度较大,且口译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大量有效训练。一两个学期的短暂学习,收效甚微。

从培养目标方面来看。口译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很多高校的口译训练中,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切实有效的培养计划。在这一两个学期的口译课上,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培养什么水平的口译人才,没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导致训练内容单一、学习内容混乱等诸多问题。

(二)教师素质方面

近年来,各大民办高校在高端优秀人才的引进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师资力量有了明显提升。很多民办高校拥有大批高级职称教师、博士学位的教师。然而,口译训練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从这方面来看,具有较高口译素质的教师依旧缺乏。原因有以下三点。

1.日语口译方向博士紧缺。招收日语博士的学校不少,但招收日语口译博士的高校寥寥无几,从而直接导致口译博士的紧缺。

2.高校门槛准入方面。自从我国开始培养MTI人才以来,各大高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日语口译专业硕士。但在硕士进高校本就很难的背景下,应用型的专业硕士进高校更是难上加难。从而直接将大批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丰富口译经验的译员拒之门外。

3.口译技能训练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到能力的提升。但目前的大学考核机制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之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科研。且民办高校教学任务重,教师难有充足的时间、精力进行口译实践,直接导致自身技能的遗忘与退化。

(三)训练内容方面

口译工作、口译训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对市场上的口译教材进行调查发现,现行的诸多教材不仅存在编排单一、内容陈旧等诸多问题,参考译文亦是经由编者反复修改的“标准答案”,而非口译现场的“第一反应”。配套录音多为“标准音录音”(即由专业人士在专业设备的支持下录制的发音准确、节奏清晰的录音)。

口译不同于笔译,口译的源语输入是一次性的,一般没有机会重新听一遍;目标语输出是及时性的,几乎没有机会进行修改。而且,在口译实践中,译员一般与源语发言人和目标语接受者置身同一现场。现场所提供的不仅包括声音语言,还包括诸多的言外信息和副语言信息,而这些言外信息和副语言信息对译员的理解和表达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培养综合运用语言信息、言外信息、副语言信息的能力,也是口译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最好的教学材料不是教材上的标准录音,而是口译第一现场的录音。这样的录音能够提供给学习者以临场感,能够提供给学习者较为完整的口译环境。但由于一线教师本身缺乏口译实践经验,因此难以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训练材料。

(四)译员素质要求方面

口译对译员素质的要求较高。包括熟练的中日文听说读写能力、丰富的百科知识储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较快的反应力等。可以说,并非所有人都能成为高端口译人才。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起点较低的民办高校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但整体上与一流高校相比仍然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听说读写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这一点从日语能力测试(N1)的过级率比较中就能看出。根据日本国际教育支援协会、国际交流基金公布的数据显示,以2018年7月考试为例,N1级别的合格率,日本国内为33.9%,海外为33%,平均值为33.3%。一般情况下,我国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参加N1级别考试。笔者所在的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的日语专业,从招生人数、师资力量、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名列广东省民办高校前茅。以我校2016级学生数据为例,我校2016级日语专业三个班,共89人。学生均于大三上学期(2018年12月)参加N1考试,三个班的合格率分别为12.5%、25%、6%左右。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较差,给口译教学的稳定顺利推进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应对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是教学工作的指南针。基于学生能力水平,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是解决口译教学中诸多问题的先行条件。首先,口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从基础阶段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听说、笔译能力,为高年级的口译训练打好基础。其次,针对学生水平与毕业走向,开设不同方向的班级,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笔者从去年开始,从学生中选择了数名符合译员素质要求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项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有学生顺利通过CATTI三级考试。

(二)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建设者。要培养口译人才,提高口译教学质量,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素质。民办高校应定期对口译教师进行培训,给予口译教师以充分的时间进行口译实践,这对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口译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

高校应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制度,对具有丰富经验的口译教师在引进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而口译教师也应不断坚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积极投身口译实践,为一线教学提供充足的训练材料和现场经验。近年来,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外语强校,在进行口译教师招聘时,对有CATTI二级以上口译资格证、具有大量国际会议口译经验的专业硕士给予了一定的倾斜。

(三)优化考核机制

口译教师专注科研,忽视口译实践的原因之一在于高校现行的考核制度。高校应不断优化考核机制,将教师的社会实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避免纸上谈兵;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提供公平的考核机会。

(四)创新教学模式

现行的口译训练方法包括快速反应训练、影子练习、复述、综述、视译等。上述训练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口译教学以及口译能力训练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搬照抄,不考虑学生水平,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综合运用各种训练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

笔者在口译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设不同的小组,推进不同的训练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每年的第一节口译课上,会选择初级、中级、高级的中日各三段材料,让学生进行交替传译。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推行不同的训练方法,并通过及时测验,重新考评学生分级。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我校口译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进行,每周一次、两节课,每学期18周。每次第一节课,笔者会选择适当的材料,统一带领学生进行测试,第二节课利用自主学习系统将材料分别下发不同组别的学生,交由学生自主练习,并及时监控学生的训练情况,解答学生疑问。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其中L级、M级由高一级学习者进行测试并录音,H级学生由教师本人测试并录音。通过对录音的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分组以及训练内容。

经过一年的上述训练,学生普遍在大四上学期结束时能取得

较大的进步。L级学生的语音、语调、会话能力得到提升。M级、H级的学生在口译时普遍能完成较为完整、质量较高的译文。

三、结语

国际、国内市场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外语专业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口译能力的学生。面对新时代、新环境的新要求,高校应结合实际及时调整方针政策,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环境。口译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行教学改革,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口译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大峰,林洪.日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曹大峰,林洪.二语习得研究与日语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胡春霞.浅谈日语口译教学技能训练[J].高校论坛,2018(29).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口译日语民办高校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