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及其减贫效应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2019-02-21 12:08苏文龙陈兵建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甘肃省贫困地区

苏文龙,陈兵建

(兰州文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吹响了全国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的号角,关注贫困农村,发展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成为时代工作焦点。从2013年以来,在习总书记扶贫思想的引导下,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8249 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3046 万人,脱贫比例超过63.0%,其中,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缩减到1643 万人。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扶贫工作仍要继续推进,彻底实现全员脱贫。

一、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整体发展的资源优势

对于甘肃中部、东南部、南部连片特困区而言,农业产业发展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既有传统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又有新时代转型契机。不足在于贫困地区农业人口相对较大,结构较为单一,全省每年新增40 万劳动人口,农业产业发展负担较重;契机在于外部环境与食品消费结构在发生着变化,“一带一路” 战略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给贫困地区粮食产品带来新市场,外部资金与技术的引入给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带来新模式。从整体看,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及减贫效应具有如下优势。

1、农业产业基础完整,全面支撑农业现代化

改善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是促进贫困片区发展的基本条件。结合当前农村扶贫的总体要求,甘肃省对境内贫困地区的干旱情况进行了全面整改,实现了以定西为代表干旱地区和河西地区的农业治理,“修梯田、打水窑、调结构”,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为贫困地区打通了引水灌溉的通道;在甘肃省853 挂图作业扶贫方法引导下,甘肃省对县、乡、村建设基本配套设施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解决了农村的基本道路、基本灌溉建设问题;使得甘肃南部、东南部、中部已经实现了农业产业基本设施全覆盖,为各类资金、技术引进提供了前提条件,支撑着山区农业发生巨大转变。虽然农业公共设施的建设并没有直接解决百姓的贫困问题,但间接影响着、改变着贫困片区百姓的生活。在此基础上,甘肃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再无后顾之忧,可快速进入农业现代化,尽早全部脱贫。

2、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抗风险能力增强

从甘肃省贫困地区多项农业扶持举措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已从单一、孤立的分散小户农业结构转变为依托县(乡)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基地的合作性、多样性、保障性集约农业结构,在农村实施“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发展策略。对于以农畜业为主的地区而言,农民可在农田种植中获取稳定收入作为日常生活之用,可养殖牛、羊进行放牧获取羊毛、羊肉、羊皮等收入,也可进行农田秸秆收割销售给市场养殖户从而获得收入;对于以中药材为主的地区而言,农民的收益转变为药材加工、药材培育以及开垦药材土地等;对于以大棚、温室培养等为主的地区而言,农民的收益转变为蔬菜运输、鲜果储存保鲜、蔬菜加工等。无论是哪种农业产业结构,都能够保障农民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保持良好的收益,整个地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不仅符合当地农民利益和发展需求,也能帮扶贫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3、农业资源开发充分,农业产业生态化

在2013~2017年的脱贫攻坚战中,甘肃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引导农民结合自身的特征来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开发项目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且没有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具有明显地发展可持续特点。例如,在2014年,专家对定西市安定区脱毒种薯繁育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地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以及灌溉条件等,积极促进该地区的脱毒种薯繁育项目实施,使得安定区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景泰县在脱贫工作中将洋葱引入乡内,并洋葱品种、施肥管理方式进行改进,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使得景泰县成为年产洋葱1.4 万吨的生产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多个地区;2010年,岷县因耕地条件缺乏、山体众多而遇到发展难题,岷县结合实际情况,开始发展中蜂养殖,经过几年发展,仅清水镇便实现了全体脱贫,养蜂业也成为当地的又一大新兴产业。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的各个农业开发项目都是在农业资源条件基础上开展的,没有给当地生态带来破坏性灾难,其农业产业是生态化的,对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农业产业迈向工业化,形成农企合作格局

