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研究

2019-02-21 12:08王红松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高校学生

冯 祥,王红松,方 悦,张 博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理念,在考察过程中习总书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精准阐释,提出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良策,在2015年,习总书记在听取代表团报告时指出,一定要重视对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补助,不允许贫困代际传递的发生,要让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平等教育。《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实现精准扶贫,必须找准目标,明确扶助个体,保证从县到家,从家到个人的精准扶贫,实现教育脱贫,保证贫困家庭子女能有学上,让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平等教育。目前,我国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这一概念马上就要从我国消失,困扰中国许久的问题就要历史性的得到解决。对高校而言,现阶段教育扶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好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高校资助在我国得到了一定发展,一方面对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助学金贷款,另一方面也酌情考虑减免学生的学费、住宿费,但是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在施行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次进步。精准扶贫这一理念也应被高度重视,今后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借鉴精准扶贫的思想。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内涵与意义

“精准资助” 是党和政府扶贫工作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贯彻实施,是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的重要体现。

(一)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深层含义

精准资助,意味着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学校中的资助对象,并且考虑资助对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区别性的对资助对象进行资助,一定要保证资助内容和资助形式切实满足资助对象的需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资助的功效,才能实现教育精准资助。这一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准认定目标,即做到“扶真贫”。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同时坚决杜绝“骗助”等浑水摸鱼的情况;二是精准实施内容,即做好“怎么扶”。资助工作要因人施策,不能对资助对象施行片面的经济补偿,而应让资助对象学会如何赚取财富,资助内容应该从向资助对象提供基本的经济资助转变为向资助对象提供发展资金,保证资助对象的长期发展。综合经济资助、就业帮扶、学业支持、心理辅导、生活补助等帮扶措施,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三是精准实施管理,即做足资助后“怎么管”的工作。资助工作不能停留资助前期,更要把握后期,通过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对贫困生的动态管理,不仅可以及时了解资助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遏制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1]。

(二)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意义

1、做好精准资助工作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习近平在2018年提到,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在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考虑不同地方的经济、文化差异,推动教育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改革过程中,要体现改革的创新性,全心全意保证人们能够享受到平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十八大以来,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指示,明确了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形式、方法和内容,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场所,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保证人才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十九大以来,教育事业又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教育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更多重视。高等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发展、国家富强都要依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只有重视教育,才能为国家培育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推动人民的全方位发展。只有重视教育,才能推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打赢教育扶贫战要求做好精准资助工作。教育扶贫是扶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党和政府向广大人民群众做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的庄严承诺,为了实现这一承诺,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奖贷困补等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社会组织和社会上众多爱心人士也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扶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只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经济原因辍学,上得起学,家庭其他成员才会毫无牵挂,更好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的好学、就得好业,才可以拔掉穷根,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3、做好精准资助工作是不断推进教育公平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前进需要不断推进社会公平与和谐,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教育更是决定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前进方向。为改变当前高校教育扶贫中存在的不足,为更加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平,精准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精准资助”彰显的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的重要体现。十九大明确提出,贫困家庭的子女也必须享受到平等教育。通过做好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确保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在校期间生活无忧,毕业之后有较好的发展,经济资助与思想育人相结合,真正将高校育人工作做到实处。

4、做好精准资助工作是推动构建高校资助工作新模式的需要。当前高校现行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贫困生认定模式较为单一,资助导向功能错位,政府教育经费虽然持续增长但人均投入不足,部分高校学费纷纷上调等等。传统学生资助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经济保障,这种基本保障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等、要、靠”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发挥资助政策的教育功能。精准资助工作不仅要求建立大数据平台精准识别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困难学生,同时还要求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树立感恩、奉献、诚信、励志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新模式新要求。

二、高校精准资助面临问题

(一)资助工作队伍力量相对薄弱,资助工作量大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主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各学院的辅导员,而工作对象是全校学生,这使得资助工作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排查所有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资助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纷杂的事务,因此没有充裕时间来对资助工作进行深层次思考,不能深入了解与当前经济社会形式配套的资助形式和理念[2]。从高校资助工作的长远发展角度,高校资助工作急需一支有思想、懂业务、会研究的专业化、职业化的资助队伍。

(二)困难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

在对学生提供资助时,想要实现精准资助,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精准把握学生具体信息,才能因地制宜,考虑学生具体家庭情况提供配套的经济资助。然而现存的信息管理系统仍不够完善,这样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资助时就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信心,不能保证对学生提供适宜的资助,有些高校甚至存在贫困生基本资料都不完善的情况,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扶贫资金浪费,不能切实保证贫困学生得到应有经济资助。高校应该力求建立涵盖内容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中既包括学生家庭情况,又要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详细追踪,了解学生在校科研、创业情况,建立包含全面信息的综合平台。同时,资助后续追踪不完备,“钱拨给何人”的问题解决后,“钱落于何处”、“钱用于何地”是精准资助工作需要继续审核与追踪的重要内容,如此才能保证信息及时更新,为资助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3]。

