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诚:“智慧农机”打造农业生产新模式

2019-02-13 07:48徐春光
山东农机化 2019年3期
关键词:植保拖拉机猪舍

本刊特约记者 徐春光

近年来,诸城传统农机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正在加速推进。“智慧农机”给现代农业带来的一个个新变化,令人欣喜不已;一幅幅“智慧农机”的实时画面,更让人眼界大开。

植保无人机成了“新农具”

初夏时节,麦苗青青。在相州镇富之道农机合作社一望无际的麦田里,五架植保无人机“编队”轻轻飞过,所过之处,麦浪翻滚,细密的药水成雾状散开,均匀洒在叶片上,成为农业生产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诸城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主任赵大庆告诉记者,眼下正是小麦抽穗扬花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阶段,以往“一喷三防”主要靠人工。近两年,诸城市通过培育专业无人机飞防队,补齐了植保这个短板,如今越来越多的植保无人机活跃于陌上田畴,成为农民植保的好帮手,这也是诸城市推广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的一个缩影。

百尺河镇管家朱村种粮大户王志海承包的400多亩地,过去一到防治季节,就要请很多工人帮忙防治,防治一遍下来光开给工人的工钱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小麦共防治两遍,工钱就得四、五千元。现在用一架无人机,大半天的工夫就能防治一遍,光工钱就赚大了,还省心、省力。

农机化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辛兴镇朱庙社区年逾六旬的朱立华与农业打了半辈子交道,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他背着农用喷雾器,施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忙的时候。“头顶着太阳,脚踩着泥水,10亩的小麦一个人要干上个三四天,又累又热。”朱立华回忆起以往的情景,连连摇头。但从今年开始,他家的喷雾器正式“下岗”了,朱立华也当上了“甩手掌柜”,和乡亲们站在地头儿,看着一架植保无人机飞过麦田,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就完成了施药作业。“这年头种田还是得靠科技!”老朱发出由衷感慨。

据介绍,人工喷洒劳动强度大,作业时间长,防治时效差,容易引起作业人员药物中毒,同时作业质量差,喷出来的雾滴直径大,易产生沉降造成农药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而植保无人机,雾滴小、药物雾化效果好,喷洒均匀,可以显著提高药效。同时,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喷防无死角、无缝隙,防治效果更好。无人机一天作业面积可达500亩左右。采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效率高,是传统人工喷洒的20到30倍,同时能节约30%的农药和60%的水,减少环境污染,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近年来,诸城市积极推广使用植保无人机飞防技术,随着农业航空植保技术不断进步,植保无人机飞防技术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常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保障。”赵大庆说。

给“铁牛”装上智慧大脑

谷雨刚过,气温攀升。记者在贾悦镇曹力沟村的烟田里,孟友烟农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队队员白明正驾驶着一台大型拖拉机进行起垄作业。坐在驾驶室里的他显得非常悠闲,拖拉机的方向盘自己调整方向,而身后的烟垄却异常笔直,不禁让人啧啧称奇。

其实,奥秘就藏在拖拉机的“智慧大脑”里。给拖拉机安装上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司机仅仅是辅助开车,拖拉机就可以利用卫星提供的高精度定位信息,按照预定路径进行自动行进、自动对行、自动避障等精准作业。

“有了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拖拉机如同长了大脑和眼睛,能自己看路、自己行走,而且走得非常直。”借着在地头添加肥料的工夫,真切体会到智能科技带来舒适与便利的白明正赞叹道,“以前进行起垄作业时,必须两眼紧盯着前方,不敢有丝毫放松,一天下来眼睛累得不行。现在有了导航系统,偶尔看一眼甚至根本不用看,拖拉机就可以自动前行,再也不用担心烟垄不直的问题发生了。”

据孟友烟农专业合作社经理白中友介绍,合作社的拖拉机都安装了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在驾驶室内装有触控式液晶显示屏。显示屏上,农机作业和地块环境等信息一览无余。作业前设定好参数,自动驾驶系统便引导农机进入自动作业模式,不仅操作更加精准,彻底解决了起垄不直的问题,而且大大减轻了驾驶人员的劳动强度。

今年以来,诸城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农机”发展新路径,依托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对现有农用机械进行改造升级,推动农业机械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实现机械化耕作面积、深度、宽度等相关数据的采集与管理,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化管理水平。

“装上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农机如虎添翼。”白中友称赞道,与传统起垄机械相比,“智慧农机”不仅可以提高作业精准度,更加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还减轻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作业效率大大提高。正常情况下,一台1004大型拖拉机配套双行起垄施肥一体机,每台每天可完成60~70亩起垄作业。而安装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后,每台每天可起垄100亩以上,还能延长农机作业时间,白天晚上都可作业,可以做到人歇机不歇。