与易地搬迁、人才输出等扶贫政策相比,农业产业发展是为引导整个地区跟紧农业先进发展水平,使当地百姓共享社会主义胜利成果,这就要求农业产业与工厂企业的结合发展,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要求。例如,在沙棘产地,沙棘生产基地与加工基地联合,农民既种植沙棘、采摘沙棘,又加工、生产沙棘酒、沙棘饮料,既具有农民身份,又具有工人身份;在牛羊农畜产地,龙头企业通过多个牛羊交易市场来收购农民的牛羊及其牛羊制品,农民养殖牛羊且养殖牧草,并向牧草收购公司提供牧草原料,且两种交易模式已具有一定规模,长期如此,则能够使农民走向牛羊收购企业或牧草收购企业;在中草药生产基地中,中医药企业与农村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从农户手中收购当归、黄芪等中草药,已经具备了农企合作的模式。因此,农业的各个产业都将加强农业自身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农民的身份也会变得复杂起来,整个地区的农业产业链将延伸到多个地区和行业,形成庞大的减贫效应,保障百姓脱贫不返贫。

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西部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甘肃省以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和藏区为代表的贫困片区面临着高原寒冷气候、耕地资源贫瘠的农业发展困难,整个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农业平均水平。与此同时,贫困地区交通不便,外部资金与技术难以跟紧农业生产,影响着农业产业的扶贫效果。

1、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扶贫的效果不明显

目前,大部分西部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社会服务水平层次也比较落后,而且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在发生自然灾害时的抵御能力也比较差,在扶贫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开发难度也比较大,适合农村产业项目连片生产的区域也不够集中,而且大部分连片贫困区域集中在大山深处,长期面临干旱、洪涝、泥石流、冰雪、沙尘暴等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地区的贫困率居高不下。例如,甘肃舟曲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经历“汉川地震”和“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后,导致该地区的农村产业发展十分困难,贫困人口也迅速上升,而且舟曲的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村产业的开发难度较大,使得该地区形成了“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成规律性发生的现象,也就导致了地区扶贫效果不明显。

2、农村产业扶贫资金缺乏,农业产品结构失调

在西部贫困地区可以依靠的第一二三产业较少,同时对地区的水土依赖比较大,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土地与自然条件的破坏比较严重,而且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比较差,地区的财政收入也比较少,扶贫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拨付,省级与地方对扶贫资金的支持比较有限,这与地方农村产业的发展需求差距较大,影响着农村产业扶贫的发展。例如,在甘肃省,政府对每个村的扶贫资金大约每年在50-70 万元之间,而实际上每个村实际需要的扶贫资金在100-120 万元,扶贫的资金缺口比较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来说,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而且农村的扶贫资金比较分散,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上,难以形成合力。而且农村的扶贫资金也呈现多头管理的现象,例如发改委的以工代赈、交通部门的道路维修、科技部门的生态资金建设等,这样使扶贫资金难以集中统一管理,以解决扶贫过程中的重点民生问题。在现有的农业生产中,主要以农户私人生产为主,农业产品比较分散,而且生产的产品大多为同种类型,没有形成规划化的生产,也缺少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不高,导致在实际扶贫的过程中,农村产业发展致富与实际的扶贫效果脱节现象。

3、劳动力素质较差,农业产生发展的脱贫能力低

在甘肃地区的贫困人口中,大部分劳动者的知识能力水平较差,知识贫困成为影响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甘肃省的各类教育水平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农业生产的技术性人才缺乏,农业生产中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人才比较少,这就严重制约着甘肃省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2016年,甘肃省的成人文盲率高达11.37%,地区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而35%的学龄儿童或者大学生中,只有4%的大学生来自贫困地区,在甘肃省的贫困地区只有40%的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也没有合适的继续教育机构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劳动生产技能培训,这就导致甘肃农村地区的劳动人口的平均素质较低,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甘肃省农业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甘肃省农村产业的脱贫效果。

