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2019-02-21 10:20文博罗县龙溪中心小学赖秀年
师道(教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品德课品德思想品德

文博罗县龙溪中心小学 赖秀年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应充分发挥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将感恩教育充分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

一、通过教材渗透感恩教育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涉及感恩教育的内容非常多,其中包括感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栽培、社会的关爱等。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才能与之共鸣。一方面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温暖;另一方面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他们学生身边的实例相融合,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把教材内容渗透到感恩教育中去。

在讲授教材《爸爸妈妈抚育了我》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是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时间上,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并抚育我们长大。中国人在谈到自己年龄的时候,总要在周岁前面加一岁,那是因为把母亲怀孕的时间计算在内,表示对生命的尊重,对母亲的感激,所以应该感恩父母。同时建议学生向父母长辈了解他们养育自己成长的艰辛事例,并且可以结合相关的节日,用自己的方式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分享一则自己感恩父母的具体的事例。

在教学《为我们服务的人》中,通过搜集平凡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如环卫工人、农民、消防队员、建筑工人等,让学生感受这些劳动者的伟大,知道我们生活上的所有便利都是不同岗位的人们给我们创造的,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然后,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参与一种工作岗位,例如为我们美化环境的清洁工,体验劳动的过程并感受劳动的艰辛,最后激发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对他们的默默奉献心怀感恩之心。类似这样的蕴含感恩教育的课文不少,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感恩教育时机,在教学中展现感恩情境,适当地渗透感恩教育,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感恩意识及智力发展的培养工作。

二、在活动中引发共鸣

在思想品德课中,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安排丰富充实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故事中的人物,从中领悟课文中的思想内涵,从而唤起责任感。

例如,让学生开展公交车让座的角色扮演,公交车上遇到困难,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受他人关爱。因此在社会上需要常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为他人让座、为陌生人提供帮助等。开展以“感恩”主题交流、“寻找同学的长处”等活动,从而让学生获得道德认知,形成的道德评价标准。

三、认知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认知,课外实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还要抓住各种感恩教育时机,引导学生积极、快乐地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从而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道德评价的能力提高,道德素质的提升,感恩教育才能达到知行统一。

例如,教学《我懂事了》一课时,可布置一次家庭作业,为父母洗一次脚,为家人盛饭,为父母分担家务;教学《邻里之间》一课时,布置学生为邻居做一次好事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懂得邻居之间要和睦相处,邻居之间的互相帮助、友好来往令人感到快乐和温暖。

教育学生节省父母给的每一分零花钱;知道有好吃的东西先让父母吃了;父母生气的时候,能向父母说“我错了”;坚持吃饭不挑食、不剩饭;能主动借给别人东西;捡到手机、电话卡、钱能主动交给少先队;能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虽然这些小事看起来很平凡,但却能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等优良品质。引导学生领会课堂上所学的感恩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从而发自内心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为学生树立榜样。

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实践性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认识,激起他们的责任感,从而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感恩教师,回报社会。而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形成感恩的良好品德。

猜你喜欢
品德课品德思想品德
选择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思品课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新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符合课程特点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