(三)困难群体识别不够精准

高校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时,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入学时所提交的资料,无法对学生具体家庭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只能通过辅导员等学校工作人员的层层上报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由于无法掌握贫困学生的实际生活消费情况和其家庭经济实际收入情况,仅依靠师生的主观判断甚至私人感情来进行认定,认定方式粗放有余而精细不足。加之,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贫困的界定标准不一。一些基层部门可能碍于情面出具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虚假证明,都使得贫困生的认定难上加难。最终很容易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由于学校制度原因放弃申报[1];一些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却利用制度漏洞,变身“伪贫困生”。

(四)资助模式单一,缺乏相应的精神资助和心理帮扶

在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时,更多注重形式上的同名以及资助的功能性,而忽略了资助工作的出发点,不能对学生进行培养。当前资助更多是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不能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经济独立,在资助贫困学生时,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和思想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3]。同时,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该设立更多内容,保证学生切实享受到资助带来的益处。资助工作应该因人而异,因贫困的的原因和类型施策,针对不同的需要设计个性化非经济资助项目助力其成长成才。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一)精准培养,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

要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加强对高校资助工作专人管理,及时高效的为贫困生提供服务。辅导员是这个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尤其要注重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育。学生日常工作学习过程中,与辅导员沟通的机会最多,辅导员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帮助,因此想要实现高校精准扶贫,必须提高辅导员素质,保证辅导员能够为贫困学生起到榜样作用,能够在必要时候为学生提供思想和心理指导。当前高校辅导员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辅导员不具备相关专业素质,不能为贫困学生起到榜样作用,也不能再思想和心理上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提高辅导员素质方面,一方面需要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意识和心理辅导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二)精准识别,准确认定资助对象

对象精准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与基础,是从源头上保证资助工作的方向正确。首先,做好精准识别第一步就要做好精准宣传。有调查数据显示,84.55% 的学生是通过辅导员了解资助政策,显然渠道过于单一[4]。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资助时,要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与国家政策。其次,做好精准识别关键在于做好精准调研。除学生提供居住地民政部门或地方基层政府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外,学校还可根据其具体家庭信息以及日常消费生活情况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量化认定方式,将量化得到的分数与无法量化的信息共同纳入认定范畴[1]。除此之外,要保证资助内容的可变性,为学生提供动态的经济资助,施行定期及不定期的认定审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地调查核实,加大贫困认证工作的力度,对制作假证明冒领补助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程度的惩处,追究其责任[3]。

(三)精准帮扶,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模式

资助对象识别后,接下来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资助帮扶。选择什么样的资助项目,要区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目前高校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一方面对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助学金贷款,另一方面也酌情考虑减免学生的学费、住宿费,但是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这种资助形式也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因此需要改革资助形式,保证学生既能得到经济保障,又能得到精神和思想支持,实现全面发展。对于自尊心强、想通过自己努力改变现状的一般困难学生,可以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对于特别困难或因突发情况致贫的学生,除提供经济资助外,还要重点关注其心理状况;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从经济资助、学业帮扶、就业支持等多方面安排资助。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资助时,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学业或者日常工作中的努力来赢取学校资助,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保证学生全方面发展[2]。

(四)精准管理,构建多重保障机制

要不断完善高校资助管理体制,高校应建立资助工作的领导机制,明确学校资助负责人,在不同等级机构中应建立完善的资助管理团队,保证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同时严格责任追究,政府和学校相关监督部门也应对高校资助进行监督,组织抽样调查对资助效果进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生精准、帮扶效果精准。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将学生具体家庭信息,在校学业情况,参与科研状况,日常消费等情况系统,为资助工作提供及时更新、真实完备的数据。

(五)精准育人,推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更加实效

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和要求。高校应着重加强对贫困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励志教育。一方面需要为贫困生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为贫困生提供思想意识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保证贫困生能够自立、自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定期开展奖励大会,表彰学习品德兼优的贫困生,并对其实际进行宣传,这样才能实现精准育人这一目标。学校也应建立完善的资助团队,辅导员也要定期来哦姐学生思想和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对贫困生灌输感恩意识,让他们在面对资助时保持正常心态,不能将学校经济资助当做理所应当,而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与受到学习资助相匹配的行动,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学习上积极刻苦,在生活中感恩社会,积极与外界交流,这样才能实现精准育人,为国家提供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新媒体环境下精准资助贫困学生的策略探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