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体育馆管理人员现状研究分析

2019-02-03 09:34刘宗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体育馆职称场馆

刘宗胜

[摘           要]  高校体育馆是全民健身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具有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功能。体育馆管理人员是实施管理活动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体育馆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所学专业、专业培训等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    键   词]  高校体育馆;管理人员;现状

[中图分类号]  G8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34-02

高校体育馆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设施,是学生上课、师生体育锻炼等重要场所,是高校开展体育工作的前提,同时是高校师生进行体育竞技、健身活动等的物质前提,发挥着积极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社会功能。而体育馆管理人员直接影响体育馆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是管理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体育馆的功能实现直接取决于对体育馆的管理水平,而体育馆的管理效果完全取决于管理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责任心、业务素质等,一个管理团队大致由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及指导管理团队的政府组织和宏观文件规章制度等组成。目前的研究资料中对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和现状少有详尽的分析,更没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队伍建设发展意见,忽视了管理最重要的落脚点是管理人员。所以对一定范围内的体育馆管理人员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结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更显得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安徽省高校体育馆管理人员现状分析

(一)年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体育馆的管理长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下的只有5人,比重最少,仅占总人数的3%,比重最大的是40岁以上的人员,有75人,占比达到了47%,31~35岁和36~40岁的分别有30人、32人,对应的占比分别为19%、20%。从年龄的层次上来看,被调查的安徽省高校体育馆管理人员的年龄普遍偏高,特别是40岁以上的管理员占比过多,整体管理队伍年龄偏大(见表1)。年轻人具有工作活力,再加上体育项目本身特征,因此,年轻人相对年龄大的管理人员来说,思想上更加积极、主动,但当前绝大多数的体育馆的管理人员年龄层次偏大,管理水平低下,思想束缚性较大。

(二)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学历、专业、职称及有无专业的培训

访谈结果显示安徽省高校体育馆管理人员目前主要有高校的行政干部、体育教师、后勤职工、第三方劳务派遣人员等组成,在年龄、学历、专业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在本次的调查问卷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只有9人,仅占6%,本科有30人,占19%,专科学历有52人占33%,多达67人只有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达到42%,相对来说本科和研究生合计才39人(具体见表2)。可见安徽省高校体育馆管理人员在学历方面高学历人员较少,相反低学历比例偏高,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比例达到42%,主要是学校的后勤职工或者是劳务派遣人员,而且年龄在40岁以上人员中有的只有小学学历。本科以及研究生学历基本为学校正式职工,且多数是在体育馆管理的领导岗位,但在具体的事务管理上则主要由一线员工负责,在整体的管理层次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基层一线管理人员自主学习和研究管理方法的能力较弱,使整个管理团队的效率都不高。

在管理人员专业情况调查中,体育专业毕业的有80人,占比为51%,管理和体育管理的专业各有7人和2人,分别占比4%、1%,而其他专业的有69人,比重达44%(具体见表3)。明显具有管理专业的人员偏少,合计只占到5%,而从事教学、日常事务处理的人员达到了95%,二者相对比,可以发现管理专业的人员过少,无法体现出管理的高效。在本次调查访谈中,体育管理主要是针对体育教学,而其他的管理人员多偏向于后勤,专业对口程度较差,同时也存着管理人员对体育不熟悉的现象,缺少丰富的体育馆管理经验和方法,对提升体育馆管理水平具有一定制约作用,直接影响体育馆的综合管理水平。

职称情况直接可反映管理人员的岗位专业素质和能力,而在本次对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职称调查中可以发现,从高级、中级、初级到无级别的人数分别为6人、25人、67人、60人,占比为4%、16%、42%、38%(具体见表4)。各等级职称的人数明显不匹配,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合计人数达127人,占比达80%,结构不够合理。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馆管理的不断变革,管理模式也在不断优化,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管理素质要求,而参加培训是提高管理者個人能力突破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体育馆管理人员参加过相关的培训,没有参加过相关专业培训的129人,占81.6%,两者相差63.2%。

二、总结

笔者调查中发现:高校对体育馆管理人员结构调整以及在职培训方面重视程度不高、措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是造成目前专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足的主要原因;管理人员团队中存在学历、年龄、能力等方面的不平衡,而且也没有用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来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很多的人员表示对目前岗位的薪酬福利的不满,让其在工作中难以发挥出积极性。因此,管理人员薪酬管理机制和职称晋升方面应进一步改进制度,以便于更好地推动管理人员职称晋升和激发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笔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有个别单位中将职称低、课时少、学历低的人员安排到体育馆管理岗位上,这必将在服务学生、教师以及校外人群方面,缺乏专业的管理能力和热情满意的服务态度,甚至态度冷漠,这对使用场馆者造成了不愉快的体验。高校为了充分利用体育馆,实施场馆的对外开放是必然趋势,也是符合国家相关文件的精神,但是在管理方面却存在较多难以平衡的问题,如:不能很好地对场馆设施进行维护,对场馆的使用时间安排容易产生冲突或者闲置,很难发挥出开放场馆的现实作用,不能够产生预期的收益,使高校不得不选择不对外开放场馆,而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与《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等鼓励高校开放场馆的宗旨相悖。

三、建议

(一)体育馆管理人员年龄结构需要不断优化,形成良好的梯队

在目前的体育馆管理人员队伍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还是比较多,相对的,年轻的管理人员就比较少了,一方面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的经验难以传递下去,另一方面年轻人的现代化管理理念也很难融入管理团队中,所以要优化团队人员的年龄结构,适当地增加有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年轻人,同时也不能忽视具有实战经验的中年人。

(二)鼓励现有体育馆管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就目前来看,安徽省高校的体育馆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并不高,其专业知识储备情况和实际的工作能力都不能满足体育馆管理的实际需要,所以,高校要为体育馆的管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让其主动学习管理专业知识。

(三)组织和开展体育馆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安徽省高校体育馆管理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培训,要提高安徽省高校体育馆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除了引入高级管理人员外,还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来实现体育馆管理的科学化和体育馆的效益最大化。

(四)要采用科学的考核制度,来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

高校体育馆只有建立完善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感、工作意识等进行指标量化考核,同时抽调执行力强、工作客观公正、责任心强的人员组成檢查组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建立科学的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机制,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促进薪酬管理机制的完善。同时,在干部培养选拔、职称评聘工作中创造公平公正的晋升机会,进一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效能,管理水平也将随之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7).

[2]张雷,杨毅.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调查[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

[3]韩开城,顾长海,云欣.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4).

[4]唐影.长春市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体育馆职称场馆
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建”证可持续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小学生场馆学习活动设计
World-famous stadiums 世界著名的体育馆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迷宫弯弯绕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UFI全球场馆地图》发布亚太区展馆总面积为全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