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融生教育探索

2019-02-21 10:20文广州市增城区郑中钧中学
师道(教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研德育生命

文广州市增城区郑中钧中学 韦 霞

纵观中外关于教育的内涵解读,我们更深刻明白了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唤醒并激活一个人的全部潜能,这也成为学校的核心价值与使命。如何唤醒潜能?根据生物神经学理论与心理学上的认知理论,一个人思想观点的诞生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融汇世界不同的信息创生的结晶,并由此驱动着自我行为的完善即产生自我发展的力量。融万物、生发展,融生教育符合人的成长的生物规律与心理规律。同时又能拆开理解,以“生”喻教育的目标,以“融”喻教育的方法。有明确的实际意义,又有很强的操作性。

一、融万物生发展——洞察融生教育之内涵

1.融合一体方共生。融合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不同物质连接起来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教育(Integration)的概念起源于1994年,指的是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和普通儿童在相同的环境中,接受特殊教育服务,并和普通儿童共同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以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及同辈间的学习、合作以达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终目的是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这个概念有其普适性的意义,无论是做为教者的教师身份需要一种协同研究的集体备课模式,还是做为学者的学生身份需要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或者是研究与学习内容需要把将要学习与研究的内容融合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体系上,建构出全新的知识与经验图谱。古人儒、释、道三家皆云“天人合一”,亦是遵循万物一体之理。

2.圆融之境可共享。圆融,破除偏执,圆满融通之意。融合的前提是破除小我,融入到天、地、人三之中,同时亦将天、地、人融入生命之中。心怀恭敬之心,心存至诚之意,主动融入、吸收、生成,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主张,并通过生活实践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圆融” 相信每个人包括教师与学生都有能力及有足够的资源去改变、成长,从而让生命状态达至外在丰富、内在喜悦、平和、充满力量和爱。“圆融”意味着我们生命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在那儿,我们与自己相逢、与他人相逢、与身处的这个世界相逢,并融为一体,坦诚、真实地分享着彼此生命的美好与丰盛,并因彼此的融合进一步美丽着彼此的生命与这个世界。

3.生命之融方共昭。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生命化课堂,指出生命是教育的基石,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当下不少教师依然心中有教无育人、有知识无生命观,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来看待。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也不同程度地被压制、被遮蔽和被忽视。融生教育的价值指向为了发展生命、教育过程遵循生命规律、教育结果是成就生命。正因如此,融生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让生命焕然一新,焕发光明:师生的精神因此而明亮起来。

4.生长之融方共远。教育即生长。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指出人的生长是一种内在的主动的生长,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行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人”这个容器里。融生教育主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多元平台,让师生本来就存在的能力通过引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且这种能力能引领师生最终实现自主、科学地发展。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师生携手走向生命的远方:共同成长、共同成就彼此生命的精彩。

二、开放、自主、合作、创生——建构融生教育之路径

“心怀天下 学至精微”成为融生教育的价值主张,成为学校建设的魂,统领着学校教育、教学、教研、课程等各项工作。

1.融生润德育融昭生命

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德育任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活动德育模式是一种侧重道德行为锻炼的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德育模式。学校融生润德育理念的提出,更注重的是活动德育与情感德育的融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最后达成内化,成为自觉行为。把德育的内容融合到学生的各个细节、各个活动中,让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主动的生长。融生德育引领学生担当始终保持好奇心的责任;担当倾听他人,即使当他人的想法令你鄙视,也应与之自由交流思想的责任;担当创造尊重的文化的义务;担当利用自己的天赋与能力来服务他人与世界的义务。融生德育帮助生命个体增加自然生命长度、提升智慧生命高度、拓展精神生命宽度,让师生共同成就彼此生命的精彩。

2.融生精学堂融悟生成

信息化2.0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实现学习主体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与学习生态,实现个性化学习。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撑,建设融生精学堂,课前利用微课与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自学的过程就是新知与旧知融合的过程,无法融入的就成为困惑问题,带着问题走进学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实效性就明显提高。教师根据学生在线提交的自学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个探究过程就是融入环境(情境)、融入他人的过程;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同伴之间进行协同评价,这个环节就是不断融入他人观点、思想的过程,交流中碰撞、碰撞中融合、融合中创生;迁移应用的环节既是检测习得的知识是否理解,也是一个已知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融合一体的深度学习的过程;针对检测中反映的问题,课后个性化作业的推送则实现了新旧知识的深度融合。在这个不断反复融合已知、融合他人、融合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新知新见的诞生、实现了思维品质的提升、实现了德行情怀的成长,从而实现了生命的发展。

3.融生慧教研融懿生盛

基于智慧校园的教师备课摆脱了时间、空间和个人知识孤岛的局限性,能够基于历年教学资料、同行教学状态和学生学习反馈的大数据有针对性地准备教案;基于智慧校园的学科教研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分工合作,可以上传某节课的教学计划、课件、微课、练习题等相关资源,同时设定本节课的完成时间,向主管领导和同事发出听课邀请,并公布听课二维码,使听课教师在课后能够及时扫码评课,也使讲课教师及时收到听课教师的评价和建议,极大提高了教研的效率。这样的教研方式就大大方便了教师知见的交流分享、更广范围内集中了众人的智慧,同时注重众人智慧的传承。是教师们个体融合、集体融合的过程。在教研主题选定的时候坚持以教育教学问题为导向,以研究者的姿态行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研成果得以转化为教育力,也完美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4.融生群课程融彻生长

融生教育的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发展、落实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最终要以课程开发与实施来落地扎根,建设多元融生群课程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首先,加强对国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改革,强调“互联网+”和课程的融合创新,尤其是包含多学科的融合创新。只有占学生学习时间长达80%以上的学校国家课程落实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才能真正落实我们国家新的育人目标。其次,加强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融合创新,从内容开发整合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再次,丰富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的跨界融合,实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化体验式学习,比如创客教育、STEM教育,为学生们创造了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和体验机会,对教育起到了推动和加强的作用。第四,通过互联网将学校、社区、家长、企业和场馆连接起来, 创建新型的智慧教育社区,建设数字化传统文化体验中心,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智慧校园中焕发出时代气质。

在融生教育系统中,依靠智慧校园建设,与薄弱学校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赋予融生教育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教研德育生命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