智慧农机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生产的印象,折射出诸城农业机械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步伐。近年来,诸城围绕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导航定位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进行广泛而有益的探索。赵大庆认为:农机智能化之所以加速推进,一是因为土地大规模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基础,规模化经营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提供了基础,机械化又为农机智能化的推广打下了基础;二是因为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人口老龄化,农村出现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情况,倒逼了农机智能化的推广应用;三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农机智能化创造了现实条件。

智慧养殖彰显“科技范儿”

每个棚每批次养殖1200头猪,一年养两茬2400头猪,只需要1个人管理。这样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位于林家村镇丹家店子社区南部丘陵上的久和高效种养生态循环示范区变成了现实。

一个人何以管理1200头猪?负责建设的山东久和农牧集团董事长陈汉玉不无得意地说:“这个智能化养猪棚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环保治理系统、物联网系统等,只需要一个人就可照看,科技感满满!”

5月16日,记者在久和高效种养生态循环示范区看到,新落成的10栋猪舍刚刚“入住”了第一批猪苗。一走进养殖厂房,就感觉到这里的养殖厂房设计和普通的养殖场不一样,全部是轻钢结构,宽体猪舍,采光也非常充足,每间猪舍占地面积达到1500平米。

传统猪场中的粪便满地、臭味刺鼻、粪尿直排现象在这儿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猪栏整齐合理,猪舍装上特殊“空调”,温度和湿度都是由自动环控设备来进行调节,喂猪铲粪皆通过自动化系统来完成,粪尿分离,通过专门的管道抽送至环保治理系统,采用先进粪污处理模式,达到零排放效果,经处理的产物可转化有机肥“变废为宝”。

记者注意到,看似普通的猪舍,科技创新感十足。“饲料由猪舍外的储料塔自动输送到每一个料槽,猪只要碰一下料槽上的‘机关’,饲料就自动落入槽里,每一卡猪栏都设置了自动喂水系统,猪一咬墙边上的特制管口,水自动流入猪嘴里,猪栏地上建有水泥漏缝板让猪粪猪尿落入自动清粪系统进行环保处理,化粪池通过封闭式管道联接沼气池,粪便下漏到地下后被刮粪板输送到管道压入沼气池,在养殖小区地面看不到一点猪粪。猪舍四周装有风机、水帘、自动温控系统等。”谈及智能养殖科技元素,陈汉玉如数家珍。

无独有偶。在离诸城市中心近40公里的石桥子镇石房子山坡上的山东牧族200万羽无抗蛋鸡养殖及深加工项目现场,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记者进入生产基地,空气中闻不到一点养殖业特有的异味。鸡舍内并没有大多养殖场里浓重的粉尘和氨气味儿,鸡蛋顺着传送带慢慢转出,鸡的粪便也有自动清扫设备。这家养殖场一直在智能科技上大做文章,无论是饲养管理还是生产销售环节,全程用高科技保障鸡蛋生产安全,让蛋鸡尽可能避免因与人接触而造成的细菌污染,同时给蛋鸡营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15万只鸡,只需要两个人管理,主要负责检查设备的运转。“鸡舍内的温度、空气、风流等都进行自动调控,冬天温度在21℃上下,夏天温度不会超过28℃。与传统的蛋鸡养殖相比,我们的生产流程充满科技元素,每栋鸡舍都完全由电脑系统来监控,从饲料的运送、喂水喂料到鸡蛋的收集,全部采用自动化操作。”山东牧族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青告诉记者。

每天生产的鸡蛋均采用自动设备收集,当鸡蛋进入智能传送带,就开启了它们的“智能之旅”。记者看到,鸡蛋传送带自动将蛋鸡产下的鸡蛋传输到分级仓库进行分级处理。分级仓库内有一套一体化蛋处理设备,这期间,“流清蛋检测系统”用摄像头对所有鸡蛋进行拍照鉴别,剔除掉其中破损鸡蛋。随后,“脏蛋检测系统”会再次对鸡蛋进行鉴别,并对脏蛋进行二次清洗。清洗干净的鸡蛋还要经过隐纹检测,确保没有隐纹裂口后,才能被送去进行紫外线杀菌。

“下一步,诸城将瞄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型农机装备的需求,以争创山东省‘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为目标,创新引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等延伸,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新模式,为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赵大庆如是说。

猜你喜欢
植保拖拉机猪舍
拖拉机内燃电传动系统
飞上天的“拖拉机”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无怨无悔四十载 植保战线展芳华——访山西省太原市植保植检站副站长何淑青
无人机技术在农业植保中的应用与实践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红色拖拉机
红色拖拉机
植保机何时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