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起凤镇老粗布手艺的传承与文化产业创新

2019-02-27 01:34刘春晓单筱秋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手工艺手艺跨界

刘春晓,单筱秋,张 毅

淄博起凤镇老粗布手艺的传承与文化产业创新

刘春晓1,单筱秋2,张 毅1*

(1.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2.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从地域与艺术传承方面,探索淄博市起凤镇传统老粗布纺织工艺的振兴之路,以发展现状和工艺特点为背景,借助当地旅游业的兴起,从手工艺品的跨界联合、景区文创产品开发、加强品牌推广与销售模式的创新三部分阐述老粗布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创新方式。

老粗布;传统工艺;乡村振兴;旅游业;创新

在工业文明普及的当代,老粗布制作工艺作为一项传统手艺无疑会经受巨大的挑战。但仍不可忽视乡村手工艺所具有的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与文化优势,根据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文化贸易全球化》报告,中国是手工艺产品最大的出口国,由此可知推进乡村手工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是乡村手工艺产业亟需探索的方向。

一、起凤镇老粗布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在纺织行业向时尚转型的大背景下,纺织品设计的新趋势逐渐清晰化。在2018年8月结束的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中,我们可以窥见纺织品面料与工艺的创新应用、纤维的艺术性创新运用、个性定制、针对新兴消费群体的营销手段、“大家居”环境中的产品跨界合作等系列亮点。但任何时尚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统的根基。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状态下,更容易唤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偏爱,老粗布一直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就说明了这一事实。

通过对山东淄博的起凤镇进行调研,对当地群众进行老粗布加工制作的情况进行了解。在这里,没有现代化厂房下的连排织机,吸引人的是散落在农户中的传统织机和偶尔三五家聚在一起统一加工老粗布的小作坊,偶尔有一两家运用新型设备织布的厂子,规模也不大,且多是为外来企业进行定单制作,靠走量来取得利润,既无自己的品牌,也无自己的销路,生存权决定在别人手里。受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从事这一行的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妇女,传承模式也是以家庭模式为主导,通过调研了解到,从事织布的老人对其寄托着一种情怀,在传承着祖辈留下的手艺的同时,不断在民间爱情故事的熏染中回忆着自己的青春。因为这里近临滨州的博兴县,而博兴县是民间传说董永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

当地政府早期并没有对这一民间手工艺传承和发展引起重视,使其一直处于一种自发和无序状态。由于当地处于著名的马踏湖区,芦苇加工和蒲编一直是一大特色,也为群众带来了不错的收益,而老粗布加工只是一种既扔不了、又没有传承力量的小工艺而已。但随着马踏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建设,外来游客逐渐增多,人们游走在湖区农村,对深街小巷里偶尔传出的织机声饶有兴趣,手工制作的老粗布从此受到了欢迎。于是,镇政府因势利导,对民间手工艺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和支持,使得这一传统工艺发展终于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政府的重视,不但保护了传统工艺,还多渠道带动了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起凤镇地处淄博市桓台县东北部“引清济湖”与“引黄济湖”的主要效益区马踏湖景区,镇里通过做好湖区旅游,加强了民间手工艺的宣传和推广,它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了希望。但老粗布广受欢迎的根本原因还是它自身具备的优势:老粗布承载了人们对过去简单而朴素年代生活的一种记忆和留恋,而且它织制工序繁杂但绿色环保,并有冬暖夏凉、透气吸汗等性能,所以近年来深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起凤镇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笔者对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与起凤镇老粗布制作工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深入了解了起凤镇的老粗布工艺的发展现状:

(1)传统工艺虽受欢迎,但传统织机受到限制。传统织机织布,幅宽小是其明显缺点,最大幅宽不足70厘米,不符合现代大部分家用纺织品的尺寸需求;

(2)色彩丰富的纱线的引进,能为需求者提供更多配色方案,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据了解,民众织布所用纺线大多来自浙江厂家,有专门的供应商负责提供纺线;

(3)工业机织技术发展快、工作效率高,对生产效率低的手工粗布市场造成挤压。从事手工织布的大多是老年人,即使他们经验丰富,动作娴熟,也无法与现代机器生产相比,收益达不到理想要求,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4)手工老粗布的营销模式相对单一,宣传力度不够,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当地政府目前也在结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寻找发展思路,并初见成效,如在马踏湖景区举办马拉松比赛、马踏湖民俗节等社会活动,加强人们对起凤镇和这里传统手工艺的关注。

