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受体途径联用药物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9-02-09 01:00魏爱科
药品评价 2019年19期
关键词:尿急动力学膀胱

魏爱科

抚州第六医院泌尿外科,江西 抚州 344000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为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症候群,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尿急,多数患者还可见夜尿、尿频、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尿动力学检查可见逼尿肌过度活动,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极大。药物保守治疗为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位,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以多种药物联合方式为收治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开展治疗,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14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78例,女62例,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2.9±5.0)岁;病程5~96个月,平均(55.9±4.0)个月。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患者均对本次研究所涉及的药物耐受,无药物禁忌证及过敏史;患者意识均清醒,无精神疾病与意识障碍;患者经尿动力学检查均可见逼尿肌过度活动;入组前30d患者均停止使用任何药物治疗,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方法本组患者均行药物联合治疗,治疗前30d,患者均停止其他药物治疗,以防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入组后予以患者酒石酸托特罗定片(生产厂家:成都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609)2mg,口服用药,2次/d;同时予以患者盐酸丙米嗪片(生产厂家: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551)25mg,口服用药,1次/d,并予以患者甲磺酸多沙唑嗪片(生产厂家:浙江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083)4mg,口服用药,每天1次,每晚用药;3种药物均服用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评分变化情况,以问卷调查表(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OABSS问卷)方式对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进行评估,量表共包含白天排尿、夜间排尿、急迫性尿失禁、尿急等4个维度,总分为0~15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1]。

(2)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尿动力学检查,以英国美迪斯Clinic尿动力学仪进行检查,对患者平均最大膀胱容量(maximum bladder capacity,MBC)、膀胱初始尿意容量(first desire to void,FDV)、逼尿肌无抑制收缩波个数与峰值、膀胱顺应性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3)分析患者临床疗效,①治愈:患者尿急评分不超过1分,或症状总评分不超过2分;②有效:治疗后症状改善1个等级;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2]。

(4)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资料均以SPSS20.0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进行c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本组140例患者中治愈33例,占23.6%,有效85例,占60.7%,无效32例,占15.7%;治疗总有效率为84.3%。

2.2 患者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患者OABSS各指标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见表1。

2.3 患者尿动力学结果比较治疗前后比较,患者尿动力学各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2 患者治疗前后尿动力学结果比较()

表2 患者治疗前后尿动力学结果比较()

2.4 不良反应分析本组患者治疗期间25例患者出现口干现象,占17.9%,5例出现便秘现象,占3.6%,3例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现象,占1.9%;患者均未出现尿潴留现象;且不良反应患者均耐受,无一人因不良反应不耐受而退出研究。

3 讨论

药物疗法为临床上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常用方式,但予以患者单一药物治疗后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治疗失败后患者仍需接受进一步治疗。而对于该类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临床上多以神经调节、肉毒毒素逼尿肌注射方式进行治疗,其在改善患者病情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还具有风险大、费用高等不足之处,故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与推广。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将多受体途径联用药物方式对收治的膀胱过度症患者实施治疗,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尿动力学各指标情况、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提示三者联合应用对提高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病情有重要意义。分析其原因:托特罗定属于临床上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一线药物,属于M受体拮抗剂的一种,用药后可对膀胱壁及逼尿肌的M受体产生作用,并可与膀胱壁上的M受体进行竞争性结合,进而可有效地促进逼尿肌松弛;同时该药物还可对尿路上皮产生作用,能够有效地阻断膀胱传入神经通路,对减少膀胱不自主收缩有重要意义[3]。而多沙唑嗪则可选择性的阻断α1A受体,促使尿道及膀胱颈部平滑肌张力下降,进而可达到改善患者尿急、尿频症状的效果;同时该药物还可阻断膀胱逼尿肌部位的α1D受体,促使膀胱容量及顺影响增加,进而可有效的提高患者膀胱储尿功能[4]。而丙米嗪则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一种,可对中枢神经产生作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可改善精神因素所致的尿频、尿急症状。此外,该药物还具有抗胆碱功效,可促使膀胱逼尿肌兴奋性下降,从而可改善患者膀胱储尿功能[5]。三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发挥系统功效,实现从中枢到外周多受体途径联合作用的功效,从而可进一步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症状。

综上所述,针对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实施多受体途径联用药物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促使患者症状改善,且安全性较高,可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尿急动力学膀胱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肾康宁胶囊联合用药治疗肾阳虚证导致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直肠癌在调强放疗中保持膀胱充盈度一致的重要性研究
别以为夏季饮水多尿频尿急就不当事
尿频、尿急 别轻易吃抗生素
男女“尿频 尿急”科普书 9元领
利用相对运动巧解动力学问题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