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瓶颈”及师资队伍建设

2019-02-03 09:34曾璐王明鑫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瓶颈师资队伍职业生涯

曾璐 王明鑫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工作,针对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所面临的如教育体系不规范、课程设计传统、学生不重视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明确权责、个性化教育、调动学生积极性等解决对策。同时,通过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外派至企业加强实践经验等方式,提升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    键   词]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197-03

一、国内外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与现状

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最早的起源,从“职业指导”到“职业辅导”,再到“职业生涯辅导”。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有特质-因素论、人格类型理论、工作适应论、生涯发展理论等。这些理论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的学科理论发展基础之上,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实践互促互进[1]。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职业生涯发展辅导体系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拥有较完整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大学生职业辅导实践,我国港澳台地区在这方面的教育体系也比较成熟,尤其是台湾地区,以台湾师范大学金树人教授为代表的生涯理论专家,其著作《生涯咨询与辅导》被业内奉为经典教科书。

20世纪末,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相关理论开始在国内流传,在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2007〕7号文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既强调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的未来和发展”。要求普通高校必须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将其纳入公共课教学计划,并逐步发展、建设,最终过渡为必修课程[2,3]。目前各校依据各自情况以公共课、必修课、讲座等不同形式开设了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相关或者类似的课程,如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表明,从2011年到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660万人增加到834万人。就业人数增加,与就业岗位需求量之间的矛盾,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高校及专家学者重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对其展开了相关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陈敏,其在2006年的时候提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知识、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方面培养的实践活动,除了教育教学活动,也应该包括指导、咨询、社会实践、技能训练和服务等活动[4]。另一位学者雷五明则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职业指导教育的一种延伸、发展,里面包括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求职择业指导等内容[5]。

当下,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相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说我们起步较晚,存在教学理念比较传统、注重短期效应、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方法片面粗放等方面的普遍问题。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教育体系不规范,注重短期效应——明确权责,关注学生职业成长与发展

目前多数院校是将这部分工作纳入就业指导中心,或歸学工部统筹管理,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则多数由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老师或系部辅导员负责。

随着各高校的不断壮大和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教育相关管理部门会公开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如高职院校的某个专业在规定期限内未达到就业率考核目标,会要求其暂停招生,这就导致就业率成为影响各校名誉和效益的重要因素,进而促使提高学生毕业率成为各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部分高职院校简单地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重点归为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使其了解就业形势、政策等,为此想尽一切办法,如在毕业班集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灌输式的教学去提高就业率,希望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却忽视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没有意识到人才质量的提高才是提高就业率、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做下去的就是每年召开校内招聘会,但却没有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性意见或帮助。

以就业指导中心统管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为例,各高职院校应明确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各院系为辅的工作思路,不能一味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应更多地发掘课程本身的价值,这就要从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的“就业信息传递者”,转变为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及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及职业咨询等服务,同时丰富校园活动,积极开展各类职业生涯发展活动、专题讲座,安排学生多参与企业参观、见习等实践活动。

(二)课程设计传统,不能有的放矢——量体裁衣,个性化教育

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四年在校时间,高职院校多采取“2+1”的学制,尽管国家已出台诸多政策要求将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范围,但许多高职院校仍将其列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甚至以讲座形式进行,这导致课程容量有限,不能满足多数学生的需要,同时也不能达到国家要求标准。虽然个别高职院校将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纳入了必修课,但也仅在大一新生入学时或在大二下学期学生要结束学业外出顶岗实习前,安排一个学期的授课时间。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在教学中,应该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专业所面对的不同困惑,“直面和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惑、激发大学生職业生涯发展意识”[6]。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高职院校的做法是不论学生的年级、专业是什么,都讲授相同的课程内容,并进行相同的就业辅导,这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辅导,仅解决共性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特点是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面性[7],各高职院校应想办法尽快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要根据授课班级不同的年级和专业特点,加强个性化教育和针对性,紧跟当今社会、行业发展趋势动态,体现课程科学性和实用性。如: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科学客观地认识自己、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实施规划,培养基本就业能力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同时开展“职业世界探索”“社交礼仪”等讲座或比赛活动;大二进一步开设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类课程,对学生择业前素质和能力进行训练,并开展“求职技巧”“简历制作”“模拟招聘会”等讲座或比赛活动。

(三)课堂沉闷,学生不重视——改革创新,调动学生积极性

受到学校课程设置及师资的影响,加上没有有效宣传和推广,部分学生认为职规课就是教你如何求职和面试;有的学生觉得职规课理论多实践少,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没什么用;多数学生上完课后与任课教师几乎零交集,也不会找老师咨询自己面临职业生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惑和不解,课程学习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除了前文提及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内容过于侧重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外,某些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完善,内容非常丰富,但受到授课学时的局限,这些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入性却并未能得到保障,有些老师为了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对某些知识点只能匆匆带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好像学了很多,却又说不出来学了些什么,更别提将理论与方法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实际行动中了。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合理设计教学计划,还要对以课堂讲授为主渠道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进行课程创新。

1.利用现今流行的网络课堂、精品视频课程、慕课等方式(免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大程度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2.加大践教学比例,如岗位分析、行业分析、人物访谈、设计简历、模拟招聘会等等使学生获得能实际应用的就业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8]。

3.邀请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专家、成功校友、企业界成功人士以及法律专家等来校做专题讲座,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给学生讲解人才标准、企业用人标准、就业形势的发展方向、行业发展特点等,丰富学校职业指导形式,提高学生的就

业率。

三、教育师资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设的建议

教育部办公厅在[高教厅〔2007〕7号]文中指出:“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关于高职院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2007年,吴成国、谢华通过研究并对比国外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指出我国高校大学生生涯辅导师资背景复杂、数量不足、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本土化的高校生涯辅导师资队伍[9]。

(一)教学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是由普通中专学校升格或合并组建而成,多数缺乏专门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存在职责不明、体制不清等问题,无法适应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的需要。目前比较多见的是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在其框架下配备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工作一般是由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或副主任)、辅导员(承担多数的工作,但大部分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缺乏生活与工作经验)兼任,他们除了要负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还有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专业教学工作等,学生普遍反映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见老师一面都难得,何况更深入的交流。此外,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一般安排上“大课”,学生人数多则上百人,少则七八十人,上课效果差,影响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的质量。

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了“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辅导员是校内教师群中最了解学生的人,发展他们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开展相关工作更能事半功倍。各高职院校可将辅导员纳入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承担职规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要增加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师编制,明确职称晋升路径,吸引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加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享受专业教师的福利待遇,除了课程、科研等工作外,也可将咨询辅导工作、生涯活动指导工作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等纳入工作量计算范围,从而减少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同时调动教师积极性。

(二)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及系统培训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专业性强,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相当于“大杂家”,但许多高职院校的老师往往凭经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或利用书本自学相关知识,缺乏完整性和系统化的学习和培训,没有认真研究就业指导工作,没有专业化的知识,更别提专家型的就业指导能力了,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效果。

如何对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可参考以下途径。

1.职业资格、专业技能考证培训

可外派负责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的老师去参加社会组织的短期培训班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证,如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生涯教练、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等,使相关教师得到专业技能的培训、全面发展,进而满足职业指导老师的能力要求,以保证职业指导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瓶颈师资队伍职业生涯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