二、起凤镇老粗布的工艺特点

起凤镇手工老粗布步制作骤繁杂,包括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70多道工序[1],布料图案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本色幻化出的几百种色线交织成无穷无尽、绚丽多彩的图案,千变万化,巧夺天工。每道工序、每件产品都包含着繁复的劳动,都集聚了劳动者的心血,劳动者用双手赋予了它灵魂,使它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牵机”是一道重要的准备工序,按照所设计的纹样花色排列顺序摆在地上,检查无误后开始缠线工序、将每一根线牵引、编整在一起。此道工序拉线的长度支配着所织成布的长度、幅宽与图案花色。部分锭架距离长达十米,操作人员需要在两个锭架之间往返多趟缠绕棉线,工作量巨大,如图1所示。

“掏综”是重要的基础性步骤,即需要钩针把牵机工序中排列好纱线每一股从织布机刷柱上的小铁丝圆孔中勾出,为织布做初期的准备,如图2所示。

“整经”工艺需要有经验的村民进行检查与调整,每道工序都要按部就班、细心梳理,由于连线较长,织物经向不同颜色的棉线条带会有线结、扭转,故在织布前需要仔细筛查整理,检查无误后将其缠绕在滚筒上,通过转轴将其绕到织轴上,小批生产常用此方法,如图3所示。

最后的上机工序中,手艺人手脚并用,合理配合,一手推板一手扔梭,慢慢织就出粗布的经纬线,如图4所示。

图1 牵机工序

图2 掏综工序

图3 整经工序

图4 织制工序

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大汶河遗址有“纺纶”出土[2]。织机在中国的发展较早,但棉的出现较晚,只有汉代对棉花有了初步的记载。元代著名棉纺织家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代王祯《木棉图谱》所叙“被服渐广”可知其“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天工开物》宋应星所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见棉纺织工艺在民间的普遍性。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绿色、天然、健康的消费潮流。在2018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纺织品流行趋势转向了简洁轻奢风格、几何图形排列、回归自然风尚等风格。回归自然依然是快节奏城市生活的必要平衡,地球村的快节奏城市生活,必然使人追求和向往田园般的轻松惬意,以此平衡工作日的紧张忙碌。因此,近年来,麻棉等天然纤维织物以及田园纹样、色彩的回归自然风格的软装产品,也成为销售市场的主流产品,特别对于追求品质生活的白领知识阶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一系列的流行趋势为传统老粗布纺织品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织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为了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如今老粗布的制作过程中,机器织布已经占据了主流。而且,不断进行的加宽织机、色彩搭配、新型纱线的运用等技术创新,使得产品不断走向多样化,高端化,这也更符合时代要求下百姓的生活需求。在起凤镇,一家利用自家院落建起的老粗布加工车间内,共摆放了6台织机。据老板说,每年有几万米的产量,完全是为客户订单制作,自己没有风险,只是利润太低,要想有发展,还是要有自己的品牌,但他现在能力还无法达到。因此,为了加强产品的工艺与设计创新性,实现跨界联合是必由之路。

在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当代,工业机器织布已经发展得极为迅速,极为先进。现代化的纺织企业里,大批量的、颜色纹理更为丰富的布料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充斥着消费市场,占据了人们消费的主流。消费者们愈是享受着现代生活的高端大气上档次,愈是对那种回归自然、无拘无束地生活状态充满向往,愈是对那种独具淳朴风韵的传统手工艺更加热爱。在起凤镇,便深深感受到了当地百姓对这项手艺的情有独钟。镇上的很多手艺人也是老粗布织制技术的“守艺人”,他们通过经纬交织的粗布传承着历史,传承着文化,振兴着这份事业。

三、新形势下传统手艺的创新与突破

从淄博起凤镇老粗布工艺的历史与现状来看,传统手艺想要得到传承与发展,“跨界联合”、产品开发、品牌推广将是必由之路。“跨界”是指突破思维边界去进行重组与超越,以实现产品的创新性开发,并形成品牌风格。纵观历史,古代传统手工艺品的流行与发展是基于手工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符合当时物品的实用性与百姓的需求意识。而今,要立足现代快节奏时代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升、消费观念转变的前提下寻找机会,并实现突破。

(一) 加强传统手艺的跨界联合

在国际纺织品市场推出的跨界联合、无界之合等主题,很好地响应了我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主题,在号召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发展背景下,突破原有界限进行跨界联合,并实现双赢局面。这是传统手工艺摆脱现实困境、得以传承、提升、发展的有效方法[3]。

