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因子,让骨感语言丰满起来

2019-02-21 10:20文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城郊小学梁仲桂
师道(教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事物课外阅读

文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城郊小学 梁仲桂

语文教师应该坚守语文课程的本质,把握“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根本性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课内外激发兴趣因子,让语言文字丰满起来呢?

一、阅读激趣,在积累中实现对语言文字的个性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我在全校开设每天25分钟的午阅课,每天课外阅读是所有年级家庭作业的必做题(而且要求老师们要留给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读书分享,邀请一位孩子熟悉的作家进行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缺少。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让学生设立读书笔记,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做摘抄的好习惯。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积累语言的好习惯。然后慢慢地引导其理解作者生动形象、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

二、巧用妙法,从词语的张力体会文字的魅力

语言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只成为课堂的一种点缀,课堂也不应该只是教师展现自己教师技能的舞台,而是应该真真切切地做到引导孩子,并先从字词入手。全国语文名师张岩在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别出心裁:“蚂蚁搬家你经常看到吗?从蚂蚁搬家你推测到什么吗?”学生一听,七嘴八舌说:“蚂蚁搬家,说明快要下雨了。” 张岩老师马上说:“嗯,这种见到事情的苗头,就推测到发展趋势,就是见微知著。你还可以举其他例子吗?”学生稍微一思考,纷纷举手:“蜻蜓低飞,也快要下雨了,这就是见微知著”“老师一进课室神情严肃,我可以推测到这次测验咱们班肯定考砸了,这也是见微知著。”学生由此深刻理解了“见微知著”的意思。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也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用语中,理解了词语学会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三、留白拓展,在想象中应用语言文字

“运用语言文字”重点在于“用”。我在进行《清平乐·村居》的一词教学时,采用了“读—思—悟—说—写”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词人对语言文字的妙用。指导“读”时,教师采用“断句引导,教师点拨,创设情境,齐读共鸣”四个步骤对全词进行整体感知,由读到吟,使学生对词意的节奏感和韵味感体现了出来。指导“思”时,我出示了“读____这一句,我仿佛看到(听到)____。”的填句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当学生对这首词中的字、词、句的理解能够驾轻就熟时,我又适时地出示了一段话:“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老两口几杯酒下肚,话就多了。老爷爷望着老奶奶捋着胡子说‘老伴呀,____’,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老头子呀,____’” 引导学生觉得这对恩爱的老两口可能会聊些什么呢?对学生进行说话的发散思维训练,巧妙地进行了口语交际的渗透。

四、走进生活,在平淡中捕捉语言文字运用的乐趣

1.从大自然中获取说话写作素材。我市玉湖是有名的风景旅游区,是丰富的写作材料。在教学实验教材第五册语文第六单元,题材为写一处风景时,我抓住有利时机,让他们去玉湖观察景物,从中陶冶情操,获取写作素材,产生对玉湖的喜爱之情,并借此让学生参考本单元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学生很快就能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2.在平时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在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和同学间处处都有值得捕捉的镜头,重要的是如何诱导学生能从“平日和平淡中寻找情趣和亮点”,培养正确的取材角度。在教学观察日记时,我把自己旅游时得到的有趣事物告诉他们:跳舞草是如何一听到音乐就跳舞,痒痒树是如何一被抓痒就立刻左摇右摆的……学生的兴趣立刻上来了,争着说自己观察到的有趣的事物。最后我总结:“有趣的事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就连平时经常看到的小蚂蚁也有趣极了,不信你回家多多观察身边的事物,然后把它记下来大家交流一下吧!”从一则则日记当中可以体会到学生已初步学会怎样摄取生活的材料,怎样体会生活,从平淡中找兴趣,情感涌动。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事物课外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美好的事物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奇妙事物用心看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