4、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脱节

农村产业在开发的过程中,需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有机统一在一起,才能提高扶贫开发的质量,可以说甘肃省的农业产业开发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高度的重叠性。但是,在实际的生态产业扶贫开发中,没有将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而且扶贫开发也很少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扶贫开发脱节。因此,在甘肃省的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脱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探索一条适合甘肃农村产业开发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的道路,以真正实现农业产业扶贫。

三、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需要结合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环境优势,结合地区的气候特征,因利势导,将地区发展的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将发展西部地区的传统农业优势与特色农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协调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以达到农业产业扶贫的效果。

1、发挥空间地理优势,做好多省协作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甘肃贫困片区集中在南部、东南部、中部地区,与四川、青海、宁夏、内蒙古接壤,且周边省份接壤地区也存在贫困连区,为此,要发挥出空间地理优势,做好多省协作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达成各级政府间的合作,对日常事务、重大决策进行沟通,做到共享资源、协同发展、整体规划,为百姓谋福利,为脱贫某规划;二是推广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农业开发项目的技术、难点进行分享,避免出现重复性错误,影响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贫困治理进程;三是统筹治理共同难题,以群策群力的方式为共有难题谋思路、计策,相互借鉴成功案例,使各省政府决策具有带动性。

2、加大农村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统筹农业产业结构比例

结合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的特征,政府需要加大农业产业的扶贫资金比例,重点建设甘肃农村的交通、水利与农产品市场,举办各种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学习,以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合理引导农村剩余人口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甘肃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要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在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中进行一定比例的精细调整,确保农产品占有稳定的市场。一是关注农产品消费市场中杂粮、肉类、蔬菜、水果、奶制品等消费比例,了解整个市场的消费动态,避免生产滞销农作物,影响百姓切身利益;二是发展农业产业的“软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比例的转型,大力建设贫困地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包括水果、蔬菜,平衡市场需求,使农业产业发展更有后劲;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引入优良品种和管理技术,以高质量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逐渐消除对扶贫政策的依赖,取得消费市场的认可,实现真正意义的脱贫。

3、兴建农业储存基地与市场,促进农产品交易现代化发展

甘肃贫困地区采用“龙头企业+天然优势+农村合作社+基地” 的方式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种植、养殖,与此同时,农产品交易市场也进行了规划化建设。2016年,靖远县开发了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农业项目,在种植园区面积扩建的同时形成了蔬菜运输、加工、保险存储基地,可根据订单情况集中向市场运输蔬菜,此存储基地辐射周边5 县,解决了蔬菜农户的后顾之忧;在2017年,陇南康县农村重点生产蚕桑、茶叶、花椒,农产品交易市场便在康县县内,各村可在指定市场点进行农产品交易,也可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进行自由交易,生产与销售呈现出自由化特点,初步表现出现代化农产品交易市场特征;漳县“沙棘产区”自然沙棘面积20 万亩,后期人工建设新型沙棘面积5 万亩,以招商方式在当地建设了沙棘加工厂,形成了“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相结合的发展局面,大批农民从种植向加工行业转变,其经济效益使漳县走到了甘肃脱贫前列。农产品交易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关键。

4、以农业为基础,发展休闲旅游与特色小镇文化产业

结合甘肃省的生态环境,在开发农业产业扶贫时,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甘肃境内气候、土壤与中东部差异较大,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农业新局面下,可借助特色农业建立农业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与特色小镇文化。一是大力宣传贫困地区农业特色,吸引游客加入到 “西部农家乐”、“西部采摘园” 中;二是联合建设农业文化小镇,通过顺畅的旅游路线参观多种农业产业,包括:牧草草场、中药材基地、大棚基地等;三是依托自然风景建设野外旅游空间,通过“田间漫步”、“乡村体验”等项目感受乡村特色与甘肃的自然风景,进而能够将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西部贫困地区应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农业项目建设、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农业新品牌等举措,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繁荣。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甘肃省贫困地区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