(1)“手工”与“机器”的跨界联合。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增加、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社会压力的增大,在消费水平的提升的同时,消费观念也向着环保、回归等方向进行转变。老粗布这项传统工艺的制作方式相对机器织布来说是环保的,但效率会低很多,手工织布可以与机器工作相结合,这在起凤镇也出现了小部分普及。要提高效率、减少人力,追求环保、崇尚自然,就需要打破机器与手工的界限,通过加强交流,合理配合,在二者的跨界融合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综合效率和收益。

(2)“大家居”理念的跨界对接。随着“全屋定制一体化”行业趋势的崛起,家纺企业与家具企业已开始了跨界合作之路,而传统老粗布首先要进入软装行业,再继续自己的跨行业提升和发展之路。可以通过传统老粗布富有特色的图案特点进行配套壁纸、窗帘、餐桌等配套图案设计,以实现富有手工韵味的家居大环境。并开拓市场,增加宣传力度,加强消费者的关注程度等占取家纺行业的一席之地,也为走向国际化市场,实现“全屋一体化定制”目标打下基础。

(3)制造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经统计,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超过50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将是乡村振兴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起凤镇地处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传统手艺的传承、传播,从而取得制造业与旅游业的跨界联合,实现二者双赢。

(二) 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国内有通过游客对旅游景点的文化感知、认可程度与二次游览意向的研究以分析消费者意向对景点人流量的影响,其中旅游纪念品的购买是以旅客主观意识为主导的体验过程[4]。由此可知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符号传播,也是文化意义与人交流的潜在文化认可。通过对多地旅游文创产品的考察,发现景区的文创产品风格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景色与地域形象上,会使产品结构单一,应在其产品设计过程中激活深层文化特色,向外界传递当地民俗与理念认知。现阶段,有通过景区平台售卖老粗布床单的村民,而旅游产品的设计需要充分表现当地的特色文化内涵,如制作富有当地文化意蕴的纪念品,包括景区编织画、粗布饰品、粗布坐垫等。也可以粗布纹理、图案、配色为图案元素进行纪念卡片、钟表、文具等实用物品的设计,逐步形成当地特色。

(三) 品牌的推广与销售模式创新

在以经济实力为主要竞争力的今天,纺织工业也处于VUCA的时代,更需品牌对“产品力”与“故事力”赋予文化意义,成立品牌并推进品牌策划与包装,对传统老粗布的守艺之路十分有利。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支持与引导,利用政策、法律手段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线上销售模式的出发点是要确定品牌风格。手工老粗布由于工艺特点固定,产品风格极易形成。当地可以通过马踏湖旅游景点的线上宣传,带动传统手工艺品的宣传和推广,吸引目标消费群体的目光。

线下销售模式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实物产品的宣传与创新点推广。通过举办展会、展览,让更多消费者切身体验、感受传统手工艺品的优点,同时紧跟智能时代潮流,开启一体化定制服务,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老粗布纺织品的智能定制服务包括智能效果图展示、纱线选择、面料性能简介等,这些都可以给消费者直观视觉效果,并让其产生购买欲望。

四、结语

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互联网与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传统民间手艺毫无疑问会受到冲击,手艺不仅是一种民间技艺,也是地域文化的印记标识。笔者认为,非遗的保护与乡村的振兴二者相辅相成,乡镇旅游业带动传统手艺的传播,手艺的文化与情怀影响着城市的生命力,起凤镇老粗布手艺传承与产业创新方式的发掘对探究当今时代传统手艺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

[1] 宋法强,陈建伟.刍议鲁锦的现状传承及创新[J].山东纺织科技,2009,50(03):44-46.

[2] 郑辉.纺车里的鲁锦文化——老粗布艺术探究[J].西部皮革,2016,38(16):23.

[3] 马静.云南传统手工艺与数字艺术保护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2.

[4] 葛学峰.旅游目的地选择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The Inheritance and Culture Innovation of Aged Rough Cloth Handicraft Skills of Qifengzhen in Zibo

LIU Chun-xiao1, SHAN Xiao-qiu2, ZHANG Yi1

(1. Colleg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China; 2. School of Design, Nanjing University of Arts, Nanjing Jiangsu 210013,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oarse cloth textile technology in Qifeng Town of Zibo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regional and artistic inheritanc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with the rise of local tourism,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rafts and the innovative ways of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ree parts: the cross-border combination of handicraft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scenic spots, the enhancement of brand promotion and the innovation of sales mode.

old coarse cloth;traditional craft;rural revitalization;tourism;innovation

张毅(1967-),男,教授,研究方向:家纺服饰面料与文化.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5AG00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文非遗发[2017]2号);江苏省社科项目(16YSB007).

F276

A

2095-414X(2019)01-0049-04

猜你喜欢
手工艺手艺跨界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老手艺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最贵的不是手艺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手工艺·温州发绣